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學院 陳春菊 高 明
隨著教育部對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高中數學各版本教材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舊人教A版(2007年第3版必修2,下同)教材中的必修內容,變成了新人教A版(2019年第1版選擇性必修第一冊,下同)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下面以“直線和圓的方程”為例,對人教A版的新舊教材變化進行比較.

表1 新舊教材章節目錄及前后知識的變化
從章節目錄來看,新舊教材的編排結構主要有兩個變化點:其一是舊教材中的“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是兩個章節,在新教材中合并為“直線和圓的方程”,使舊教材割裂編排的兩個內容更加緊密,二者本就同屬于解析幾何范疇.其二是新教材刪掉了舊教材的“空間直角坐標系”內容,把它列入第一章“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讓解析幾何與空間幾何的劃分更清晰.
從前后知識來看,舊教材將“空間幾何體”“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編排在前,幾乎不涉及數的運算.學生只能從幾何的角度解決問題,卻無法探索形與數的關聯.新教材將“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編排在第一章,坐標系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效轉化.學生能初步感受用代數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思想,而且“直線和圓的方程”“圓錐曲線的方程”作為解析幾何的兩大巨頭,二者的結合在高考中難度較大,如此編排對教與學的效果都會更好.
2.2.1 章節目錄的增減變化
從新舊教材章節目錄的詳細變化來看,增減變化如下:
(1)增加內容:“探索與發現——方向向量與直線的參數方程”.這是舊教材中的選修內容,新教材中是以拓展知識的形式出現,以幫助學生用不同方法解題,培養他們一題多解的數學習慣.
(2)刪減內容:①“探索與發現——魔術師的地毯”.舊教材中的這一內容與教材知識點脫節,有刪掉的必要性.②“信息技術應用——用《幾何畫板》探究點的軌跡:圓”.幾何畫板出現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意義就是將抽象化為直觀,但是舊教材中用幾何畫板探究軌跡,學生沒有幾何畫板的基礎,即使有教師講解,他們對軌跡形成的原理也無法通透理解.
2.2.2 課時內容的具體變化
變化1:傾斜角與斜率.
其一:舊教材在引出“斜率”概念之前,先給出了“坡度比”這一生活概念,然后再分類討論傾斜角為銳角、鈍角時斜率的計算公式.新教材在正文中刪掉了“坡度比”概念,通過向量法得到“斜率”概念,直接借助高中三角函數中的正切知識點.新教材如此編排,使學生既鞏固加深向量知識,又認識到向量坐標實際上就是實現數與形之間轉化的最佳載體.
其二:在推導兩直線互相垂直的等價代數式時,舊教材采用正切函數的誘導公式,而新教材則直接利用兩直線方向向量的數量積.這樣的編排既簡化了運算,也使學生直觀感受到幾何與代數之間的過渡.
變化2:兩點間的距離.
在推導“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時,舊教材用幾何法,借助勾股定理將斜邊轉化為兩直角邊,思路雖然簡單明了,但解題過程十分復雜.而新教材用向量法,借助向量的模長公式,一步到位將未知量表示出來,不僅簡化了解答過程,還使得代數與幾何緊密相連,更加凸顯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析幾何中的地位.
變化3:點到直線的距離.
在“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過程中,舊教材依舊借助勾股定理,將未知斜邊轉化為求兩直角邊,同時利用三角形面積公式,過程看似簡單,實則繁瑣.新教材用兩種均不同于舊教材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兩種方法之間的優缺點.其中,方法1從定義出發,把問題轉化為求兩點間的距離,思路自然;方法2利用向量投影,通過向量運算簡化了解題過程.總之,新教材改編的兩種新方法均把坐標運算應用到解題中,不僅加強了代數與幾何之間的融合,也教會學生在做題時從角度去思考問題.
新舊教材除了結構的編排和內容的呈現發生了一些改變之外,課中例題和課后習題的設置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具體如下表(如表2):

表2 新舊教材例習題數量對比
在例題和習題的設置上,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有兩個最大的變化,分別是:(1)新教材的每個章節習題個數相對舊教材幾乎都減少了;(2)新教材每個章節習題分設“復習鞏固”“綜合運用”拓廣探索”三個層次,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更加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因材施教”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自修訂以來,有效推動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進程.然而,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2017年版課標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內容的實施與我國目前所需的現代化人才不相適應.同時,為了適應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與實施,教育部在2020年啟動了對2017年版課標的修訂工作,推出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年修訂)》,目標在于著力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所以,為了適應新課改的基本理念,各版本教材也進行了相應的改動.
就數學本身而言,“直線”和“圓的方程”兩者均在解析幾何這一框架之下.舊教材雖然也是把兩個內容編排在一起,但是分章節后就無形中割裂了二者之間的聯系.而新教材考慮到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將其編排在一個章節中,而且將坐標系的內容融入其中,重點在于計算,難度相對必修內容有所上升.這樣的編排方式不僅符合數學學科由簡到繁的邏輯特點,也體現出數學教材難度水平的層次性.因此,對舊教材作出改編,也是在響應數學課程本身的要求.
數學教學應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主,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夠全面發展的人才.舊教材中“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的內容,涉及運算的知識點幾乎都是用幾何法得到結論,并沒有提及坐標運算,缺少對學生數學運算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沒有觸及數形結合的實質.新教材“直線和圓的方程”很多公式、結論都是借助向量推出,將坐標運算應用于解析幾何,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數形結合思想.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對發展學生的數學運算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對新教材中解析幾何內容的設計與編排進行研究,從而幫助教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通過對人教A版新舊教材“直線和圓的方程”的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在章節結構編排上,新教材將舊教材中兩個章節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將“直線與方程”“圓與方程”合二為一,大體上順序不變,只是把“空間直角坐標系”列入“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章節中.其編排方式更加注重知識間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避免知識的割裂與脫節,更重視解析幾何的內在邏輯.(2)在內容呈現上,新教材對知識順序進行了細微調整,將舊教材中“直線與圓的方程的應用”進行改編,安排在“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內容之后;同時,微觀上講,新教材中這些變化有一個共同特點:坐標與幾何的多次融合,實現了數與形的深度結合,力求體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3)在例習題的設置上,新教材各小節的題目都有所改變,個別題目進行了增減和調整,雖然總體數量變少,但難度設置分有三個水平,使得題目的層次性、開放性、綜合性都更強.
簡言之,新教材打破舊教材模塊化結構和螺旋式上升的編排模式,強調數學學科知識的整體性與連貫性,使內容的邏輯更加合理.“直線和圓的方程”的修訂,新教材更加傾向于將坐標融入解析幾何,重點為計算,難度相對必修內容有所上升,實現了數與形的完美結合,其背后是對教師專業素質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