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今上海圖書館所藏孤本《全黔詩萃》并非清末徐楘輯《黔詩萃》,它應成書于民國時期,編者疑為徐楘曾孫徐承錦。《全黔詩萃》保存了《黔詩萃》絕大部分的內容,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增補,對研究徐氏家族文學和貴州地方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全黔詩萃》 《黔詩萃》 黔詩總集 徐楘
中圖分類號:I222;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2)02-109-116
清道光至宣統時期,徐楘所輯《黔詩萃》是介于“黔風”系列和“黔詩紀略”系列之間的一部貴州詩歌總集,同時它還是一部由編者個人獨立完成的大型綜合類貴州詩歌總集。據《貴州通志藝文志》卷十八“集部·總集類”和陳田輯《黔詩紀略補編》卷下“徐楘小傳”記載,《黔詩萃》凡三十一卷,而《補編》卷中目錄后序卻作三十卷,可見關于《黔詩萃》的卷數存在齟齬之處。今上海圖書館藏有《全黔詩萃》海內唯一孤本,也僅為殘稿本,原六十七卷,現存六十五卷,其中缺卷三十四、三十五,編者著錄為“徐楘”,《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同此。《黔詩萃》與《全黔詩萃》書名一字之差,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一、編者與成書
徐氏原籍江西臨川,明嘉靖初年徐宰六遷居貴州銅仁,于是世代定居于此。徐楘祖徐鎮曾作《家訓十七條》,中有“慎借書”“買書不惜價”兩條1,其家藏書甚富,黔東稱首。正是依靠家藏的豐富圖籍,在地方總集編纂領域,徐楘才有了《黔詩萃》等豐碩的成果。
徐楘(1797—?),字鼎梅,一字桂生,號蔗塘居士,別號一真。是福建漳州府知府、署汀漳龍道徐鎮長孫,三品卿銜、通政使司副使、前奉天學政、翰林院編修徐如澍長子。 徐楘從小生長京師,隨父任讀書求學。為清嘉慶末國子監生,多次應試不中,歸而養親課子,閉戶著書。敦品篤學,垂老不倦。善古今文,尤工詩、賦、詞,兼善奏、啟、四六,并精書法。徐楘實屬多能、多產型文人,著有《紅蔗山房詩集》三十卷、詞集一卷、文集十三卷、駢體文集六卷、試帖和制藝若干卷,輯有《黔詩萃》《黔南十三家詩鈔》《銅仁徐氏十一代詩集》若干卷,又曾參與續修《銅仁府志》,陳田評價他說“留心鄉邦掌故,搜輯黔人詩極博”2。
上圖藏《全黔詩萃》徐楘小傳中有“選輯《全黔詩萃》□卷”3;徐楘繼室舒芳芷小傳中有“又得夫子選錄《全黔詩萃》《寶研山房詩集》《紅蔗山房詩集》,命余編次校訂,遂得受而讀之,詩學大有進境”1,又其一詩題曰“《外選〈全黔詩萃〉,余與許香卿后先同預校訂編次之事,因得列名于上,敬題七律一首以志欣幸之私》”2,由此可知“全黔詩萃”曾為《黔詩萃》的別名。
現存《全黔詩萃》大篇幅收錄了《黔詩萃》編者徐楘之作,但總集編纂存在“不錄己作”“不收生者”的慣例;又雖《全黔詩萃》首頁書名之下、目錄之上有“銅仁徐楘鼎梅選輯”八字3,正文各卷卷首皆有“銅仁徐楘選輯”六字4,但所收徐楘詩部分卻未標注編者。從中可見,該集并非徐楘原輯之《黔詩萃》,而是基于《黔詩萃》的重編之作,且編者應為徐氏后人或敬仰徐楘者。
但由于徐楘輯《黔詩萃》和現存《全黔詩萃》均無序跋等文字記載,二集的成書時間等只能依靠僅有的線索進行推測。陳田曾對清代黔詩總集編者進行提綱式的梳理,他說:
搜輯國朝黔詩,自傅竹莊父子始,厥后一輯于黎伯容,再輯于莫芷升、黎受生,中間又有銅仁徐蔗塘。余丙戌請急歸,芷升以此事相屬,始克竣事。他如鄭子尹之《播雅》、胡子何之《上里詩系》、趙知山之《桐故》,其采輯一郡一邑者,又不在此數。合十數人之力,閱時百年,篳路藍縷,傅氏為勞,而黎氏、莫氏搜采之勤,聞見之博,子尹、子偲二先生亦與有力焉。 5
上述文字呈現了一條以時間為序,隱含源流、本末等因素的坐標軸。前有傅玉書、傅汝懷父子,后有黎兆勛、莫庭芝、黎汝謙等人,中間則為徐楘。徐楘出生于清嘉慶二年丁巳(1797),傅玉書、傅汝懷父子的“黔風”系列成書于嘉慶、道光年間,黎兆勛、莫庭芝、黎汝謙等人的“黔詩紀略”系列成書于咸豐至光緒年間。由此可知,徐楘輯《黔詩萃》的成書時間約在道光到光緒之間。
又在編輯《黔詩紀略補編》時,陳田曾記述到:
辛亥夏,余輯補明代黔詩,將次刊竣,銅仁徐尚之參事出其先世十二代詩集,并其遠祖楘所輯《黔詩萃》三十卷。6
清宣統三年辛亥(1911),陳田從徐氏后人處得到的仍是徐楘輯《黔詩萃》三十卷。更進一步可知,現存《全黔詩萃》成書于民國時期,編者很可能就是陳田提及的“徐尚之”。
徐承錦,號尚之,徐楘曾孫、徐敬均子,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優貢,歷官戶部主事、度支部員外郎、民政部員外郎、民政部參事、記名御史、民政部左參議,花翎三品銜。民國二十八(1939)年,徐承錦在徐楘撰述的基礎上編成《銅仁徐氏先世事略》,并指出:
吾族自前明嘉靖元年壬午遷銅,迄今歲次己卯,凡四百一十八年,所有先人著述其已付梓者,如六世祖7之《澹園紀年詩鈔》,今已無存;其未付梓者,如鼎梅公編次之《銅仁徐氏十二代詩集》,亦經兵燹散佚,無由覓其全本。(承錦)自幼飫聞庭訓,對于先世文獻印象最深,及長向各方搜求購借不遺馀力。近三十年來從事匯輯,為銅仁徐氏家集,卒以卷帙浩繁,集資不易,尚未著手刊行。茲編事略而外,所有先人著述,屬于前八世者,因存稿無多,搜錄較廣;屬于后四世者,因限于篇幅,謹摘其關系家庭事實及鄉邦人文掌故,先行附載,以資景仰,至家集專刊則俟諸異日。8
從徐承錦自序對先世文獻的熱忱和一貫的搜討接續之功,結合目前《全黔詩萃》的存在樣貌,不妨大膽推測上圖藏《全黔詩萃》乃民國時期徐楘曾孫徐承錦基于清末徐楘輯《黔詩萃》的重編之作。
二、作者與體例
今上圖藏《全黔詩萃》收錄明清貴州詩人四百四十六位、詩歌六千馀首,可謂皇皇巨著。值得一提的是,該集采用二級目錄形式,在卷下直接開列詩人姓名、官職、出身、字號、謚號等,姓名之下又用雙行小字標出詩歌數量。這是前之“黔風”系列等貴州詩歌總集缺少的,也成為了后之《播雅》、“黔詩紀略”系列、《桐梓耆舊詩》等集的重要范式,可謂一長。
關于重點選錄詩人。從收詩數量多寡看,《全黔詩萃》重點選錄對象均為清代詩人,依次是徐楘、徐如澍、田榕。編者對徐楘個人是極端崇拜的,該集六十七卷中徐楘詩占絕對優勢,從卷四十六到卷六十,高達十五卷、一千八百五十首;其次是徐楘之父徐如澍詩,共六卷,因該集所缺兩卷即為其詩的前兩卷,所以現存四卷、四百七十三首。
徐如澍(1752—1833),字郇南,一字春帆,號雨芃,別號靜然。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舉人,四十年乙未(1775)進士。曾仕宦乾隆、嘉慶兩朝,高居翰林院編修、奉天學政、通政使司副使等職。著有《寶硯山房詩集》二十卷、文集十卷、隨筆雜記二卷。在貴州文化史上,徐如澍與其子徐楘一樣,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嘉慶年間,他辭官歸里,與郡士大夫嘯詠唱酬,有前后《銅仁唱和集》(又名《銅仁唱和詩鈔》)問世,該集算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唱和類貴州詩歌總集。道光年間,銅仁知府敬文組織重修《銅仁府志》,以徐如澍為主纂。貴陽人傅汝霖為母張氏廣征贊辭,匯編為《鏤水集》(又名《縷冰詩集》),其中就有徐如澍等人的贈詩。
然而,貴州詩壇上的能人巨匠,明代如謝三秀、越其杰、吳中蕃等,在《全黔詩萃》中都僅占一卷,各百馀首;清代如田榕、周起渭、潘淳、陳法等,最多不過四卷、四百馀首,多數都只有一卷,不足百首。
關于女性詩人。前之大型綜合類省級貴州詩歌總集,如“黔風”系列中均未出現女性詩人,而《全黔詩萃》卻在正文中分上下兩卷選錄徐楘妻許韻蘭詩共二百一十九首、繼室舒芳芷詩共一百七十九首,又選徐楘弟徐枟妻甘德廷詩十四首。
許韻蘭,字香卿,浙江海寧人。許家是浙中望族,科名鼎盛,甲于其鄉,其父許其卓是明經,飽讀經史,為人推崇,許韻蘭幼時便與兄弟同受父訓,兼之聰明伶俐,熟讀典籍,工于吟詠。二十歲時嫁與徐楘為妻,生三子其烜、其焌、其燡,惜年才三十而卒,著有《聽春樓詩稿》六卷。
舒芳芷,字芝仙,銅仁人。處士舒文紀女,在深閨之中即喜讀唐詩,十五歲時因詩作媒成為同邑徐楘繼室,閑暇與夫偕游唱和,詩詞愈工。在徐楘編輯黔詩總集時,她與許韻蘭曾先后參與校勘,有詩紀其事云:“黔詩五百有馀年,選錄精華萃一編。紅袖題簽燈影畔,綠窗校字酒樽前。琳瑯大部拈針訂,閨閣微名附驥傳。著作會當呈御覽,巍巍秘府接云邊。”1此實黔中文人韻事也。惜年將四十而卒,著有《吟香閣詩》四卷。
甘德廷,字錦云,四川鄰水人。順天武清(今天津武清)知縣甘家春女,嫁與徐枟為妻,年二十八歲即孀居守節。著有《紅杏山莊詩草》。
關于流寓、方外詩人。不進行單獨分卷或標目,而將其直接列入正文,這是絕大多數貴州詩歌總集對流寓詩人的安排方式。《全黔詩萃》卻打破這一慣例,在倒數第二、三卷中以“附錄”形式選輯了九位客籍詩人的一百八十三首詩歌,具體包括:卷六十五中江蘇丹徒(今鎮江)錢邦芑二首、浙江天臺謝國楩三首、江蘇丹陽陳蔭元十二首、浙江嘉善錢點五十六首、江西臨川(今撫州)毛世平二首、湖北葉燦九首,卷六十六中湖南武陵(今常德)劉秉彝八十八首、云南石屏鄭吉士八首和鄭吉佑三首。同時,又在最后一卷,即卷六十七中以同樣方式收錄了十五位方外詩人的三十四首詩歌,具體包括:鬻履道人一首、僧孤舟一首、羽士陳借句一首、羽士孔海云一首、僧真率二首、僧琴川七首、僧藏云一首、僧只一一首、僧拈花二首、僧道本一首、僧補松八首、僧哲林五首、僧紫石一首、僧佛度一首、僧曇一一首。
《全黔詩萃》為明清通代貴州詩歌總集,卻主要著眼于有清一代,它將流寓和方外明確劃分出來,并開始關注女性詩人等特殊群體,而其收錄對象明顯側重于徐氏家族內部,這一著錄形式和內容顯得尤為特殊。
三、價值與不足
總體上,《黔詩萃》《全黔詩萃》的流傳范圍都十分有限,但它們的文獻價值卻非同一般。從《黔詩萃》到《全黔詩萃》有著內容的延續和擴展性,種種文獻價值也同時存在于它們當中,所以接下來的論述并不刻意區分二者。
首先在于增補詩人、詩作。《黔詩萃》是陳田《黔詩紀略補編》最重要的材料來源,《黔詩紀略補編》補錄明清詩人九十九位、詩作三百二十一首,其中從《黔詩萃》所得詩人五十九位、詩作一百一十首,占比分別高達約百分之六十、百分之三十五。如表一所示:
表一 《黔詩紀略補編》從《黔詩萃》中所得詩人詩作
更重要的是那些《黔詩紀略》《黔詩紀略后編》均未收錄的詩人,陳田也從《黔詩萃》補得了二十七位、三十首,其中不乏名不見經傳的隱士。這些出現過卻幾近堙沒之人借此得以流傳于世,不能不說是地方文化之幸,也體現出編者“以詩存人”“以人存詩”“有存則存”的詩學觀。對此陳田有言:“明代黔中士大夫之通籍者,專集流傳十數種,至山林石隱,足不出里閭,名不播通都,如貴陽之王樵隱、平越之盛峨山,賴徐氏《詩萃》得見一斑,亦可珍已。”1《黔詩萃》所存隱士,除此處提及之明代王璘、盛仲芳外,還有清代的黃墨耕、蔣琳等。
其次在于保存稀見、未見之集。如明代謝三秀撰《雪鴻堂集》,謝三秀有“治世遺音”“天末異士”之稱2,其《雪鴻堂集》存詩千馀首,而傅玉書、傅汝懷、鄭珍、莫友芝等人在編輯黔詩總集時都未得見。后來,陳田發現徐楘輯《黔詩萃》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謝三秀《雪鴻堂集》四卷,門人天臺高存恕、林承軒校刻”3,不禁感嘆道:“謝君采《雪鴻》一集,傅氏及鄭、莫二先生無一人得見,蔗塘能舉其卷數并及刻詩者里貫、姓氏。子偲重刻謝集時,謂:‘陳伯璣《詩慰》所采,朱竹垞《詩綜》所錄,江浙藏書家必有留遺者,冀一遇之。’而孰知近在里闬耶。”4又如徐楘撰《紅蔗山房詩集》,《黔詩紀略后編》中有徐楘妻許韻蘭、繼室舒芳芷,卻未錄徐楘,陳田在提到他時標注了“楘詩別見”5四字。據目前所知,徐楘有別集《紅蔗山房詩集》,又有詩見于《銅仁徐氏十二代詩集》《黔詩紀略補編》等總集中。但《紅蔗山房詩集》《銅仁徐氏十二代詩集》早已亡佚,《黔詩紀略補編》也僅選徐楘詩七首,而上圖藏《全黔詩萃》收錄徐楘詩之多,可謂“以選存集”的典范。
貴州歷史上出現過諸多文學家族,如綿延數百年的潘氏、艾氏、顧氏和清代新秀黎氏、莫氏、鄭氏、宦氏、路氏等,從出現詩人的多寡來看,銅仁徐氏首屈一指。陳田曾評價說:“銅仁之徐,十二世皆有詩集,以較貴陽之潘氏八世有詩集者為過之。”6徐氏以詩禮傳家,入黔始祖徐宰六之祖、父皆工詩善文,黔中后代亦承襲優良的家風與學風,從明中期到清道光的三百馀年中,銅仁徐氏世有詩人,人各有集。徐楘曾依各集編為《銅仁徐氏十一代詩集》,后世又增加為《銅仁徐氏十二代詩》,徐承錦亦曾匯輯“銅仁徐氏家集”,但目前三書均未得見,或早已亡佚。《全黔詩萃》為徐氏著書立說的意圖相當明顯,因而廣泛搜羅了徐氏家族中的眾多詩人詩作,反其道而行便可析出“徐氏家集”,以補諸集亡佚之慨。
從現存《全黔詩萃》可知,“徐氏家集”至少包括明清兩代徐氏十世、十八位詩人詩作,他們是入黔始祖徐宰六,第二世徐鶴年,第三世徐穆、徐稷,第四世徐以暹,第五世徐懋德,第六世徐訚、徐奭,第七世徐世垓,第八世徐鎮,第九世徐如澍、徐如洙、徐如淳,第十世徐楘、許韻蘭、舒芳芷、徐枟、甘德廷。
表二 《全黔詩萃》與“黔詩紀略”系列所收銅仁徐氏詩人詩作
實際上,如表二所示,“黔詩紀略”系列廣泛收錄了徐氏詩人詩作,而將三書與《全黔詩萃》對照來看,無論是詩人還是詩作,明顯后者收錄詳盡很多。因此,“以選存集”除徐楘別集外,還包括可能的徐氏家集。
最后在于“修不善”,這與前述“補不足”同樣重要。《黔風舊聞錄》《黔詩紀略》都收錄了錢點的《哭開少叔》一詩,但所收詩都無序,陳田輯《黔詩紀略補編》從《黔詩萃》中補錄了詩序,并強調指出:“此詩已見莫氏《紀略》,而序失載。余不惜重錄,滄桑之際,孤臣遺老蹤跡,可借此以見其大略。附著于此,以為尚友論世之據。”1后來,陳垣先生正是將此序與劉應祁康熙《寶慶志》序相結合,確證了滇黔志失載之大錯和尚錢邦芑的卒年應為“康熙十二年”2,又道:“此稀有史料也……不獨知其卒年,且知其離黔之年,及卒葬之地,此序之有關考證大矣。”3又《黔詩紀略后編》中有何德新詩《秋日柳林湖感賦》《過青草湖》《漢口煙波灣》三首,陳田則認為“西嵐[何德新]詩音節極高,《后編》所錄不能盡所長”,于是從《黔詩萃》中重選九首詩入《黔詩紀略補編》,分別是《鐘山霸王墓》《湘中舟泊野望》《武勝》《丙寅春日京居望西山詠懷》《舟泊赤·磯游東坡雪堂》《登桃源望江樓》《別涼州諸將》《楊烈婦墓》《南天門》。從題材內容看,前選局限于寫景、記游,后選則在此基礎上多了詠史、詠懷,變得更加寬泛;從藝術特色看,后選更能體現作者寬廣的視野、博大的氣勢和高蹈的情懷,如“座中風月無今古,檻外山河閱霸王”“信有羌兒崇死節,悲歌不到李陵臺”“關連絕塞三千里,人出南天第一門”等4,即為陳田所言“音節極高”者。
然而,現存《全黔詩萃》以稿本的形態存在,除保存不善帶來的殘缺外,從編纂角度看仍有不足之處。如目錄和正文不一致,目錄中女性詩人僅有許韻蘭和舒芳芷,正文中多了甘德廷;頁碼、卷次標注不明,目錄有頁碼,共三十一頁,正文無頁碼;正文卷一至卷十二卷首未標卷次,僅有“全黔詩萃卷”五字,從卷十三開始以不同筆跡另添卷次;目錄與正文、正文各卷字體不一,等等。從中可見,該書存在不夠精準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未完成狀態”。
綜上所述,“全黔詩萃”曾為清末徐楘輯《黔詩萃》的別名,但今上圖藏徐楘輯《全黔詩萃》卻并非徐楘原作,甚至不完全出自徐楘之手,而是后人基于《黔詩萃》的重編之作,因此《全黔詩萃》《黔詩萃》又成了兩部同名異質的貴州詩歌總集。現存《全黔詩萃》應成書于民國時期,編者疑為徐楘曾孫徐承錦。雖然從完成狀態來看《全黔詩萃》并不夠成功,但其中保存了不少珍稀別集和總集以及大量徐氏之作,對研究徐氏家族文學和貴州地方文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The Unique Copy Quan Qian Shi Cui(《全黔詩萃》) of Guizhou Poetry Collections in Shanghai Librury
Li Meifang
Abstract: The unique copy Quan Qian Shi Cui in Shanghai Librury isn't the Qian Shi Cui compiled by Xum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ose editor might be Xu Chengjin. Quan Qian Shi Cui kept the absolute most contents of Qian Shi Cui and subjoined on the basis. It had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study on Xu family literature and Guizhou local literature.
Key words: Quan Qian Shi Cui;editor;author;value
(責任編輯:李子和)
作者簡介:李美芳,女,1986年生,貴州遵義人,文學博士,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明清詩歌與地域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學單列課題“貴州詩歌總集敘錄”(項目編號:18GZGX23)階段性成果。
1 陳田等:《黔詩紀略后編》卷十二徐如澍小傳,《續黔南叢書(第八輯)》下冊,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1頁。
2 陳田等:《黔詩紀略補編》卷下徐楘小傳,《續黔南叢書(第八輯)》下冊,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9頁。
3 佚名:《全黔詩萃》卷四十六徐楘小傳,稿本,原無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