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張鳳鑾,張金秋,吳 欣
(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2401)
自2019年底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快速響應、綜合施治、精準防控,在最短時間內成功控制了疫情,使我國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1]。然而目前全球疫情仍處于反彈當中,境外疫情輸入并造成傳播的風險仍然較高,這給我國建立群體免疫帶來了一定挑戰[2]。進入常態化防控時期意味著人們不僅將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還要進入全面復產復工的狀態[3]。因此現階段我國常態化防控工作仍不能松懈,還需有序地對其進行調整和優化,實施更加精準的防控措施。
中醫藥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疫情突發時期實施的“武昌模式”,以“中醫通治方+社區+互聯網”為框架,通過社區大規模中藥干預阻斷疫情的惡化,并借助互聯網實時收集反饋一線疫情信息[4],成為社區中醫藥防控創新管理模式。在當前的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武昌模式”為社區中醫藥有效參與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套切實可用的參考范本,值得進一步總結和推廣。
因此,本文提出了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模式,探討其在社區常態化防疫工作中的必要性及構成,同時分析了該模式的實現困境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基層醫療機構精準高效開展社區防疫工作提供模式參考。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第一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社區防控的“網底”,對于實現疫情防控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具有重要作用。為明確社區防控的重要性,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抓好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切實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哨點”作用[5]。在當前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既擔負著重要的防控工作,又兼顧日常基本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這對基層醫療機構有效開展防疫工作來說是一項挑戰。因此需要創新社區防控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率。
中醫藥防治各種傳染病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6]。在此次抗疫中,中醫藥充分發揮其在新冠肺炎預防、救治及康復領域的獨特優勢,成為了疫情防控的主力軍[7]。國家衛健委發布了系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要求各級醫療機構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堅持中西醫結合。此外,中醫藥素有“簡、便、廉、驗”的贊譽,在可能與疫情“長期共存”的情況下,優先使用中醫藥防控措施可以從整體上降低成本。而中醫藥的生態性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化學方法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具有綠色安全的優勢,是最適合應用于疫情常態化防控中的“中國方案”。因此,為了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調動現有社區中醫人才資源,以中醫藥防疫措施為特色和優勢,探索和優化社區防疫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有研究表明,在重大疫情面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工作人員的數量還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同時疫情防控狀態下的工作模式對公衛人員的專業性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8]。常態化和疫情狀態下的公共衛生專業人才供需不平衡會降低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甚至影響整個防控工作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思考如何高效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有資源,充分發揮基層中醫藥在防控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和巨大潛力,通過多科室協作、多學科融合,組建滿足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的社區公衛團隊,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衛醫師、中醫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團隊以公衛醫師為核心,中醫全科醫生為特色,社區護士為輔助,開展轄區內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以中醫與公衛的知識融合促進團隊融合,每個團隊至少包含1名公衛醫師、1名中醫全科醫生、2名護士。基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每1萬~2萬名轄區居民配置1個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
團隊內部分工明確,見圖1。中醫全科醫生負責制定適用于各類人群具有中醫特色的防疫方案;公衛醫師負責篩選出具有新冠肺炎潛在感染風險的人群并將其分類、實施具體防疫方案、評估和調整防疫方案、宣教防疫知識;社區護士負責全程協助公衛醫師。

圖1 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構成圖

圖2 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服務流程圖
2.3.1 潛在風險人群分類管理
公衛醫師借助社區居民健康管理檔案評估居民的健康狀況,篩選出具有新冠肺炎潛在風險因素的人群,進行疫情常態化防控管理。并且對潛在風險人群進行進一步分類,如密切接觸者、中高風險區返回人群、高風險行業人員、特殊人群(老年人、兒童、妊娠期女性、慢性基礎疾病人群等)、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等,以便中醫全科醫師針對不同類別潛在風險人群制定適宜的中醫防疫方案,進行分類精準管理。
2.3.2 中醫特色防疫方案制定與實施
由公衛醫師協助中醫全科醫生,結合本地區環境、氣候、人群特點,制定適宜各類潛在風險人群的中醫特色防疫方案。中醫全科醫生要充分利用經過權威認證有效的中醫防疫方法,準確分析各類重點人群的癥候分型,靈活組合各項中醫防疫措施,確保所制定防疫方案的“簡、便、廉、驗”。公衛醫師要結合以往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經驗,協助中醫全科醫生對防疫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保障方案的專業性和可行性,并且負責所制定中醫防疫方案的具體實施和有效落實。
已有多地區的醫療機構在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現實特點提出了具體化的中醫藥防治措施方案[9],明確列出了適宜不同癥型人群的中藥預防方劑,可以供各社區中醫全科醫生參考選用。除中藥預防方外,其他中醫防疫措施如針灸、按摩、中醫傳統功法、中醫香療等,皆有研究證明可應用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10-12],可配合中藥預防方使用。
2.3.3 防疫知識宣教
公衛醫師應靈活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面向轄區各類居民開展針對性宣教服務,采用更容易被轄區居民接受的方式、大眾化的語言向其傳遞防疫宣傳知識。如通過家庭醫生APP、社區信息平臺分別對各類潛在風險人群定向發送消息和推送;或依據潛在風險人群分類情況,將疫情防控知識劃分為若干個科普教育模塊,分別適用于各類風險人群。同時借助智能語音外呼平臺[13],利用其“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優勢,分批次對各類潛在風險人群進行高效的科普教育,從而實現防疫知識的精準宣傳。
2.3.4 動態回訪反饋機制
建立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服務項目的動態調整機制。轄區居民可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對服務項目的實施效果、可接受程度等進行評價和反饋,由公衛醫師收集并整理反饋信息,并在定期反饋與評估的基礎上,對中醫特色防疫方案進行調整和優化,最終提出科學、合理、緊隨居民需求的疫情常態化防控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服務項目。
現有國家層面對疫情常態化防控可采取的中醫藥措施政策、文件,多是從宏觀角度對防疫工作進行指導,缺少可依據的具體實施方案。各項分析中醫防疫方法的研究,對于實施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推廣性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同時各類媒體的宣傳科普也尚不具備統一性和精準性。這都導致中醫全科醫生在制定轄區中醫防疫方案時,實際操作自由度較大,進而可能會造成各地社區信息獲取各取所需、各自為政的情況發生,具有隨意性。由于各地區和各社區人口狀況不同、疫情狀況不同,采取的防疫內容也需具有一定差異,但社區防疫工作需要統一的標準與差異化相結合的精細化管理,以便出現問題時有據可查、有責可追。
在疫情突發時期,我國營造了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圍。借助互聯網平臺呼吁國民居家隔離、限制出行、核酸檢測等舉措都取得了良好的反饋。而在當今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國內疫情進入了穩定時期,各行各業逐漸復產復工,生活正逐步恢復正常。同時,這也是一個暗藏危險的時期,居民容易對疫情形勢產生錯誤判斷,從而滋生懈怠思想,參與疫情常態化防控管理的積極性降低,甚至會對一些防控工作的必要性持懷疑態度。加之我國民眾對參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視性不足,“發病才就醫”的思想根深蒂固,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居民對社區公衛團隊所提供服務項目的參與度、積極性、依從性不高,給防疫工作的開展和推廣增加了難度。
有研究表明,現有社區醫務團隊成員間的協作性不高,聯系不密切,醫護和公衛人員在工作中是彼此孤立地進行服務[14],內部技術與資源并未有效整合。本文提出的社區中醫藥特色公衛團隊模式在團隊內部分工及協作的緊密性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該模式中,仍然延續著“獨立分工、形式合作、有限交流”的不利團隊氛圍,可能會導致制定中醫藥特色防疫方案時,成員間缺乏溝通、片面思考,使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下降,最終造成常態化防疫工作流于表面形式,收效甚微。
由于“重醫輕防”的固有觀念仍未徹底扭轉,導致基層醫療機構對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視程度不高。而機構層面對公衛服務的重視程度及機構內部對公衛工作激勵的導向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基層醫務人員開展預防工作的積極性[15]。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中,單純依靠政府的外部力量推動社區醫務人員的行為往往是被動的,效果也是暫時的。只有充分挖掘團隊成員自身的潛力,激發團隊成員提供防疫服務的工作熱情,才能實現在社區內部高效的、可持續的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轄區居民的健康提升。才能使各項防疫措施的落實不流于形式,切實提高團隊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應在更高層面推進中醫防疫方案的探索工作,鼓勵國家、省、市、自治區等各級中醫藥管理部門發布權威的中醫防疫指導方案和防疫措施標準,充分發揮衛生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各方資源的作用。此外,越靠近基層的方案和標準應越詳細、具體。防疫方案的制定要能夠體現出不同服務區域在主要防疫問題、防疫措施上的區別,按照各服務地域實際情況的不同有所側重。例如南北方、東西部人群的健康問題肯定不一樣,因此在開展公衛服務時要給地方一些自主權,尋找轄區疾病譜的特點[16]。這也是中醫藥深度參與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完善中醫藥傳染病防治體系的關鍵環節,是在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中,實現共通、共防的有效措施。
群防群控的濃厚氛圍有利于基層防控工作的開展,同時也能減輕基層醫務人員宣傳、落實公衛服務的工作壓力[17]。這一氛圍的營造,不能僅停留在疫情突發時期,還應延伸至常態化防控工作中,甚至要融入到基層醫療機構的日常工作中。從而使居民充分意識到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公衛服務項目中,服從團隊的精準化管理。因此政府和各級醫療機構應加大對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宣傳力度,強調防控常態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扭轉居民的懈怠思維和態度,引導居民積極利用和參與團隊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從被動、強迫宣傳變為主動、自動宣傳。此外,公衛服務宣傳不能為了宣傳而宣傳,要和居民的實際需求緊密聯系。向居民傳達參與社區中醫藥公衛團隊管理所能帶來的實質性好處,如了解自身潛在感染風險因素、獲得針對性中藥預防干預等內容。以此增強服務吸引力,提升居民參與意愿與信任度,潛移默化地將健康意識和防疫觀念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兩者之間并不彼此獨立,而是高效協同、融合發展的。必須轉變基層醫務人員的觀念,幫助基層衛生人員正確認識到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并不是單純的公共衛生議題,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也不是只屬于公衛醫師的職責范圍。全科醫生與公衛醫師在交流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團隊協作意識,相互扶持、共同發展,通過合作彌補工作中的專業短板。此外,公衛醫師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基層衛生團隊的重要組成成員。應加大對公衛醫師崗位及職責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加深社會、社區居民對于公衛醫師的認知,提升公衛醫師的職業自信與自身認同感,從而充分調動公衛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出現團隊工作浮于形式、應付考核的現象。
2020年6月16日,國家衛健委、財政部、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明確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為74元,新增5元經費全部落實到鄉村和城市社區,統籌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支出,強化基層衛生防疫[18]。這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醫務人員來說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應建立以防控措施落實結果考核團隊成員防控工作績效的激勵機制,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常態化防疫服務主觀能動性。按照服務項目提供的服務數量、質量、知曉率、規范化管理率、滿意度等指標,結合團隊所在社區的人口密度等影響因素綜合進行考核,將考核結果與團隊成員薪資補助直接掛鉤[19]。讓團隊成員清楚地了解到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回報收益,從而充分調動基層醫療機構積極性,引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真正開展醫防融合的健康服務。同時也可以確保團隊防疫工作達到“防疾病、保健康”的目的,從績效考核的角度保證了各項服務的真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