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純,李春燕,張子龍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廣東廣州 510665)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即將到來。在此形勢下,國家必然要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手。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專業人才,2017年,在“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等指導性教育文件的基礎上確立了新工科改革計劃,新工科理念形成高度共識。2018 年,為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需要,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新工科概念得到了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各大高校都開始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邵艷玲等提出“厚基礎,窄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將產業與技術的最新發展、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學過程,通過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落實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模式;周梅等提出1 個培養目標、2 項教育理念、3 個創新創業支撐平臺、4 個實踐教學層面、5 種不同培養方式的“12345”專業培養新模式,并構建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宋勝利等通過構建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來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人才;肖蓉等從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學科特點及行業特色幾方面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不同于上述人才培養模式,本文通過分析電子與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針對性地探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教育新形式。首先把握思政大方向,同時從理論學習、實踐實習、創新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提出結合思政教育多元化、開展前沿理論交流論壇、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與通過競賽項目創新應用的培養模式,旨在為國家輸送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優秀職業素養、實踐創新應用和項目開發能力以及團隊合作共贏精神與國際視野的工程科技人才。
電子信息作為多學科交叉專業,涉及電子科學、通信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等學科,且覆蓋多個領域,因此培養該專業的優秀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新工科背景下進行的教育改革對該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起著引領作用,該專業人才既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才能滿足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在此形勢下,各大高校需對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作出調整,以培養出能適應市場、企業以及科研院所需求的高素質人才。而當前高校在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思政教育重視不足、授課理論與實際脫節、工程實踐形式化及創新素養低的問題,如圖1所示。

Fig.1 The present problems圖1 目前的問題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思想洗禮對于人才培養質量是至關重要的,要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首先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并將其貫穿于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確保研究生培養工作立場不移、方向不偏。而相比于專業課程,碩士研究生對思政課程重視不足、參與度不高,存在逃課、上課玩手機等不良風氣。另一方面,學校組織開展的思政教育活動一般都是講座,形式較為單一且內容陳舊,因此教學效果不佳。
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培養質量影響最直接的是學校課程質量。但目前大多數院校在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中,存在授課內容滯后于最新技術理論的問題,對近年來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概念和新知識涉及較少,內容結構不合理。院校授課方式更是同專業所有研究生共同上課,而忽視了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差異,致使授課內容與部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相關,課程缺乏吸引力,變成一門脫離行業實際的純理論課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新興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尤其需注重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碩士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忽略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高校對于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的課時安排不足,校企合作基地不足以支撐全部研究生參與,因此研究生無法通過工程實踐環節鍛煉與提升個人能力。而且高校對于工程實踐環節的考核通常流于形式,研究生只需提交書面報告,這也讓工程實踐環節的效用大打折扣。
研究生具備的創新素養是目前企業和社會對于高校人才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然而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育者雖想提升研究生的創新素養,卻沒有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實施方法。高校教育者們對于創新的教育理念僅存在于表面,而沒有深入到教學和人才培養實際行動中。而且,由于欠缺相關創新培養鼓勵機制的保障,創新教育投入不足,開展效果有限,以至于研究生在創新素養方面十分缺乏,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容易被社會淘汰。
以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阻礙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學校走入社會后的就業與發展,不符合企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導致企業缺人、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的窘狀。因此,亟需探索更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更新迭代快,若不具備突出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就業人員很容易被時代淘汰。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培養的專業型碩士研究生更應該將學術理論與專業應用相結合,熟悉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成為符合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在此背景下,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增強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理論儲備,并提升其實踐創新應用能力,因此對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進行改革探索,主要包括思政教育形式多元化、開展前沿理論交流論壇、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及通過競賽項目創新應用等幾方面,如圖2所示。

Fig.2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on mode圖2 培養模式探索
為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體系,一方面通過更新教學內容,打造高質量思政課,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教材、帶進課堂,同時把黨史作為研究生思政課的重要內容,使研究生從中汲取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力量;另一方面通過豐富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如長征路上話初心、電影賞析、人物故事分享會等,讓思政教育鮮活有趣,從而不斷改善思政教育現狀,防止教學流于形式化與表面化。引導研究生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增強綜合素質,從而促進個人發展。
重走長征路活動便是一堂最具代表性的生動思政課,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組建了一支由思政課教師、黨政管理干部、輔導員、學生黨員、青年團員等數十人組成的“長征路上話初心”小分隊,于2019 年7 月21 日沿著中央紅軍長征的光輝足跡,從江西瑞金啟程,直至抵達陜北延安,歷時26天。他們在長征路上“尋初心”“看成就”“講思政”“唱紅歌”“擔使命”,學習弘揚紅軍長征精神。通過再走長征路,從課本走向實踐,在社會中獲取真實的思政素材,實現了對思政課新形式、新內容的探索。
除思政課程外,還進一步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持續提升導師和輔導員的思政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研究生產生影響。同時讓研究生參與黨建工作,遴選優秀研究生為黨支部副書記,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員的模范作用,以提升其他研究生思想上的積極主動性。
針對研究生授課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首先在師資方面,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對研究生進行授課與指導。“雙師型”教師熟悉自己所授課程相關行業的最新資訊與前沿應用技術,為研究生講解最新的專業理論。更重要的是,可指導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一些實訓課程使其具備相關行業必備的職業素養,畢業后才能更好地從學校走向社會。此外,不斷引入高質量的海內外博士青年人才,組成新的后備教師隊伍。
在此師資力量下,精心打造“博士論壇”,每月定期開展論壇活動。2021 年3 月23 日,電子與信息學院“博士論壇”第一講開講,戴青云副校長、科研處負責人及沈衛強老師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經驗,并對各自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方向及其研究項目作了詳細介紹。“博士論壇”以加強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為宗旨,為其搭建一個前沿理論的交流平臺,以開闊其研究視野,也為學院和學校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同時通過論壇的開展,使研究生更充分地了解導師們的研究方向,為研究生與導師之間的學術交流穿針引線,更好地促進研究生教育工作。
工程實踐的形式化問題,首先在于缺乏實踐基地,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通過與本地多家知名企業建立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協同搭建人才培養平臺,拓展新的校企合作渠道,形成健全、完善的運行機制,逐步搭建成一個教育、科研與實踐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研究生教育培訓基地,精準對接合作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以切實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并實現為企業培養后備軍的目標。目前,不僅學校自身擁有廣東省知識產權大數據重點實驗室,而且與多家企業和高校共建培養基地,是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共建單位,同時與廣州大學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方濱興院士團隊)、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建實驗室,從而為學生實踐提供足夠的資源,實踐環節可高質量開展。
同時,學校導師與企業專家組成指導委員會,共商培養方案、共享教學資源,實行雙導師培養模式。該模式貫穿研究生論文選題、中期審核、工程實踐與答辯整個培養過程,并實現研究生4 階段遞進式的創新培養:2 個學期專業理論學習+2 個月專項訓練+2 周綜合實訓+1 年企業崗位全職實習。第一學年,研究生在校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訓課程訓練;第二學年,研究生到校外導師所在企業實習,實現理論應用的落地。2020 年10 月,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進入廣納院實習,由校外導師指導實踐。在此過程中,研究生參與到5G 濾波器項目研發工作中,在實踐中與科研人員進行交流與探討,深刻理解企業難點,切實了解到支撐企業發展的是創新技術,也進一步明確企業對于員工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要求。學校的優秀教師也會到合作企業兼職,一方面為企業解決攻堅問題,加快企業研發進度,另一方面可開闊眼界、提升自身能力,從而實現校企合作共贏,保證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的長期有效。
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的聯動,讓研究生培養不管在校內還是校外都落到實處,不斷給予研究生最專業的指導。在2021 年3 月2019 級研究生的開題匯報和2021 年4 月2018 級研究生的預答辯中,電子與信息學院邀請了多家企業專家,為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方向和論文完成質量進行指導與把關,專家給出犀利而中肯的建議,讓研究生深刻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不斷進行自我提升。
在新時代下,人才培養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競賽中的角逐,創新是核心競爭力,參與專業學科競賽是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研究生在競賽過程中,只有針對熱點問題和需求,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所學理論及最新技術提出創造性的觀點和項目方案,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榮譽。培養高素質“工匠之師”是學校的使命擔當,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秉持“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以賽促改,以賽促新”的理念,把學科競賽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不斷增強學生的理論實踐與創新應用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時代科學技術突破的主要途徑是跨學科交叉融合,通過交叉融合創造新模式、新技術與新應用,因此交叉融合是創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務處、創新創業學院、學生處以及各教學單位協同聯動,大力推進關于創新創業的教育實踐,搭建平臺積極推動學生參與學科專業競賽活動,鼓勵各學院及專業研究生通過學科的交叉融合搭建項目團隊,參加綜合類別競賽、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及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等。電信專業、計算機專業及金融專業研究生一起組隊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等各種賽事,共榮獲省級以上獎項200 余項。研究生能力交叉互補、協同共進,可更有效地實現研究生的創新素養培養。
通過對電子信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的分析,廣東技術師范大學以當下經濟社會對專業人才的最新需求為風向標,結合專業學科特點,通過探索多元化思政教育、開展前沿理論交流論壇、大力推進創新競賽及項目,以及通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與行業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工作,力求尋找最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
初步實踐結果表明,該模式可培養具備創新意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高了畢業生就業質量。畢業生的“雙證率”達到90%以上,一次就業率達到96%以上,部分畢業生入職騰訊、華為、阿里等知名科技型龍頭企業。未來學校還將持續完善該培養模式,以更好地滿足國家經濟主戰場對高端人才的培養需求,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并不斷提升研究生教育助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和支撐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