王術貴
小學階段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就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廣泛地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收獲更多的情感積淀,進行正確的、合理的、有效的、豐富的表達。學生語文素養還體現在良好的表達能力上,因此,鼓勵表達也是提升學生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開放閱讀,提升閱讀品質
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廣泛閱讀已經成為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不管是一線教師還是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可以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個部分。
1.課內閱讀,注重方法指導
課內閱讀一般有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巧妙構思的問題鏈、豐富的言語訓練點,這些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要求,重點指導學生如何提高閱讀速度。
另外,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提高閱讀質量。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慈母情深》時,作者運用了環境、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來表現“母愛”這個主題。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品讀的方式來感受文章的精妙。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課外閱讀,拓寬學生視野
除了課堂上的閱讀指導,課后,教師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增加知識儲備,拓展閱讀視野。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重要一環。一是通過好書推介課的方式,對學生即將閱讀的圖書進行介紹;二是通過制作創意書簽和編制閱讀小報的方式,讓學生動腦動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通過開展班級讀書交流會,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心得的交流。此外,還可以通過情景劇表演的方式來營造班級的讀書氛圍。
學校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比如增加一些讀書長廊、微書吧、圖書角等,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閱讀的氛圍,還可以定期舉辦閱讀節,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舞臺。
家長也要適當為孩子創造一定的閱讀環境,比如一間擺滿圖書的房間,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一次溫馨的親子閱讀,等等。
二、增加積累,豐富語言世界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有打好了基礎,以后的學習才能游刃有余。對現在的小學生而言,積累的途徑主要來自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
1.從教材出發,課內積累豐厚底蘊
課內積累的內容,主要來自教材。現行的統編教材擴充了古詩詞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背誦,積累大量的古詩詞,還可以從教材中的古詩出發,找到同主題、同作者、同題材的古詩,進行群文閱讀。
例如,《別董大》這首詩是送別詩的經典之作,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其他經典的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鼓勵學生進行背誦積累。
除了古詩詞,在教學小古文時,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關鍵字詞意思的理解和積累。
現代文的背誦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好詞好句,從而學以致用,學會表達。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郭沫若先生寫的一篇散文《白鷺》,文章語言優美,抓住了白鷺的外形特點,選取了白鷺的三幅不同畫面進行描寫,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狀物類文章的典范。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背誦課文,豐富自己的知識寶庫。
除了積累一些經典名篇之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是學生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選取了《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這四篇課文,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愛國。教學時,教師要以此為基礎,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根植深厚的愛國情懷。
2.從生活出發,課外積累兼收并蓄
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其次,將觀察到的現象或事件記錄下來,形成文字;最后,鼓勵學生平時注意搜集素材,將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事,或是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口袋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積累了足夠的素材,等到寫作時,就可以厚積薄發了。
當然,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出門走一走,看一看,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可以游覽古跡,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可以參觀博物館或者科技館,開闊眼界,增長見聞。
三、鼓勵表達,提升創作能力
表達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學生必備的語文能力。表達分為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口頭表達無處不在,平時學生之間的交流,課上回答教師的問題以及口語交際的訓練都屬于口頭表達。書面表達主要是平時的寫作練習、寫話訓練等。
1.創設情境,鼓勵口頭表達
統編教材中設計了口語交際的專項訓練,給學生一定的主題或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進行表達。學生通過口語表達訓練,能夠極大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和綜合素養。
除了教材中創設的情境,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自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進行口頭表達,打開學生的話匣子,讓他們有話可說,活躍課堂氣氛。
平時的教學環節中,往往會有很多的提問環節,這也是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問題:默讀課文,說說在“我”的夢中出現了哪些難忘的場景?哪個場景給你的印象最深?這個問題既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檢測,也是對學生概括能力的檢測。
2.分類指導,賦能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是小學語文訓練的一個難點。學生對寫作往往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有效指導,讓學生一點點愛上寫作。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指導。統編教材創造性地編設了習作單元,其中有課文和習作例文,這些文章為學生寫作提供了示范。
隨文練筆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法。統編教材的課文后面有很多都設計了小練筆,這樣的隨文練筆與課文緊密聯系,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寫作進行訓練。
其次,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有針對性。比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習作是《我想對您說》,要求學生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心里話。學生在講述具體事件時,往往忽略了細節描寫。教師可以針對細節描寫進行專項訓練,引導學生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進行細節刻畫。平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些專項訓練,讓學生在長期的、有效的、有針對性的訓練中掌握寫作方法,并充分運用到習作之中。
文章不厭百回改。除了指導學生寫作,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修改自己的作文。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時,要求學生使用規范的修改符號,從文章的題目、選材、立意、語言等方面進行修改。
當然,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一個“寫”字。教師要鼓勵學生堅持寫作,經常變換寫作形式,調動學生的習作積極性。教師可以在班級開展“習作之星”的評選活動,將學生優秀習作投稿發表、積極組織參加各類征文評選活動等。
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途徑還有很多,閱讀、積累和表達是比較重要的三種途徑,也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穩定的三角支架。
一線教師要始終把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能力,增進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