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冰冰
【摘要】音樂教育是讓學生體會美、賞析美、創造美的美育。傳統的音樂教育活動只注重對學生聽覺的培養,忽略了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抽象的音樂形象對他們而言較為復雜,給音樂課堂的優化帶來了很大的阻礙,影響了音樂教育的品質。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是很好的選擇。
【關鍵詞】小學音樂;多媒體;音樂欣賞
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音樂信息,將多媒體設備引入音樂課堂,不但能使繁雜的知識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有條理,也可以使抽象的音樂形象具象化,填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受到藝術的感染,在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由此獲得音樂素養的提升,以及體會美、賞析美、創造美能力的
培養。
一、互聯網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現狀
互聯網技術目前已經逐步普及,小學音樂教師也普遍能夠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但相對來說,這些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方法仍較為基礎,開展教學時的運用以搜集信息、展示圖片及視頻為主,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運用模式。
(一)互聯網技術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
我國的小學音樂課程將歌唱教學視為教學重點,教授時,音樂教師更多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感覺對學生的歌唱進行指導,同時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對應的畫面,使學生在學習歌唱時能夠切實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例如在教授《義勇軍進行曲》時,許多音樂教師會播放閱兵時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視頻,或者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五星紅旗升起的視頻,再帶領學生學唱《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國旗的莊嚴肅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二)互聯網技術在鑒賞課程中的運用
音樂鑒賞課程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部分,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還能夠使學生了解不同的音樂作品、不同的音樂風格,以及音樂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現今教師在開展音樂鑒賞課程時,主要是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視頻來展示歌詞,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所要學習的音樂作品的有關圖像、文字信息,從而為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提供幫助。這樣的音樂課堂是一種多維度的音樂課堂,能調動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鑒賞熱情。還有一些教師會根據音樂內容,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音樂動畫片、音樂劇等大型音樂作品,并在課上展示,以激發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興趣,讓學生在欣賞故事更加完整的音樂作品中逐漸對音樂知識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1]。
(三)互聯網技術在樂器教學中的運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許多教師開始使用各種新興的電子樂器開展樂器教學。與此同時,一些教師還會配上對應樂器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切實了解每種樂器的外形特征、音色特點、發聲原理以及演奏技巧,從而激發學生對樂器知識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會順勢開展聽音辨樂器的活動,根據各個樂器的代表事物向學生展開提問,再通過各個樂器所對應的事物依次展開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這些教師會附上相關樂器的演奏視頻,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以此提高學生對樂器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運用互聯網技術優化小學音樂教學課堂的方法
目前許多小學音樂教師已經可以熟練地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傳授音樂知識。但要進一步優化音樂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獲得音樂素養的提升,教師還要采取多樣化的運用互聯網技術的方法,以實現優化小學音樂課的目標。
(一)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走進音樂
部分小學音樂教師為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想到可以利用學生對新異事情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于是這些教師會刻意尋找相對冷門的音樂在課上播放,交給學生鑒賞。的確,這些獨特的音樂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但音樂教師也應注意,學生在不了解音樂創作內涵的狀況下,往往難以對聲樂學習形成興趣。即便學生在此情況下努力地傾聽和分析歌曲,其對歌曲的了解依然無法到位。因此,教師應盡量避免使用直接讓學生鑒賞、學習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走入陌生音樂的途徑再教授這類音樂作品。在教授相對冷門的音樂作品時,教師應提前創設音樂情境,介紹演奏該音樂作品的獨特樂器,與此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與該音樂作品相關的文本、圖像、聲音等素材,將抽象的、學生難以理解和較少接觸的樂理知識展示在學生面前[2],讓學生有途徑靠近這些獨特的音樂作品。
比如,在教授《塔吉克的節日》這首歌前,教師要考慮到,塔吉克民族的傳統樂器鷹迪和手鼓是比較少見的樂器,學生大概率不了解這兩樣樂器。在缺少特定樂器知識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這首歌中滲入的塔吉克民族的粗獷性情,難以想象塔吉克族歡歌載舞慶祝傳統節日的情景。因此,教師應當提前收集與塔吉克族相關的素材,確保能在課堂上創設合適的音樂情境,讓學生走入音樂情境,理解音樂作品。到了正式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塔吉克族常用的傳統樂器,并播放提前準備好的音頻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塔吉克族彈撥樂器的主要特點;再展現塔吉克族慶賀傳統節日時的歡樂情景,為學生進行音樂鑒賞埋下伏筆;最后播放塔吉克族人一面唱著《塔吉克的節日》一面慶祝節日的視頻,確保學生融入音樂情境。由此,學生基本能夠明白這首歌曲的民族特色,愿意參與課堂活動,賞析音樂作品。
(二)組織音樂表演,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
開展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時,需要著重處理的一個問題便是,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文化積累不足,導致他們在欣賞我國地方音樂時,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不到位,教師往往只得一再借助語言描述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想要有效解決音樂欣賞課教學的這一問題,教師還可以選擇靈活運用多媒體設備,組織音樂表演活動,利用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來營造適合進行音樂表演的氛圍[3],鼓勵學生參與活動,讓他們在體驗中積累文化經驗,深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比如,教師在執教經典曲目《花木蘭》時,就可以選擇這一教學方法。教師要先明確,這堂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河北梆子有一定的了解,并讓學生掌握河南豫劇的演出特性以及經典曲目。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學習豫劇時,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確保學生在閱讀豫劇選段后,對豫劇的演唱技巧、唱法有大致的掌握。在確保學生初步掌握豫劇的演唱技巧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表演活動。在學生表演前,教師要把演唱河北梆子時必須留意的內容告訴學生,然后鼓勵學生積極嘗試,讓學生在效仿、表演的過程中體會這類音樂。這樣一來,學生就會與日常生活不常接觸的河南豫劇產生聯系,對豫劇經典曲目《花木蘭》的了解和體會自然也會提升一個層次。
(三)將節奏視覺化,讓學生真切感受音樂的力量
一些民族音樂有著很強的節奏感,假如教師只是在課堂上播放這類音樂,接著就針對音樂作品進行解讀,那么這類音樂作品的魅力就會被遮蓋起來,學生也沒法感受到這些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強烈情感,無法明白這些音樂作品中各類傳統樂器的配合呈現出的錯落有致的節奏中的信息。教師應當明白,開展音樂欣賞教學時,要重視學生在賞析音樂作品時的情感體驗,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來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欣賞音樂作品,獲得更多的獨特感受。因此,教師在教授這類有著較強節奏感的音樂作品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這些音樂作品的節奏視覺化,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音樂的力量。
比如,在教授《瑤族舞曲》時,教師就可以播放瑤族人隨著舞曲起舞的視頻,然后引導學生一面欣賞舞蹈視頻,一面用手打節拍甚至是唱出來。這首曲目本就是舞曲,配合民族舞蹈的展示開展教學才能充分顯示其魅力。而讓學生一面欣賞舞蹈,一面打節拍、唱出來,則可以使學生在眼睛、耳朵、嘴巴、手緊密結合的情況下欣賞這一舞曲,更加符合這一舞曲的使用場合,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音樂的力量。另外,這首舞曲是管弦樂合奏,教師若是能夠提供實際的敲擊樂器,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奏教師帶來的敲擊樂器,也就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音樂的節奏,由此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要傳遞的情感。
(四)借助影視作品,使學生了解音樂故事的背景
開展信息化教學時,教師不再需要花費過多課堂時間在黑板上板書,只需在課前把需要呈現的內容準備好,就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圖片展現出來,或者播放對應視頻,使學生學習知識更加連貫、順利[4]。因此,小學音樂教師也應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的這一優勢,提前準備好圖片或者視頻,充分發揮這些技術產品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確保學生能夠不斷提升音樂鑒賞水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取更多
知識。
(五)靈活分享信息,確保學生積累音樂知識
教師除了能夠在課堂上使用互聯網技術,還能夠在課后利用網絡平臺幫助學生積累音樂知識。小學生年紀較小,尚不具備豐富的文化經驗,對于音樂的了解不足,也尚未形成自己的音樂品味、審美偏好,因此小學生剛開始面對音樂鑒賞課時,往往會一頭霧水。這一現象會使得教師的教學難以開展,而互聯網技術恰好可以幫助小學音樂教師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搜集簡短、易于掌握的音樂小知識,然后每天或者每周分享這些小知識給學生家長,由此將美育任務分解,讓學生通過每天、每周積累一點點,逐漸掌握所需音樂知識,提升音樂鑒賞水平。此外,教師還可以靈活運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或解讀樂理基礎知識,或布置每日學習任務,或共享有價值的學習經驗等,使學生更為合理地學習、記憶樂理知識。
互聯網學習服務平臺更利于學生進行方便快捷的學習,教師應當重視互聯網平臺的教學信息,并進行適度的篩選,使教學信息展現出更為一體化的特點。換句話說,教師應當確保學生在鑒賞、掌握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學習,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讓學生在合適的環境中學習,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產生和發展。此外,在利用互聯網平臺教學時,設置協作學習與溝通交流環節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做可以推動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發生改變,慢慢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與協作學習
能力。
結語
小學音樂教師應當認識到,互聯網技術能給音樂教學帶來諸多便利,但教師需要掌握更加豐富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使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才能讓學生真正受益于此。因此,首先,教師要提升自身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在平時多留意,多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其次,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教學方式,針對音樂作品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構思合理的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并且能從音樂課中有所收獲;最后,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分享音樂知識,將學生的學習任務分解清楚,每天傳遞一點音樂知識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吸收音樂知識,避免學生因文化經驗積累不足而難以完成學習任務。
總而言之,互聯網技術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可以極大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抽象的樂理知識和音樂作品更為形象、生動,也使學生更好地接受美育。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學,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華.淺析多媒體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J].最漫畫·學校體音美,2018(27):38.
[2]趙立國.淺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輔助與應用[J].音樂天地,2014(02):20-22.
[3]梁艷.淺談多媒體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10):20-21.
[4]張春嶸.活用多媒體,讓欣賞課“活”起來: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應用[J].數字化用戶,2018,24(35):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