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霞
[摘 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語文教師引領學生步入這一階梯的重要方法就是指導學生閱讀。通過閱讀名著,學生可以跨越時空縱橫古今,感悟人間冷暖。名著閱讀教學策略得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力量。但當前的名著閱讀教學仍面臨一些困難,需要語文教師深入探究擺脫困境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應引導學生讀書,還應鼓勵學生讀好書,更要讀整本書,在讀整本書的過程中加深閱讀體驗。
一、名著閱讀教學的意義
部編人教版教材中的名著導讀,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視。在每一節名著導讀課上,教師都應指導學生有計劃地進行閱讀,并向學生介紹不同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部編版七至九年級教材中的閱讀體系是“1+2+N”。這個體系中的“1”指推薦的必讀名著,如《水滸傳》等;“2”指自主閱讀推薦的書目,如《世說新語》《聊齋志異》等;“N”指校本課程視野下教師和學生的優秀作品,供學有余力者選讀。每冊教材都設置兩個名著導讀課,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如果學生能夠堅持做到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閱讀量自然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知識面也會得到相應的拓展。
二、名著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困境分析
由于經典名著具有語言、文學雙重教育價值,因而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考試測評的重點。雖然部編版每冊教材中都有名著導讀的內容,但多數教師只重視課內閱讀教學,經常開展語段教學以及名著的“快餐式”閱讀,“急功近利”地應付考試,致使名著閱讀指導缺失,再加上部分教師對學生閱讀的督促不夠,就出現了名著閱讀虎頭蛇尾的情況。
通過對中學生閱讀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可知,學生普遍缺乏閱讀興趣,由于自制力差而不能堅持閱讀,閱讀不了整本書,而且閱讀方法不當,需要教師給予有效指導。
三、擺脫名著閱讀教學困境的策略
(一)激趣策略
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要把培養閱讀興趣與習慣,當作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讓中小學生多讀名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語文學科的需要,也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初中階段實施名著導讀,讓學生閱讀經典名著,重點不在于讓學生讀懂、讀透,更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經典名著的研究者(雖然不排除有的學生日后成為研究者),其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滿足其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使其體驗到審美和發現的樂趣,獲得愉悅和滿足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持久的讀書興趣,養成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1.閱讀原著,找到激趣點。如在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時,可以引用作者序中的一句話——“謹向英勇的中國致敬,并祝‘最后勝利’”。斯諾的預言都成了現實,他認為紅色中國是一個謎,“紅軍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度的腹地進行著戰斗,九年以來一直遭到銅墻鐵壁一樣嚴密的新聞封鎖而與世隔絕”。紅軍是誰?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引出《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通過影視作品激趣。在課內節選的名著中,有很多名著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與之相關的如著名的電影《紅星照耀中國》《簡·愛》,動畫片《花木蘭》,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播放一些影視片段,讓學生對名著的內容有直觀的感受。還可以適時向學生介紹影片與原著的不同之處,建議學生將影片與原著進行比較,感受一下更喜歡哪一種,并思考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與自己在閱讀中所感受到的形象是否一致,由此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3.通過競賽激趣。比如,閱讀古典名著《西游記》,開展活動“吳承恩知多少”,看哪個同學對作者吳承恩的介紹更詳盡;開展活動“《西游記》知多少”,看哪個同學對本書篇章、內容、人物了解最多。可以先由學生介紹,然后教師視情況適當補充、更正和點評。
4.通過表演劇本激趣。對于課本劇,學生都有參與表演的欲望。可以先將《傅雷家書》《駱駝祥子》《水滸傳》等作品改編成劇本,然后在學生中選拔編劇、導演、演員并進行分角色表演,以此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二)規劃策略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些純知識性的內容,讓學生一味機械記憶,而應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規劃。
閱讀指導課分為讀前激趣課、讀中指導課和讀后展示課三種,但無論是哪種導讀方法,都應建立在學生通讀全書、了解名著特點的基礎上。在授課前,教師應針對名著類型指導學生做好規劃,明確閱讀需要的時間、運用的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師先引導學生結合目錄,大致瀏覽全書的內容梗概,提出閱讀建議,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對閱讀進度的建議,并結合自身的閱讀情況,制定閱讀規劃,如讀書的頁數、讀書的時間、讀書的方法、關注重點等等。必須強調的是,計劃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來制定,不能照搬別人的,別人的方法最多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只有自己嘗試去做,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閱讀規劃要具體可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書面文字,以便自我監督和教師檢查。閱讀規劃也可以制定成文字式或表格式。閱讀之初,可以用讀書卡來記錄閱讀過程;閱讀中期,可以組織手抄報或讀書筆記匯展;閱讀結束后,可以組織讀書報告會,從多方面分享閱讀成果,也可以進行再創作,鞏固深化閱讀成果。
(三)指導策略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有效而恰當的閱讀方法,對學生今后的閱讀能起到輔助作用。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教師要做好指導,讓方法為閱讀服務,還要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創造性閱讀、多元解讀、自主閱讀、深度閱讀,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書籍的特點記錄要點,養成摘抄的習慣;對不同的觀點進行點評和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指導學生在書上做批注;通過購置刊物或者積累知識,做一個“名著知識庫”,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或周記,做手抄報,開展讀書匯報等。
指導學生進行專題閱讀。教師首先針對名著內容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選拔能夠承擔重任的學生當小組長,小組成員互助完成選定的專題任務,做好總結,形成成果。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每天堅持讀書半小時;制定閱讀計劃,按時完成閱讀任務;善用工具書;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定期到學校圖書室、讀書社、班級書庫借閱書籍。
(四)督促策略
只有做好閱讀監督,才能讓整本書閱讀進行得更順暢。無論怎樣做,都要讓學生做到持之以恒地閱讀,因為堅持的力量是偉大的,只有堅持下去,才能形成一種習慣。
教師定期檢查,力求讓學生都能成為名著閱讀的主人。教師可以規定時間收批學生的讀書筆記,檢查閱讀情況,也可以建立獎勵機制,促進學生閱讀。
家校溝通。教師及時給家長發送閱讀檢查表格,由家長監督孩子閱讀,也可以利用假期開展親子閱讀,保證家庭閱讀效果。教師要鼓勵學生把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視野。
組織交流活動。指導學生傾聽不同組的觀點,學會記錄要點,養成做筆記的習慣;能對不同的觀點進行點評、質疑、發表自己的見解。匯報課的形式可以是讀書匯報會、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
總之,如果把書籍譽為百花,名著則是花魁,要想讓名著這朵花常開不敗,語文教師就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合理做好閱讀規劃,恰當地“授之以漁”,對名著閱讀常抓不懈,讓名著閱讀成為學生喜愛做的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溫儒敏,王本華.名著閱讀課程化叢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劉平平.初中語文教學攻略大全[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