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慧婷 歐陽穎戈 劉夏子 朱最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知識產權保護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發表系列重要論述,為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指示,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省人大常委會結合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際,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條例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以知識產權“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為原則,為我省統籌推進知識產權的各項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對推進我省打造知識產權保護新高地,推動構建廣東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為做好新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確立了知識產權“嚴保護”政策導向。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文章《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激發創新活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為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牢固樹立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的理念,條例構建了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一是明確了相關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從重處罰。條例明確了相關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應當予以從重處罰和可以予以從重處罰的情形: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者知識產權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司法判決生效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以相同行為再次侵犯同一知識產權的,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應當對其從重處罰;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在查處知識產權違法行為過程中,要求當事人提供相關證據材料,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或者偽造、銷毀、隱匿有關證據材料的,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根據查明的違法事實實施行政處罰時,可以對其從重處罰。
二是設立了失信懲戒制度。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應當推進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失信行為納入公共信用信息;社會信用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確定失信懲戒措施,完善知識產權失信懲戒機制。同時還規定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故意侵犯知識產權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有能力履行但拒不執行生效的知識產權法律文書的或者侵犯知識產權構成犯罪的,三年內不得申請政府財政性資金項目及參與表彰獎勵等活動。
三是設立了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專項行動。條例規定了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應當對知識產權侵權集中領域和易發風險區域開展行政保護專項行動,加大對重復侵權、惡意侵權、群體侵權等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
四是明確對知識產權各領域、各環節進行有效規制。知識產權源頭保護是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的起始和基石。條例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知識產權的源頭保護,推進關鍵核心領域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推動建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和產業專利池;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應當強化知識產權申請注冊質量監管,依法查處非正常專利申請、商標惡意注冊、作品著作權重復登記和惡意登記等行為。同時,條例對專利申請確權快速通道、商標保護、作品著作權保護、商業秘密保護、老字號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新領域新業態等領域保護進行了有效規制,在嚴格保護的同時,兼顧公共利益,倡導包容審慎、公正合理的保護原則,規定相關主管部門加大對各領域當事人開展行政指導以及探索開展新領域新業態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既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又規范權力合理使用。
近年來,我省通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仍應清醒看到不足。為此,條例從行政執法、司法審判、仲裁調解、行業自律等多領域多角度對知識產權予以全面保護,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協同配合,不斷健全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
一是明確政府及部門管理職責,建立分析評議和審查機制。隨著機構改革的深化,知識產權管理職責不斷調整和優化,條例規定了各級政府的屬地責任,領導統籌推進頂層設計、資金投入、人員保障等工作;并基于我省機構改革實際,明確部門職責和工作機制。同時,條例還設立了知識產權保護分析評議和審查制度,規定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機制,對涉及知識產權的重大區域和產業規劃以及利用財政性資金或者國有資本設立的重大政府投資項目、重大自主創新項目、重大技術引進或者出口項目、重大人才管理和引進項目等重大經濟科技活動,項目主管單位應當組織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防范知識產權風險。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保護。知識產權領域重大案件執法需要涉及多個部門協作,且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假售假案件呈現出跨領域、跨區域等特點。為此,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建立統一協調的執法標準、證據規則和案例指導制度,健全知識產權違法線索通報、案件流轉、執法聯動、檢驗鑒定結果互認等制度。為了解決知識產權案件專業性較強、調查取證較難的問題,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知識產權行政保護技術調查官制度,為調查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案件提供技術支持。

三是加強知識產權智能化保護。為探索建立智慧、高效、協同的數字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智能化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涉案線索和信息核查、源頭追溯、重點商品流向追蹤、重點作品網絡傳播、侵權實時監測與在線識別、取證存證和在線糾紛解決等方面創新保護方式。
四是加強司法保護與行政司法銜接。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雙軌制”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特色和優勢,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和司法機關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執法和司法銜接機制,推動知識產權領域行政執法標準和司法立案追訴、裁判標準協調銜接等。
五是加強社會保護。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的目標在于推動多方參與,打造知識產權保護鏈條。條例對相關單位和個人保護、市場主體保護、電商平臺保護、展會保護、專業市場保護、重大活動保護、廣告保護、行業自律、合規承諾制度進行了有效規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
六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服務與保障。為進一步推動我省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與保障建設,條例明確了政府及有關部門對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服務與保障的職責: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優化政務服務、提供風險預警服務、推動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加強知識產權鑒定的專業化和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工作考核機制、推進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體系建設,以及建立和完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等。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產權,由于其權利本身的特殊性、侵權判定的復雜性,往往導致侵權案件處理周期長的現實問題,出現權利人“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窘迫局面,間接影響全社會持續創新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對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知識產權的快速保護機制建設作出相應規定。條例結合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實際,設立了快速確權、維權、糾紛處理機制,并與行政執法相銜接,持續強化我省知識產權保護的“風火輪”。
一是建立專利申請確權快速通道。條例規定市場監管部門應當推動專利快速審查機制建設,按照有關規定,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和本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提供專利申請和確權的快速通道。
二是建立快速維權機制。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相關部門和司法機關應當加強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布局,支持優勢產業集聚區申報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經批準設立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應當發揮專業技術支撐平臺作用,推進知識產權快速審查、確權、維權協同保護工作。
三是建立專利侵權糾紛等快速處理機制。鑒于查處假冒專利以及專利代理違法行為技術要求相對不高,辦案難度相對較小,將執法權限通過地方立法明確下放至縣一級知識產權主管部門,符合中央關于執法中心下移和統一市場監管執法改革的精神,也更有利于提高執法效率,緩解我省專利糾紛數量多,糾紛化解壓力大等問題。因此,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可以委托下級部門或者知識產權領域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處理專利侵權糾紛;可以委托下級部門對專利代理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受委托的部門或者知識產權領域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在委托范圍內,以委托機關的名義實施調查和作出相關處理,不得再委托其他行政機關、組織或者個人。
四是強化知識產權糾紛調解解決。條例規定負責知識 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在處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時,可以依法先行調解;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司法行政部門應當與人民法院開展訴調對接工作,探索依當事人申請的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暢通線上線下調解與訴訟對接渠道。
為了對各類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的知識產權進行同等保護,讓所有的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條例堅持“同保護”原則,既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又堅持體現保護平等性,確保條例平等適用于各類市場主體,全面提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管理水平,助力企業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是建立交流合作機制。條例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建設,依托粵港、粵澳及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機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協作、糾紛解決、信息共享、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拓寬知識產權對外合作交流渠道,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組織、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依法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合作。
二是強化維權援助服務和海外維權援助服務。條例規定,負責知識產權保護的主管部門、司法行政部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工作體系,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和行業成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組織,支持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協會組織開展公益代理和維權援助;鼓勵保險機構結合知識產權保護、海外維權等需求開展知識產權保險業務,提高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風險應對能力。同時規定,建立和完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機制,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服務。支持知識產權公益性服務機構開展海外糾紛應對指導服務,鼓勵具備能力的社會組織、代理服務機構建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工作機制,建設海外維權專家庫、案例庫及法律庫,開展海外維權服務,引導重點產業的企業、行業協會、商會等建立知識產權海外維權聯盟,設立海外維權援助服務基金,提高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