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焱,桑有順,淳 俊,陳 濤,湯云川,楊 洪,李 倩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成都 611130)
紫色馬鈴薯富含花青素,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良好的經濟價值和極高的保健價值。近年來,消費者對紫色馬鈴薯的需求逐年增加,紫色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是目前市場上種薯質量低劣、優質脫毒種薯不足、栽培水平較低等因素嚴重制約了紫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采用質量合格的脫毒種薯能充分發揮紫色馬鈴薯的產量潛力,較未使用脫毒種薯的增產30%~50%左右[1]。因此,脫毒紫色馬鈴薯及其高產栽培技術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2-7]。
四川省生產上普遍采用“原原種-原種-生產種”三級良種繁育體系,每一級種薯都有嚴格的質量要求。為保證質量,原原種要求在防蟲網、溫室等隔離條件下生產,原種要求在良好的隔離環境中生產。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屬于高原地區,海拔3000m以上,土壤松軟且無有害物質污染,春、夏、秋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有良好的病蟲害天然隔離條件,十分有利于繁育脫毒種薯。但如果按當地傳統種植模式繁殖原種,馬鈴薯產量低、品質不穩定。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當地馬鈴薯種薯的規模化生產。試驗以紫皮紫肉馬鈴薯品種“蓉紫芋5號”為試材,研究了不同規格原原種和不同種植密度對紫色馬鈴薯原種產量的影響,旨在找到不同規格原原種最適種植密度,為高原地區規模化繁育紫色馬鈴薯脫毒種薯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
供試材料為2020年在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溫江本部馬鈴薯良種繁育隔離大棚生產的“蓉紫芋5號”原原種,2021年播種時已過休眠期。
試驗安排在阿壩州阿壩縣阿壩鎮5村進行,設3個規格的原原種:2g/粒、5g/粒、10g/粒,分別標記為A1、A2、A3。設4個種植密度:5000株/667m2、6000株/667m2、7000株/667m2、8000株/667m2,分別標記為B1、B2、B3、B4。每個小區面積20m2,采用二因素完全隨機試驗設計,3次重復。
2021年4月15日播種,單壟單行播種,壟距90cm,底肥為馬鈴薯專用復合肥(N:P:K=15:5:25)100kg/667m2,中耕培土3次,生育期噴施防治晚疫病專用藥劑增威贏綠3次,其它按常規管理實施。2021年9月12日收獲。
收獲前1周測定株高、主莖數和根冠比,收獲時測定單株塊莖重量、單株塊莖數、單薯重量、小區收獲率和小區產量。除小區產量外,其余指標每小區隨機10株測定,共30株/處理,取平均值。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由表1可見,不同規格原原種和種植密度對植株性狀有一定影響。各處理間植株高度為41.2~46.6cm,沒有明顯差異。不同處理間主莖數有差異,總體趨勢是A3>A2>A1,即原原種越大,主莖數越多。不同處理間根冠比有差異,根冠比最大的是A3B4,與其它各處理間均存在顯著差異,根冠比從大到小依次排列為:A3B4>A3B3>A3B2>A3B1> A2B4>A2B3>A2B2>A2B1> A1B4>A1B3>A1B2>A1B1;除A1B2和A1B3處理間、A1B4和A2B1處理間、A2B1和A2B2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外,其它各處理間差異顯著。通過試驗表明同一規格的原原種繁育原種時,種植密度越大,根冠比越大,二者呈正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種植密度影響了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長,密度大導致植株生長受一定抑制,地上部分生物量降低,根冠比增大。同一種植密度條件下,原原種越大,根冠比越大,二者呈正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于原原種越大,播種后生長發育時自身提供的營養充足,植株健壯,光合作用強,地下部分生長旺盛,特別是塊莖,最終導致根冠比增大。

表1 不同規格原原種和種植密度對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見,不同規格原原種和種植密度對產量性狀有一定影響,且相比種植密度,原原種的規格對植株單株結薯性狀影響更大。A1處理間的單株塊莖重量為155.73~190.65g,A2處理間的單株塊莖重量為240.86~251.36g,A3處理間的單株塊莖重量為273.72~295.04g,總趨勢為A3>A2>A1。各處理間的單株塊莖數有差異,變化幅度為4.4~5.4個,總趨勢為 A3>A2>A1。A1處理間的單薯重為35.39~39.72g,A2處理間的單薯重為49.08~54.64g,A3處理間的單薯重為51.61~57.85g,總趨勢為A3>A2>A1。這可能是由于原原種越大,生長發育初期時提供的營養越多,植株生長勢強,后期結薯能力強,造成單株塊莖重量、塊莖數和單薯重越大。

表2 不同規格原原種和種植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原原種的規格對小區收獲率也有一定影響,總趨勢為A3>A2>A1,分析原因,雖然播種時原原種已過休眠期,但個體間有差異,播種后導致一定比例的缺苗,原原種越大,缺苗率越低,收獲率越高。
各處理間的產量不同,從低到高是A1B1 脫毒馬鈴薯原種繁育受自然環境、原原種規格、種植密度等多因素影響[8-9]。紫色馬鈴薯因其特殊性,種植模式對產量影響大。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由于海拔高、天氣冷涼、晝夜溫差大,不利于病蟲害流行,具有繁育脫毒馬鈴薯原種的優越自然環境條件,可大力發展脫毒種薯繁育。但當地技術落后,不注重合理密植、科學管理,產量普遍較低,只有400~600kg/667m2,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發展。本試驗在充分調研當地情況的基礎上,區別于不同規格原原種混播、種植密度隨意等傳統播種方式,針對紫色馬鈴薯不同規格原原種設計不同種植密度,為規模化在高原地區繁育脫毒紫色馬鈴薯原種提供基礎依據。結果表明:不同規格原原種和不同種植密度,產量結果差異較大;原原種大,生長發育前期提供營養多,出苗率高,植株生長健壯,后期結薯能力強,但個體與群體之前存在一定差異,生產上因充分考慮群體因素。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揮馬鈴薯產量優勢,結合成本考慮,對不同規格原原種宜采用不同種植密度。在高原地區繁育紫色馬鈴薯原種,2g和5g原原種最適種植密度為8000株/667m2,產量可達1341.34kg/667m2和1696.18kg/667m2。10g原原種株8000株/667m2產量最高,但與7000株/667m2產量差異不明顯,考慮到種薯成本因素,最適種植密度為7000株/667m2,產量可達1770.55kg/667m2。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