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歲時節日既是民眾溝通自然、祈福禳災的信仰,也是日常生活習俗的重要體現。陸游《劍南詩稿》對此多有描繪。盡管詩人的本意是以此寄托渴望收復失地的家國情懷,但是這些涉及民風民俗的詩歌,也為我們深入了解和研究南宋時期南方民眾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提供了寶貴資料。重新認識和解讀它們,意義非凡。
關鍵詞:陸游 《劍南詩稿》 歲時詩 民俗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2)02-32-40
民俗即民間風俗,涵蓋內容廣泛。陸游現存詩作九千多首,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劍南詩稿》中有不少歲時詩,多涉及南方地區的民俗。本文將從陸游筆下除夕、元日、寒食、端午、七夕、冬至等重要節日和節氣詩入手,重新梳理和解讀其中的民俗,以期獲得對南宋社會風俗不一樣的理解。
一、春節
正月初一是夏歷新年之歲首,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有關“年”的傳說很多。大致是講很久以前,有一種特別兇猛的動物叫“年”。相傳它們每年三十晚上就出來吃人。后來人們發現“年”很怕光、怕紅、怕響聲,于是每年臘月三十晚上,人們便張燈結彩,貼紅紙對聯,燒竹子啪啪作響,“年”就再也不敢出來了。民國時期為區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因夏歷新年常在二十四節氣之立春前后,故而命名夏歷新年為“春節”,公歷新年為“元旦”。實際生活中,我們常常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日開始就忙著迎接新年了。甚至在這之前就要做好家里除塵工作,辦好年貨。春節不只是正月初一這一天,從除夕至正月十五都是“春節”的范疇。
(一)除夕
除夕夜辭舊迎新,家家戶戶要放鞭炮、吃團圓飯。《丁酉除夕》(卷九)詩云:“浮生過五十,光景如飛鴻。寒暑俯仰間,四序忽已終。殊方感漂泊,晚境嗟龍鐘。桃符與爆竹,懶復隨兒童。不寐非守歲,燕坐夜過中。氣定神自凝,海日何曈昽。豈惟三彭逃,坐覺六入空。徂年勿惆悵,閱事方無窮。”1此詩作于淳熙四年(1177)十二月,陸游在成都,時年五十三歲。蹉跎半生,壯志難酬,詩人只能將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深藏于歲時詩中,年復一年。春節放鞭炮是宋朝時才開始普遍流行的習俗。《重修成都縣志》:“‘除夕’,比戶掃舍宇,換春聯及門神、春貼等物。日間聚酺,曰‘食年飯’;夜分祀祖先畢聚飲,曰‘團年酒’。……家人圍爐,通夕不寐,曰‘守歲’。”1乾隆《郫縣志書》卷八與此記載相似:“除夕掃舍宇、祭祖,先換桃符、粘春帖,骨肉團圓坐飲謂之守歲。”2《荊楚歲時記》曰:“除夕,宜焚辟瘟丹,或蒼木、皂角、楓、蕓諸香,以辟邪祛濕,宜郁氣,助陽德。”3除夕日,各地習俗其實都差不多,中午貼對聯、門神,下午兩點多祭祖,大鍋煮肉分食曰“莊倉”,夜間點亮所有燈曰“照耗”,整夜不寐守歲曰“熬眼”。又《壬子除夕》(卷二十六)詩云:“前村后村燎火明,東家西家爆竹聲。老逢新正幸強健,卻視徂歲何崢嶸。兒時祝身愿事主,談笑可使中原清。豈知一出踐憂患,斂縮豈復希功名。雪霜滿鬢覺死近,節物到眼空嘆驚。蠶官社公正暖熱,春盤儺鼓爭施行。蓬門車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嗚呼吾曹見事晚,古俗實在蚩蚩氓。茆檐一笑語兒子,明當滿舉屠蘇觥。”此詩作于紹熙三年(1176),陸游時在山陰(今屬浙江紹興)。南方有點燃爆竹驅儺的習俗。儺鼓即鄉儺,是民間迎神驅鬼的民俗,多在南方流行。《論語注疏·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何晏集解:“儺,驅逐疫鬼。”4《呂氏春秋集釋·季冬紀》注:“大儺,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役,謂之逐除是也。《周禮》:‘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楯,率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鬼。’”5方相氏承擔著早期宮廷和喪葬驅鬼逐疫的重任,稱之為儺祭和儺儀。鄉儺不只是對中國古代社會,甚至對韓國的驅邪儀式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民間藝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儺祭儀式不斷變異,減少了神秘性,增加了娛樂成分,到了南宋最終演變為儺戲。《辛酉除夕》(卷四十九)詩云:“衰境遇白雞,自分墮幽墟。造物偶見寬,俯仰復歲除。骎骎迫耄期,凜凜無根株。孰知尚堅頑,壯者有不如。銅瓶垂碧井,手自浸屠蘇。松煤染兔穎,秉燭題桃符。登梯掛鐘馗,祭灶分其馀。童奴嘆我健,卻立不敢扶。新春無五日,節物傾里閭。羅旛插紗帽,一醉當百壺。”此詩亦作于山陰,時間大約在嘉泰元年(1201)冬。祭灶日,一般北方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南方在二十四日,名曰“過小年”。山陰有臘月初八或二十四祭灶的習俗。崇禎《山陰縣志》卷二:“十二月八日,食臘粥祭灶。”6宗懔《荊楚歲時記》亦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漢陰子方,臘日見灶神,以黃犬祭之,謂為黃羊。陰氏世蒙其福。俗人競尚,以此故也。”7到了清代,祭灶時間漸趨固定。《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一:“十二月二十四日夜祀灶。俗傳臘月廿五灶神上天,故先祭之。”8除夕貼門神的習俗自古就有,北宋末門神已開始翻樣變化,《楓窗小牘》卷下:“靖康以前,汴中門神多翻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9南宋時期,門神有神荼、郁壘和鐘馗兩種。到了明代,已有“迎祥祉”的意味,漸趨年畫之俗。《月令廣義》:“近畫門神為將軍、朝官諸式,復加爵、鹿、蝠、蟢、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祉。世俗沿傳,莫考其何昉也。”10
(二)元日(正月初一)
漢武帝頒布《太初歷》,改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日,為年月日三者之始,謂之三元。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于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1
《戊申元日》(卷十九)詩云:“白頭身世嘆羈孤,一念兒時淚已濡。尚記爭先書郁壘,豈知落后舉屠蘇。杯盤草草思鄰舍,車馬紛紛厭九衢。六十年非心自了,掛冠猶足補東隅。”此詩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陸游時在嚴州任職。當花甲之年的陸游回想起年少時“書郁壘”“舉屠蘇”的場景,縱使“廉頗老矣”,然仍有“壯心不已”、報國無門的感慨從心底迸發,“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南方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萬歷《續修嚴州府志》卷二:“元旦之前則更春帖桃符,爆竹聲相聞。夙興陳香燭于庭,昭答神祈。親鄰以次交賀,杯酒往來。農不及耕,商不及貿。”2《荊楚歲時記》:“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于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敷于散,服卻鬼丸。……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凡飲酒次第,從小起。”3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如今各地過年的習俗都差不多,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著給長輩磕頭、同輩作揖拜年的習俗。“百善孝為先”,這并非封建陋習,而是傳統孝道文化的外在表現。另一首《丙寅元日》(卷六十五)詩云:“縹緲初聞寺閣鐘,霏微零雨兆年豐。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春枕方濃從賣困,社醅雖美倦治聾。從今萬事俱拋擲,且作人間百歲翁。”此詩作于開禧二年(1206)春,亦在嚴州。掛桃符是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和保平安。醅酒是指沒有濾過的酒,陸游生活的南宋還沒有出現以蒸餾為標志的燒酒,仍然處于利用酒曲釀酒的階段。酒曲主要的功能是將谷類中的淀粉轉化為糖,再被酵母菌轉化為酒,“醅”就是帶酒曲和酒糟的酒。在年味十足的喜慶中,椒酒、桃符自是必不可少,甚至連社酒能治耳聾的鄉俗也是詩人筆下津津樂道的趣事。在這首詩里,陸游暫時忘記了憂國憂民,“人間百歲翁”成了心愿。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風俗通義·祀典第八》:“《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衛兇也。”4 “懸葦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歲旦,繪二神披甲執鉞,貼于戶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壘,謂之門神。”5后來這種以神荼、郁壘、虎葦索、桃木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們承傳了下來。值得注意的是,桃亦是人們崇拜久遠的植物,人們認為桃多子多福,是長壽的象征,因此能夠除災避邪、制鬼驅怪。門神人除了畫神荼、郁壘外,還有唐代出現的鐘馗,元代以后出現的秦瓊、尉遲恭,舊時蘇州地區人們崇拜的溫岳6二元帥等。無論畫中人物如何變化,其用意相同。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唐太宗李世民在門上張貼尉遲恭和秦瓊兩位大將畫像以鎮鬼邪的故事。
(三)正月初二
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后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正月二日晨出大東門是日府公宴移忠院》(卷九)一詩中,陸游寫到了楚地正月初二祭祀厲鬼和東君的習俗,詩云:“成都春事早,開歲已暄妍。尾傳杯后,遨頭出郭前。爭門金騕褭,滿野繡輜軿。白發花邊醉,何妨似少年。”此詩作于淳熙五年春,時在成都。白發翁像個少年郎一樣,醉倒在花邊,春節之喜溢于言表。“春事”即春耕之事。《管子·幼官》:“地氣發,戒春事。”民國《華陽縣志》卷三十《古跡》對這種習俗也有記載:“移忠寺,舊名碑樓院,在治東城外四里。蜀俗,歲以正月二日及寒食,早宴于此。太守先設酒饌近郊,祭鬼厲之無依者,謂之遙享;后置廣仁院,凡死而無主者藏焉,仍遣官臨祭之。而民間上冢郊外尤甚。……《石湖集》亦有《正月三日出東郊碑樓院》詩,自注:‘故事,祭東君因宴此院,蜀人皆以是日拜掃。’……寺今廢。”1
(四)人日(正月初七)
人日,即正月初七。這一天人們有出行的習俗。《踏磧》(卷二)詩云:“鬼門關外逢人日,踏磧千家萬家出。竹枝慘戚云不動,劍器聯翩日將夕。行人十有八九癭,見慣何曾羞顧影。江邊沽酒沙上臥,峽口月出風吹醒。人生未死信難知,憔悴夔州生鬢絲。何日畫船搖桂楫,西湖卻賦探春詩?”此詩作于乾道七年(1171),時在夔州。鬼門關是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介于北流、郁林兩縣間。千家萬戶人日“踏磧”的盛況,以及患有癭病2和江邊醉臥的人,都在陸游筆下一一展現。人民的歡樂與詩人的憂愁頓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再一次表現了陸游復雜而矛盾的心理。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這一日要“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按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3西北一些地方的習俗則說“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八谷”,與之大同小異。特別強調在這一天,“騾馬都要閑一日”。這些都是一種樸素的動物保護思想。《方輿勝覽·夔州·風俗》對人日踏跡這一習俗也有記載,可見各地的重視和熱鬧程度:“踏跡而游。《圖經》:‘夔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游八陣磧上,謂之踏跡。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貫以彩索,系于釵頭,以為一歲之祥。府帥宴于磧上。’王梅溪詩:‘今日為人日,傾城出江皋。遨頭老病守,呼賓酌春醪。好遨蜀風俗,夔人貧亦遨。”4
(五)上元(正月十五元宵節,亦曰“燈節”)
元宵張燈,為祭祀太一。《東京夢華錄注·元宵》卷六對元宵張燈緣由和燈的樣式有詳細記載:“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都邑舊亦然,后都邑獨五夜。……上元張燈,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上元燈槊之制。以竹一本,其上破之為二十條,或十六條。每二條以麻合系其稍。而彎屈其中,以紙糊之。則成蓮花一葉,每二葉相壓,則成蓮花盛開之狀。爇燈其中。旁插蒲捧荷剪刀草于花之下。”5宋人元宵燈節之前先有“預賞”:“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一一引《復雅歌詞》:‘景龍樓先賞,自十二月十五日便放燈,直至上元,謂之預賞。’”6宋代元宵放燈起初為正月十五前后共三日,宋太宗時又增加了十七、十八兩日,由此形成了東京汴梁燃燈五日之令。“宋開寶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燈三夜,自是歲以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門樓,甲夜觀山棚變燈。又為錢燈會,會始于張公詠。蓋燈夕二都監戎服分巡,以察奸盜;既罷,故作宴以勞焉,通判主之,就宣詔亭或涵虛亭,以十七日。后以為故事。”7
陸游有許多歲時詩寫及南宋熱鬧非凡的元宵燈節。《丁酉上元》(卷八)其一云:“突兀毬場錦繡峰,游人士女擁千重。月離云海飛金鏡,燈射冰簾掣火龍。信馬隨車紛醉俠,賣薪買酒到耕農。今年自笑真衰矣,但覺憑鞍睡思濃。”游人紛紛上街觀燈,形式復雜的花燈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這一天同樣是美人偶遇或幽會情郎的良辰吉日。其二就描寫了這樣動人心魄的場景:“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美人與月正同色,客子折梅空斷魂。寶馬暗沉思輦路,釣船孤火夢江村。古來漫道新知樂,此意何由可共論。”同題詩共有三首,淳熙四年(1177)正月作于成都。在舉國歡慶、萬人空巷的盛大節日里,將“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畢生愿望融入其中,顯得垂垂老矣、無心入場的陸游更加孤獨落寞。時至今日,元宵燈會的習俗仍在延續。乾隆《郫縣志書》卷八:“元宵結棚張燈,城鄉各作魚龍之戲,自十三夜起至十六夜止。”1《重修長壽縣志》亦載:“自初九至十五夜,城鄉市鎮斗燈,制魚、龍、獅、象各形狀,導以鼓樂,沿門相賀,仿春儺逐疫意。”2《重修成都縣志》對此也有記述,可作補充:“‘元宵’,亦曰‘燈節’,人家以糖圓相饋遺。是日,邑西北土地堂,鄉人于此市農器、蠶器,三日始散。”3
二、立春
中國是農業大國,立春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節氣,不僅民間,國家在這一天也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立春》詩(卷九)即是描寫淳熙五年(1178)春,成都府打春敲鑼打鼓之盛況:“鬢毛蕭颯寸心灰,生怕新年節物催。幸是身閑朝睡美,忽聞鼓吹打春回。”立春之日送土牛,名曰“打春”。乾隆《郫縣志書》卷八:“立春:先一日迎春,城鄉居民各扮演故事,齊集東郊迎至縣治,士庶聚觀,以兆一年之勝。”4《重修成都縣志》對此習俗也有記載:“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屬,盛具儀仗,鼓樂導前,抗芒神、土牛出東郊,春廠迎春。……次日禮畢,以五彩春鞭鞭土牛,曰‘打春’。”5立春日,除了“打春”這一習俗,還有“送土牛”“春福”“春盤”“戴金旛”等習俗。《春日》(卷二)詩云:“老夫一臥三山下,兩見城門送土牛。貧舍春盤還草草,暮年心事轉悠悠。湖光漲綠分煙浦,柳色搖金映市樓。藥餌及時身尚健,無風無雨且閑游。”此詩作于乾道三年(1167)春,陸游時在山陰。嘉靖《山陰縣志》卷三:“立春:先一日,郡邑官寮迎春陳6郊,閭里無貴賤少長,集通衢游觀,率燕饗娛樂而罷。至期,用巫祝禱,謂之‘作春福’。”7《鄭氏禮記箋·月令第六》載:“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難,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此難,難陰氣也。難陰始于此者,陰氣右行。此月之中,日歷虛、危,虛、危有墳墓四司之氣,為厲鬼將隨強陰出害人也。旁磔,于四方之門磔攘也。作土牛者,丑為牛,牛可牽止也。送猶畢也。”8《立春日》其二(卷三十五)還曾寫到“無人為戴縷金旛”的苦惱:“慶元丁巳春來晚,人日初過近上元。空對一樽三嘆息,無人為戴縷金旛!”慶元三年(1197)春,作于山陰。《鄭氏禮記·月令第六》:“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9《周禮正義·上大宗伯》云:“禮東方以立春,謂蒼精之帝,而大昊、句芒食焉。”1“《摭言》:晉李鄂,立春日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饋貺。《四時寶鏡》:唐立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2。民間在這一天還有其他活動:“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親朋會宴,啗春餅、生菜,貼‘宜春’二字。或錯緝為幡勝,謂之春幡”3。
三、寒食
《寒食省九里大墓》(卷二十二)詩對宋人寒食節禁火、吃冷食、祭祖掃墓的習俗有所描寫:“陌上簫聲正賣餳,藍輿兀兀雨冥冥。人來平野一點白,山壓亂云千疊青。石馬朱門松下路,凍齏冷飯柳陰亭。華顛尚記兒童日,撫事興懷涕自零。”此詩作于紹熙二年(1191)春,時陸游在山陰。《荊楚歲時記》載:“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4寒食是宋代重要的節日,在清明前三日,禁火三天。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為大寒食,前一天為炊熟,后一天為小寒食。宋人寒食節有祭祖、春游、斗百草、插柳等習俗。自一百四日,開始禁火,人家出修墓祭祀,如是經月不絕。
據《周禮注疏校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5,則寒食禁火為周的舊制。漢代劉向《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介之推死事無關,《左傳》《史記》也無介子推被焚燒之事,則民間寒食節禁火為紀念介之推的說法恐怕不靠譜。直到晉陸翙《鄴中記》和《后漢書·周舉傳》才開始附會為介之推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后世所沿襲。洪邁《容齋三筆》論及寒食節由來較為詳細:“劉向新序始云‘子推怨于無爵齒,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以謂焚其山宜出,遂不出而焚死。’是后雜傳記,如《汝南先賢傳》則云:‘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鄴中記》云:‘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亦為冬至后百有五日也。’按《后漢·周舉傳》云:‘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舉為并州刺史,乃作吊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宣示愚民,使還溫食。于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然則所謂寒食,乃是冬中,非今節令二三月間也。”6古人比較注重寒食,今人比較重視清明節。《重修長壽縣志》記載:“‘清明’設祭,祖墓前剪紙掛竹枝插冢上,古人插柳之遺。”7《東京夢華錄·清明節》:“清明節在寒食第三日。故節物樂事皆為寒食所包。國朝故事,唯自清明日開集禧太一三日。”8
四、端午(五月五日)
《歸州重五》(卷十)詩云:“斗舸紅旗滿急湍,船窗睡起亦閑看。屈平鄉國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盤。”淳熙五年作于歸州。同治《歸州志》卷一:“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及,湖漲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遂相傳為競渡之戲。其把槳飛馳,棹聲亂響,喧振水上,觀者如云。諸郡皆然,而南郡、襄陽尤甚。二郡又有牽鉤之戲,云從講武所出。蓋因楚將伐吳,借以教戰。流傳既久,習以為常。鉤初發時,皆有鼓節,群噪偕歌,震驚遠邇。俗以此為厭勝,用致豐稔。”9“厭勝”是指用詛咒鎮住邪惡。屈原祠在歸州歸鄉沱。端午節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插柳條、賽龍舟、吃粽子。南宋時已演變為紀念屈原。其實荊楚地區端午節龍舟競渡并不只是紀念屈原,還紀念伍子胥,甚至還有起源于越王勾踐的說法。據《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競渡是其遺俗……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又“夏至節日,食粽……民斬新竹筍為筒粽……以為辟水厄……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競以食祭之。”1追索文獻,我們發現五月五日初稱為“浴蘭節”“端陽節”或“端午節”,甚至“凡五日皆可稱端午也”。“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大戴禮記》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2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節門上懸掛艾草是為了辟邪,至今沒有改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詳細記載了宋人的端午習俗:“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里。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粽子、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以五月初一日為端一,初二日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洪邁舍人《容齋隨筆》云: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張說《上大衍歷序》云:‘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五,赤光照室之一夜獻之。’《唐類表》有宋璟《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五。’然則凡月五日皆可稱端午也。”3由此可見,端午節習俗并非成于一朝一夕。起初并非為了紀念屈原,六朝以后,梁人宗懔才記載了紀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內容。
另一首《重午》(卷二十一)作于紹熙元年(1190)夏,寫到了歸州端午節的其他習俗:“葉底榴花蹙絳繒,街頭初賣苑池冰。世間各自有時節,蕭艾著冠稱道陵。”端午又稱端陽。嘉靖《山陰縣志》卷三:“端陽日:以魚黍相饋遺,家設蒲觴,置雄黃其中。仍懸艾虎及彩符,云以祛邪惡。其日多禁忌,采藥者率以其期。”4又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一:“端午:日以角黍相饋遺,家設蒲觴,磨雄黃飲之。懸艾虎及彩符,女子或以繭作虎,小兒則以彩繩系臂,采藥合藥者,率以是日。”5《重修成都縣志》亦載:“五日,謂之端陽節,人家懸艾葉、菖蒲于門,以箬裹糯米為角黍以相饋送,飲雄黃酒。小兒佩彩絲、香囊。”6無論是陸游詩中的佩戴艾草帽,還是方志中的小孩彩繩香囊,以及西部地區門戶懸掛柳條的習俗,都是為了祈福辟邪。至于小孩佩戴的彩繩,要在農歷六月初六日剪掉并扔上房頂,讓喜鵲搭橋,以助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五、七夕(七月七日)
七夕節的形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很大關系,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體現。故事中的每個元素都有著特殊的寓意,牛郎織女仙人相愛,代表郎才女貌的美好姻緣;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表示兒女雙全的愿望;男耕女織,象征著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傅玄《擬天問》云:‘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則主瓜果。”7《癸丑七夕》(卷二十七)詩云:“風露中庭十丈寬,天河仰視白漫漫。難尋仙客乘槎路,且伴吾兒乞巧盤。秋早時聞桐葉墜,夜涼已怯纻衣單。民無馀力年多惡,退士私憂實萬端。”紹熙四年(1193)作于山陰。七夕也叫乞巧節。《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一:“七月七夕相宴集,女子陳瓜果乞巧。”1《荊楚歲時記》亦載:“是夕,婦人結彩縷,……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2《重修成都縣志》:“‘七夕’,閨中陳瓜果供牽牛織女,用盆盛水,摘豆芽浮水面照影,謂之‘乞巧’。”3《東京夢華錄注·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彩樓于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4楚地“乞巧”乞富貴、乞長壽、乞子女,祈福用意不言自明。
六、重陽節(九月九日)
中華民族特別注重孝道,“每逢佳節倍思親”,重陽節登高遠眺就有懷念親人之意。《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重九日,常有疏雨冷風。俗呼為催禾雨。”5《重修成都縣志》:“人家釀酒,謂之‘重陽酒’。士大夫間有登高者。”6今人亦重此節,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意為令人長壽。
慶元元年(1195),陸游在山陰縣作《乙卯重九》(卷三十三)詩云:“九日村醅熟,逢迎不用呼。樽前狂起舞,陌上醉相扶。殘發新霜白,衰顏落葉枯。明年何足問,且復插茱萸。”四年(1198),又作《戊午重九》(卷三十七)詩云:“朋舊相望天一涯,登高結伴只鄰家。秋風自欲吹紗帽,衰鬢何曾泥菊花。藥市神仙思益部,糕盤節物記京華。自憐病后歡悰薄,小醉歸來日未斜。”先后兩首詩,都是描寫山陰縣重陽習俗。《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一:“重陽登高,蒸米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兒娛戲。”7重陽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逐漸成為固定習俗。今人又增加了尊老愛老的內涵。吳自牧《夢梁錄》卷五詳細記載了宋人重陽節的活動:“日月梭飛,轉盼重九。蓋九為陽數,其日與月并應,故號曰‘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年例,禁中與貴家皆此日賞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賞。其菊有七八十種,且香而耐久,擇其尤者言之,白黃色蕊若蓮房者,名曰‘萬齡菊’;粉紅色者名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名曰‘木香菊’;純白且大者名曰‘喜容菊’;黃色而圓名曰‘金鈴菊’;白而大心黃者名曰‘金盞銀臺菊’,數本最為可愛。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陽糕’。禁中閣下及貴家相為饋送。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獅蠻,以小彩旗簇之,下以熟栗子肉杵為細末,入麝香、糖、蜜和之,捏為餅糕小段,或如五色彈兒,皆入韻果糖霜,名之‘獅蠻栗糕’,供襯進酒,以應節序。”8
七、冬至
《春秋左傳正義·僖公五年》:“日南至者,冬至也。”又:“日之行天,有南有北。常立八尺之表,以侯景之短長。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日最長而景最短,是謂日北至也;自是以后,日稍近南,冬至之景,一丈三尺,日最短而景最長,是謂日南至也。”9《周易正義·復卦》卷三:“七日來復。如褚氏、莊氏并云:五月一陰生,至十一月一陽生。”1《己未冬至》(卷四十二)詩云:“老人畏添歲,每嘆時序速。今朝陽始生,在《易》得來復。扶衰奉先祭,拜起賴童仆。兒曹亦壽我,魚兔隨事足。歡言為一醉,家釀及新熟。占年當得稔,喜笑動鄰曲。冀從宿麥始,載重車折軸,明年秋社時,處處饜酒肉。”此詩作于慶元五年(1199),時在山陰。嘉慶《山陰縣志》卷十一:“冬至祀先以餛飩。”2冬至日山陰吃餛純,今人吃餃子。據《荊楚歲時記》:“十一月冬至日,作赤豆粥。說者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人厲,畏赤小豆。故作粥以禳之。”3可見起初冬至日,各地習俗并不一致。荊楚之地冬至是要喝赤豆粥的,至今還保留著祭祀習俗。又《冬至》(卷九)詩云:“歲月難禁節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陽從九地來。上馬出門愁斂版,還家留客強傳杯。探春漫道江梅早,盤里酥花也斗開。”此詩淳熙四年(1177)作于成都。《重修成都縣志》:“‘冬至’,人家祭宗祠,無祠則集于家。”4冬至是古代最重要的節日,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曰:“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慶賀往來,一如年節。”5故此節亦被認為是新年之始,所以鄉俗有“吃冬至飯,即添一歲”。老人畏添歲,感慨時光流逝之快,頗有“恐美人之遲暮”之感傷,詩人將自己復雜矛盾的心理巧妙地與冬至關聯起來。
愛國是陸游詩歌的重要主題,“看到一幅畫馬,碰見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而且這股熱潮沖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里去”6。即使在夢里也渴望收復中原的陸游,惟有在佳節才能得到心靈的慰藉。陸游的歲時詩不但數量在古代詩人中首屈一指,而且非常有特色,足見他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摯愛。筆者于此只能挑選一些比較能體現節日特色的詩歌,并結合方志史料和歲時記載進行分析。這些歲時詩既描寫了節日習俗,祈愿豐收,渴望明君,也寫出了長幼有序、其樂融融的愉悅氛圍,詩趣、生活兼得。正是從民俗生活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陸游才寫下了近萬首充滿生活趣味的詩歌。
The Yearly Poems and Southern Song Folklore in Lu You's Jiannan Poetry Manuscript
Liu Binghui
Abstract: The yearly festivals are an important expression of the people's belief in communicating with nature, praying for blessings and avoiding disaster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everyday customs. Lu You's ‘Jiannan Poems’depicts many of them. Although the poet's intention was to express his national sentiment of longing for the recovery of lost territories, these poems, which deal with folk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ey als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social life and customs of the people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It is significant to reconnect with and interpret them.
Key words: Lu You;Jiannan Poetry Manuscript;The yearly Poems;folklore
(責任編輯:王堯禮)
作者簡介:劉炳輝,1982年生,甘肅民勤人,文學博士,河西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與文獻。
1 陸游撰,錢仲聯主編:《陸游全集校注》第二冊《劍南詩稿校注(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頁。按,本文所引詩歌皆出于此本《劍南詩稿校注》,為方便論述,以下只列出詩題及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