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嵩 楊佰賢
說起6月的關鍵詞,“畢業季”“高考”或許讓人印象最為深刻。考生們都希望可以擁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喜悅,卻也不乏有人會有“那堪又是傷春日,把得長安落第書”的無奈。每年高考,總會爆出一些作弊的案例,今年高考亦是如此。高考是實現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切實維護高考公平公正人人有責。通過本期案例分享,希望引導廣大考生增強法律意識。
2019年6月7日、8日全國高考期間,被告人何某豪伙同被告人聶某武(槍手)、彭某林(作案時幫忙整理高考試題),由何某豪出面組織廣東省、山東省、河北省等地多名考生作弊。考試過程中,考生通過手機將高考試題拍攝后傳給何某豪,何某豪與彭某林將試題整理后轉給聶某武,被告人聶某武解題后將答案傳給何某豪,最后由被告人何某豪將試題答案通過聊天群、彩信等方式發送給考生。被告人何某豪收取考生好處費共計人民幣10 200元,被告人聶某武分得900元,被告人彭某林分得100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何某豪、聶某武、彭某林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高考中組織作弊,情節嚴重,三被告人的行為均已構成組織考試作弊罪,依法應予懲處。被告人何某豪、聶某武、彭某林歸案后均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并自愿認罪認罰,依法可以從輕處罰。被告人彭某林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從犯,應當減輕處罰。被告人何某豪已繳納全部贓款,可酌定從輕處罰。
最終,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一審以組織考試作弊罪判處被告人何某豪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叁仟元;判處被告人聶某武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壹仟元;判處被告人彭某林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壹仟元。該判決現已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明確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出售、使用無線作弊器材的”“向考生提供試題、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考試的”,都屬于違法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對在高考、研考等國家教育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認定為“情節嚴重”行為,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本案有爭議的地方可能在于:第一、本案是否屬于組織考生跨省作弊的情形;第二、本案是否應適用司法解釋中情節嚴重。
關于第一個問題,法院認為被告人何某豪通過QQ、微信組織參加高考的學生進行考試作弊,雖然參與考試作弊的考生中有廣東、貴州、湖北等外省考生,但與組織考生跨省作弊不同,確不應認定為組織考生跨省作弊。

(漫畫/趙曉蘇)
關于第二個問題,三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發生在2019年6月7日、8日,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該解釋自2019年9月4日起實施,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適用刑事司法解釋時間效力問題的規定》第二條,對于司法解釋實施前發生的行為,行為時沒有相關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施行后尚未處理或者正在處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辦理。
本案中,法院基于被告人何某豪、聶某武、彭某林歸案后均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并自愿認罪認罰,依法對其從輕處罰;被告人彭某林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是從犯,依法對其減輕處罰;被告人何某豪已繳納全部贓款,酌定對其從輕處罰。但法院認為被告人通過網絡組織考生在全國高考中作弊,違背了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則,根據三被告人的犯罪情節、社會危害性及認罪、悔罪態度,不宜對被告人何某豪、聶某武適用緩刑,也不宜對被告人彭某林免于刑事處罰。
高考是實現教育公平、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考生們切勿為一時僥幸,葬送一生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