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表要素、現象、原理的學科,是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學科,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教師若在地理教學中將其他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用以解決地理學科的重難點問題,既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又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文章從六個方面就如何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其他學科知識解答地理高考題舉例詳談,以期引玉。
【關鍵詞】地理教學;例談;高考題
作者簡介:強發泉(1984—),男,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二中學。
一、語文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各個學科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考試的試卷等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其表達是否精準到位、通俗易懂,關系到學科知識的呈現效果,真可謂教學處處皆語文。教師借助語文學科中的知識或內容來印證相關的地理學知識,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利用語文知識講解地理知識時,可以將語文知識巧妙穿插在課堂引入、案例講解等環節,通過新奇的引入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筆者在講述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一“地球的運動”這一課時,引用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作為課堂導入,以學生熟悉的詩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隨后,筆者再提問:“這里的‘坐地日行八萬里’包含了哪些地理信息,你是否有自己的思考?”筆者通過這一問題將語文學科及地理學科的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思考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關知識。在講授知識點山谷風時,筆者引用了詩句“問君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同時附上與古詩相關的山谷的圖片,在圖片的基礎上將其制作成山谷風熱力環流示意圖,讓學生在詩句情境中學習地理概念,理解地理知識。教師在案例當中輔以圖片為學生講解地理知識更加通俗易懂,還能夠關聯不同學科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融會貫通,在學習完地理知識之后能夠做到活學活用。
在地理教學中融入語文知識的案例還有很多,如教師可在教學準靜止鋒的知識點時用詩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來佐證;我國季風氣候典型,但冬夏季風主要影響的區域有所不同,可借助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解釋地理現象,更為形象、易懂和好記。
例談運用語文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4年高考江蘇卷地理題:《桃花源記》中描述:“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據此回答“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地形的判讀。通過“初”“才”“復行”“豁然”等詞能判斷出該地地形的變化。在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回憶語文課堂上的知識,對相應的句子進行翻譯,隨后,讓學生想象文言文當中的場景,不難得出該地地形為盆地。語文學科是各學科的基礎,此題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地理學科知識,更考查了學生的語文功底。鑒于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將與地理知識有關的語文知識引入課堂,以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增加課堂趣味,提高教學效率。
二、數學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運用數學原理解決地理問題,在地理教學中較為常見,且多出現在突破地理教學的難點和重點上。如“地球的運動”這節課中,要用到數學知識計算時差、北極星高度等;在一些常見地理試題中對圖表的推理、分析等也會用到數學知識;運用數學中的斜率原理來判讀以圖表呈現出的某一地理事物變化率的大小(快、慢)會更為直觀、簡單和精準;運用三角函數知識解決太陽高度的計算題,難度會大大降低。
例談運用數學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4年高考(新課標版全國Ⅰ卷)文綜地理題:若在北回歸線上建一太陽能光熱電站,其高塔正午影長于塔高的比值為P,則: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地球運動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由于能從題干中確定回歸線和赤道的緯度,因此也能確定在夏至日、冬至日、春秋二分日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可運用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推導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再利用三角函數知識便能很快得出不同節氣高塔正午影長與塔高的比值。
三、物理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高中地理和高中物理學科之間的交叉知識較多,它們之間有許多關聯之處。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從現象出發,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萬有引力,以及地球體積及質量對地球大氣的影響等。在學生復習完基本知識點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探究這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從而讓學生學會借助物理知識自主思考和學習地理知識,如運用萬有引力原理分析地球的體積與質量為何有利于地球大氣的存在;用比熱容和熱容量知識來解釋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及季風的形成原因。又如臺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而形成的,但臺風眼處氣流下沉,與氣旋在垂直方向上氣流上升相違背,此處可用以下解釋:臺風眼附近氣流高速旋轉,離心力大于水平氣壓梯度力,氣流在水平層面向四周擴散,中心氣體散失、密度降低,故垂直層面上氣流下沉,以補充流失的氣體,這種結合其他學科知識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地理知識更利于理解。
例談運用物理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4年高考(新課標版全國Ⅰ卷)文綜地理題:太陽能光熱電站(圖略)通過數以十萬計的反光板聚焦太陽能,給高塔頂端的鍋爐加熱,產生蒸汽,驅動發電機發電。據此完成1~3題。太陽能光熱電站可能會: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太陽輻射及其應用。此題最大的干擾項是“干擾飛機電子導航”,若是用物理學知識通過類比講解則更為通俗易懂,分析如下:太陽能電站是通過反光板,將投射到的太陽能(光)反射到高塔頂端的鍋爐上,原理類同于農村太陽灶。因此,它在反射的過程中不可能產生磁場,而飛機電子導航干擾屬于電磁干擾。
四、生物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生物是環境的產物,生物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貫穿了生物學的始終。學生需要在生物學科的學習中培養整體意識及宏觀概念,才能夠區分不同生物之間的差異性。大自然中的生物物種多種多樣,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有不同的生物物種,如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有森林、草原和荒漠,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農作物種類。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也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物種。地理學科當中的環境、地勢、氣候、經緯度、溫度帶等相關知識可以巧妙地聯系這一知識點,方便學生進行學習和記憶。如我國北方的糖料作物以甜菜為主,南方以甘蔗為主,這是由于不同溫度帶的不同地區和氣候條件下植被吸收到的熱量不同,導致不同的生長條件和環境下能夠種植的植物也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熱量帶和干濕度條件下的植被類型也不同,即使在相同的熱量帶條件下,也生長著不同的植被類型,如南北緯30度附近的大陸東西兩岸,所呈現出的植被分別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和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動物也表現出地帶性差異,北方運輸有駱駝,南方犁地用水牛。再如加拉帕戈斯群島、澳大利亞等許多遠離大陸之地有很多特有物種,“究其原因,是其遠離大陸,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未受到大陸物種的影響,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進化系統,所以多特別物種”。
例談運用生物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4年高考江蘇卷地理題:索特拉島曾經與非洲的索馬里半島相連,島上有許多奇特的動植物,圖7是索特拉島位置圖(圖略)。島上許多植物有瓶狀莖、多刺、硬葉等特點,反映了該島的氣候特征是: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師可運用生物學知識進行講解,生物會向著適應環境的方向演化;生長在干旱環境下的植物葉片較小、根系發達,甚至為了保證其生物體內所需水分,減少體內水分過度蒸騰,葉片退化為刺狀,如仙人掌、仙人球等。地中海氣候控制下的地區,夏季炎熱干燥,降水稀少,當地植物在進化過程中表現出了適應當地氣候的特點,自然帶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五、化學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我國云貴高原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區之一,究其原因是流水侵蝕,但同為遭受流水侵蝕,呈現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形態的黃土高原卻與多地下暗河、溶洞的云貴高原地貌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云貴高原廣布石灰巖,其所含的碳酸鈣成分高,遇到偏酸性的水時就會發生如下化學反應:CaCO3+H2O+CO2=Ca (HCO3) 2。而地下暗河、溶洞內多石筍、石柱、鐘乳石等,發生的化學反應是:Ca (HCO3) 2 =CaCO3↓+H2O+CO2↑,這些簡單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在初中化學課程中早已學過,高中生能夠完全掌握。這樣講解之后,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于學生理解性記憶。
例談運用化學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7年高考(新課標版全國Ⅰ卷)文綜地理題:圖2(圖略)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發量可達2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此完成下題。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植物在流域中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水質的作用。而干擾項“湖水鹽度增大”著實令一部分學生產生困擾。溶液中的溶質未達到飽和狀態時會溶解溶質,導致湖水的鹽度增大,但材料中明確說明“湖水淺,鹽度飽和”,據化學學科知識可知溶液中的溶質一旦達到飽和再不會溶解更多的溶質了,既溶液濃度也不會再升高,很快就可排除此干擾項,選出正確選項。在這一道題目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復習植物在流域中的作用,同時通過化學知識解釋地理現象,達到學科融合的效果,用科學解釋大自然宏觀層面的現象,讓學生理解自然界中微觀的化學反應,從而讓學生從不同維度理解考題
知識。
六、政治、歷史學科知識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但在不同歷史階段,因人對環境認識不同、影響不同,所以環境對人類的反作用也不同。人地關系問題涉及一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和政策問題,在某一特定大環境下,人地關系出現的矛盾能夠通過歷史事件表現出來,結合政治原因進行解釋,既能體現相應的時代特征,也能反映不同時代人們對人地關系的理解。一些人文事件的發生都有特定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如我國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其中安史之亂的作用巨大。由于歷史原因發生的人文事件導致整個國家的經濟和人口中心發生遷移,朝代更迭,民族融合等,這些事件所帶來的農耕工具的升級及普及對環境都有重大影響;發生在我國人口流動史上的走西口、闖關東、下南洋等,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首先接受產業轉移,進而中部、西部地區接受產業轉移,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政治背景。從事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影響事件發生的政治因素兩個角度分析,不僅使地理知識更科學,也更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政治和歷史作為人文性質的學科有利于幫助學生發展感性思維,而地理作為一門理科性質的學科能夠幫助學生塑造理性思維。政治和歷史對于學生宏觀把握全局和多角度思考問題具有重要的影響,從不同的維度解析地理問題也有利于學生打開思路,感受到不僅地理學科中各要素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而且在學科融合的學習中,不同的側重點也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要善于從宏觀層面和微觀視角分析問題。
例談運用歷史、政治學科知識解答高考地理題。如2015年高考江蘇卷地理題:圖1為《清明上河圖》(圖略),反映了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繁華的城市風貌。東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選項略)
此題在地理學上的考點是城市的形成及功能。此題題干部分已明確提示,東京(今河南開封)為北宋都城,因此學生能夠很容易地確定該城市的功能主要為行政功能。都城是一個國家的行政中心,雖兼有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但最主要的還是行政功能。當然,有些國家的首都完全體現行政作用,如美國首都華盛頓、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雖然是地理試題,但講解時滲透政治學知識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1]張德剛,楊曉波.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例談多學科知識在新課標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7(09):19,48.
[2]詹向陽.運用其它學科知識解決地理問題[J].課外閱讀(下旬),201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