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鈺森,徐 詠,徐增祥
(1.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成都 610039;2.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農業農村局,成都 610200)
聯苯肼酯,化學名稱為3-(4-甲氧基聯苯基-3-基)肼基甲酸異丙酯,分子式為C17H20N2O3,是一種新型選擇性葉面噴霧用殺螨劑,其純品外觀為白色固體結晶。聯苯肼酯的作用機理主要為對螨類的線粒體電子傳遞鏈復合體III和對中樞神經傳導系統的GABA受體進行抑制,故聯苯肼酯對螨的各個生活階段均有效,具有殺卵活性和對成螨的擊倒活性(48~72h),且持效期能夠達到14d,推薦使用劑量范圍內對作物安全,對寄生蜂、捕食螨、草蛉低風險,非常適用于害蟲的治理。同時,其具有易光解、易降解、易水解等特性,在土壤中移動性差或不移動、不易揮發、不易產生生物富集,對環境較為友好。聯苯肼酯根據其劑型的不同可以分為24%聯苯肼酯懸浮劑、50%聯苯肼酯懸浮劑、2.5%聯苯肼酯水乳劑、43%聯苯肼酯懸浮劑等,其中以43%聯苯肼酯懸浮劑使用最為廣泛[1]。
鑒于聯苯肼酯在殺螨等害蟲上的優異表現,不少學者對聯苯肼酯的使用范圍開展了研究。李亞杰等[2]通過8種殺螨劑進行了兩年的馬鈴薯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43%聯苯肼酯、2%阿維菌素、11%乙螨唑和73%炔螨特乳油對馬鈴薯朱砂葉螨防效高于80%,可作為防治馬鈴薯朱砂葉螨的藥劑。孫莉等[3]通過采用葉片噴霧法測定了4種田間常用殺螨劑對少毛鈍綏螨和二斑葉螨的毒力,并分析比較了4種殺螨劑對少毛鈍綏螨和二斑葉螨的毒力。結果表明4種殺螨劑常規使用濃度下對少毛鈍綏螨雌成螨的安全系數大小依次為:聯苯肼酯>阿維菌素>噠螨靈>克螨特,建議在生產中應用少毛鈍綏螨進行生物防治時,可優先選用聯苯肼酯和阿維菌素配合使用。蔣運寧等[4]在3年生檸檬樹上進行了柑橘紅蜘蛛的田間防效試驗,試驗表明:橙皮精油、礦物油與聯苯肼酯混用安全,可有效提升藥效,對化學農藥起到明顯的減量增效作用。賴德順[5]以琯溪蜜柚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間試驗研究30%乙唑螨腈、43%聯苯肼酯、240g/L螺螨酯及5%阿維菌素等四種藥劑對紅蜘蛛的防治效果,結果表明:聯苯肼酯及螺螨酯對蜜柚紅蜘蛛的防治具有效果。
上述參考文獻表明:43%聯苯肼酯懸浮劑廣泛運用于蘋果、馬鈴薯、柑橘、葡萄等經濟作物防治蘋果紅蜘蛛、二斑葉螨和McDaniel螨,以及觀賞植物的二斑葉螨和Lewis螨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8]。
草莓作物因大棚種植的特點,抗病、抗蟲性較差,經常受到以二斑葉螨為首的各種有害生物的侵擾,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目前專門針對二斑葉螨對草莓侵擾防治的文獻極少,市面上也沒有專用于草莓的二斑葉螨防治特效藥,該事實對草莓種植地區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目前所見文獻中,有付巖等[9]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草莓樣品中聯苯肼酯及其代謝物聯苯肼酯二氮烯殘留,評價聯苯肼酯及其代謝物在草莓中的殘留消解和儲藏穩定性。結果表明:聯苯肼酯在草莓上的消解半衰期為6.4~10.4 d。該文獻說明:聯苯肼酯在草莓中消解較迅速,可以起到保護環境和對人體友好的作用。文章參考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經濟作物除二斑葉螨和Lewis螨等的良好效果,將其用于草莓之中,進行43%聯苯肼酯懸浮劑防治草莓二斑葉螨試驗研究,以期得到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草莓二斑葉螨的防止效果、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最佳劑量和方法,為草莓二斑葉螨的防治提供經驗[10]。
為體現試驗的普遍適用性,試驗地選在草莓集中種植戶中進行,選取草莓品種為章姬。隨機選取該戶種植草莓地區集中供試面積共667m2。試驗用地采用鋼架大棚,草莓采用深溝高廂栽培,其生育期為開花結果期,試驗時間跨度為3月16~30日共計15d時間。試驗藥劑采用美國科聚亞公司的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照藥劑采用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的240g/L螨危懸浮劑,試驗中做A、B、C、D、E共5組方案,其中E組為清水對照組,其余各組主要區別為藥劑含量,方案具體參數見表1。

表1 試驗處理
通過對試驗用地的測試可知,該試驗小區土壤為黃土,PH值為6~7,有機質含量3%以上,適宜草莓的生長。小區按隨機區組排列以具有普遍性,每個小區確定面積為24m2,設4次重復統計。為防止藥劑相互干擾,小區之間設保護行。小區于草莓開花結果期,即3月16日施藥1次,施藥方法為嚴格確定一位工作人員采用衛士牌WS—16型手動噴霧器(工作壓力:0.2-0.4MPa,活塞行程:60mm,皮碗直徑:46mm,噴頭流量:0.65-0.88L/min),噴霧時間固定為上午10:00-12:00。按上述各處理劑量噴霧,每小區用藥液1.62L,折合用藥液44.87L/667m2。
通過表2和表3可知,試驗期間天氣情況滿足試驗相關要求,同時草莓采用大棚種植,棚內溫度基本恒定,可以認為草莓種植和試驗過程為恒溫狀態,故所測數據真實有效具有可研究性。

表2 施藥當日試驗地天氣情況

表3 試驗期間氣象資料表
數據采取方法為每小區隨機取40片葉統計活成、若螨數。具體計算方法為:用手持放大鏡直接觀察葉面,統計并記錄螨的數量。調查時間與次數為:鑒于聯苯肼酯持效期在14d左右,故選擇觀察最長期限為14d,藥前(3月16日)及藥后1(3月17日)、7(3月23日)、14(3月30日)天各調查1次。試驗數據依據《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11]計算平均數及防治效果。各種處理的試驗數據見表4。

表4 各種處理的試驗結果
試驗過程中未發現藥劑對目標作物和其他作物有不良影響,故僅選取葉面蟲量和防治效果比作為藥劑對二斑葉螨的效果指標進行分析。葉面蟲量和防治效果比是反應藥劑殺蟲效果的最重要指標。
通過圖1和圖2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到關于草莓二斑葉螨防治的以下結論:

圖1 葉面蟲量對比分析

圖2 防治效果對比分析
(1)無藥劑防治的前提下,二斑葉螨生長快速,可以對草莓生長構成較大危害。方案E(對照方案)較為準確地反應了實際過程中草莓二斑葉螨的生長情況。即二斑葉螨的數量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而穩定增長的,7d、14d相比于第1d的平均增長量分別達到了28.15%和43.15%,即二斑葉螨在草莓葉面能夠穩定、快速地增長。二斑葉螨以草莓葉為食,快速增長會對草莓生長產生極嚴重的影響。
(2)2種藥劑均對二斑葉螨的去除具有速效性。加了藥劑1d之后,二斑葉螨的減少量迅速達到了68.1%~78%,說明2種藥劑均對二斑葉螨具有極強的瞬時速效性。而到了藥劑14d時,二斑葉螨的數量相比用藥前減少了87.3%~99.2%,殘存二斑葉螨量極少,說明兩種藥劑殺螨效果均良好。
(3)2種藥劑均對二斑葉螨的去除具有持效性。7~14d過程中方案A-D的防治效果比均在85%以上,且防治效果比變化率分別為1.7%、1.2%、1.7%、2.7%,變化幅度非常小,說明藥劑殺螨持續期較長。
(4)藥劑同為43%聯苯肼酯懸浮劑時,認為方案B綜合效果最優。從圖中可知,不同方案43%聯苯肼酯懸浮劑殺螨效果的強弱排序為:方案C>方案B>方案C,而方案B2項數據與方案C相比差別較小,7d和14d防治效果比僅相差1.7%和2.2%,可以認為防治效果幾乎沒有差別。而在相同情況下,方案B的藥劑花費僅為方案C的60%,相比起來,方案B大大節約了成本,故從殺螨效果比和經濟效益角度出發綜合考慮可以認為方案B的綜合效果更優。
(5)方案B綜合效果優于方案D。方案D是設置的對照藥劑,從兩者對比可知,1、7、14d方案B葉面蟲量分別比方案D少21.54%、34.68%、20.35%。防治效果比分別比方案D提高21.99%、22.27%、21.37%。鑒于兩者畝用售價幾乎沒有區別,可以認為方案B綜合效果遠優于方案D。
鑒于草莓二斑葉螨蟲害經常發生,并且對草莓產量會產生重大影響,受聯苯肼酯對眾多經濟作物殺螨效果良好的影響,本文主要以43%聯苯肼酯懸浮劑對草莓二斑葉螨的防治效果為重點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主要為:①聯苯肼酯懸浮劑防治草莓二斑葉螨具有很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②經綜合考量后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建議使用劑量為15mL/667m2。
上述研究結論為草莓的二斑葉螨防治提供了指導。同時,通過上述試驗的鋪墊,在二斑葉螨對作物的危害和試劑對二斑葉螨的殺除效果領域,可以在如下方向進一步地深入研究:①聯苯肼酯懸浮劑含量變化對作物的影響。本文僅選取了市面上最常見的43%聯苯肼酯懸浮劑進行了試驗研究,而聯苯肼酯懸浮劑含量的變化勢必還會對防治效果比和經濟效益產生影響。②聯苯肼酯懸浮劑的持效性研究。因為43%聯苯肼酯懸浮劑的使用說明上即表明該試劑的持效性為14d左右,故試驗設計時僅考慮了14d的周期。而從試驗結果來看,聯苯肼酯懸浮劑對殺除草莓二斑葉螨的持效性遠遠大于14d,后續可以對持效性進行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聯苯肼酯懸浮劑的殺除能力,以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