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鶯鶯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指在慢性肝病的基礎上突然發生的肝衰竭,其中以HBV 感染引起的最為常見,所占比率超過所有肝衰竭的80%,其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因此,控制HBV 感染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發生的關鍵[1,2]。以往臨床主要單獨應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容易產生耐藥現象。近年來,臨床醫師將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聯合其他藥物應用于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3,4]。為進一步分析核苷(酸)類藥物治療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的178 例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9 例。對照組男47 例,女42 例,年齡38~74 歲、平均年齡(53.7±6.77)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2±1.0)d,大三陽63 例、小三陽26 例;觀察組男48 例,女41 例,年齡37~75 歲、平均年齡(53.9±7.1)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3.1±0.8)d,大三陽65 例、小三陽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年版)[5]中關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診斷標準,并經各項實驗室檢查確診為HBV 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②年齡<75 歲;③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原因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其他類型肝臟疾病;②其他器官、系統原發性疾病;③拉米夫定耐藥。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保肝治療,連續服藥6個月,且定期復查肝功能情況。對照組應用常規抗HBV感染藥物,口服拉米夫定片[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581,規格:0.1 g×7 s,批號:20180315],1 片/次,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治療,其中拉米夫定片的用法、用量均與對照組相同,同時口服阿德福韋酯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32,規格:10 mg×14 s,批號:20180226),1 片/次,1 次/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HBV 轉陰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并發癥發生情況。肝功能指標:ALT、AST、TP、AFP。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應用《肝衰竭診治指南》(2018 年版)[5]對兩組治療情況進行評價,分為臨床治愈、臨床好轉、臨床惡化,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黃疸消退,凝血酶原活動度恢復正常;臨床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肝性腦病消失,肝功能指標明顯好轉,凝血酶原活動度>40%;臨床惡化: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加重,肝功能指標更加明顯,原有并發癥加重或發生新的并發癥。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臨床好轉率。并發癥包括感染、肝腹水、肝性腦病。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ALT、AST、AFP 均低于對照組,TP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HBV 轉陰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有80 例轉陰,HBV 轉陰率為89.89%,對照組有67 例轉陰,HBV 轉陰率為75.28%。觀察組HBV轉陰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01,P=0.010<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肝衰竭的主要類型之一,其發生與HBV 感染的關系非常密切。長期處于HBV 感染狀態的患者,肝臟細胞受損,自身免疫功能逐漸降低,致使HBV 在體內的復制持續性亢進,從而進一步加劇肝臟的實質性損傷,引發急性肝衰竭,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并發肝性腦病、腹水等嚴重并發癥,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臨床醫師在進行保肝治療的同時,應將抗HBV 感染作為治療的重點,防止肝臟細胞繼續受損。以往,臨床單獨常使用拉米夫定等核苷類似物進行治療,可通過阻斷病毒DNA 的合成發揮作用,減輕或者組織肝臟纖維化,但該藥應用過程中容易發生耐藥,導致病情反復。因此,臨床醫師應選擇更加合適藥物,提高療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ALT、AST、AFP均低于對照組,TP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HBV 轉陰率、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經阿德福韋酯片聯合拉米夫定治療,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單獨應用拉米夫定,HBV 轉陰率更高,療效更好,并發癥也更少[7]。阿德福韋酯是5’-單磷酸脫氧阿糖腺苷的無環類似物,進入人體后能通過細胞的激酶作用形成阿德福韋二磷酸鹽,進一步抑制HBV 基因的轉錄,從而達到抗病毒的目的[8]。在傳統治療方案中加用阿德福韋酯,能借助其成分配合拉米夫定,進一步提升抗病毒的治療效果,降低患者體內的HBV 載量,減少對肝臟實質性損傷。而且阿德福韋酯的半衰期比較長,能明顯降低拉米夫定單獨治療后可能存在的耐藥風險,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保證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9,10]。
綜上所述,應用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治療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更好地清除患者體內的HBV,使肝功能恢復正常,提高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