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鶴蒞 徐碩


關鍵詞:高架橋下空間;公共產品;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2)06-0073-03
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帶來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為了維持城市內部的高效聯通與運轉,城市交通網絡也在不斷完善與發展,以提高城市的運轉效率。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國人均城市道路使用面積的增速不斷放緩,由路面交通及高架橋交通共同組成的地面交通網絡占據了大量的城市地表空間,也間接造成了城市停車難的問題。為了確保城市中心區域的“有位停車”,部分城市的中心區域以犧牲城市綠化與城市公園面積來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然而,對于住在城市中心區域的居民而言,仍然對親近自然及戶外娛樂活動具有較高需求,需要公園、游樂場等進行日常休閑。然而在現如今的城市中心區域,很難重新開發出較大面積的空地以滿足城市居民的戶外活動需求。所以對于城市中心區域的建設來說,這些多樣化的城市居民需求意味著需要在現有的城市空間內尋找到合適的空間載體,以提高城市的空間利用率。
1公共產品概述
公共產品指的是放置在公共空間中、可以被公眾所使用的產品,即公共空間中的產品。從公共產品的定義出發,可以發現公共產品最基本的兩大屬性:一是公共屬性、二是產品屬性。產品屬性使公共產品設計與建筑環境景觀小品設計具有一定區別,并為公共產品帶來了標準化、模塊化的特征。公共屬性使公共產品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開放性使公眾在使用公共產品時,不會因為年齡、性別、國界及經濟背景等產生歧視與障礙;共享性原則要求在公共空間中,人人可以使用公共產品、人人享有公共產品,每個城市公民對公共產品的使用權均等。除滿足人們在公共空間中的生活需求外,公共產品還具有點綴公共空間的作用,藝術化的公共產品交互設計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城市氛圍,并可成為城市形象建設的點睛之筆。
2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公共產品設計現狀
在城市中心區域已有的空間范圍內展開研究后發現,為了確保城市內部流暢的交通聯通,在居民住宅區與城市中心區域的交界處往往會進行大面積的高架橋鋪設。這些城市內部的高架橋交通網絡像樹葉的葉脈一樣相互交錯,將原有的城市縱向空間進行了分割,并帶來了大量的高架橋下空間。這些高架橋下空間猶如隱匿于城市中的世外桃源,等待著被進一步開發與利用。
在與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相關的設計研究方面,專門為高架橋下空間設計的公共產品較少,除2019年《設計》雜志發表的《高架橋下模塊化立體停車場設計》外[1],再未發現與公共產品相關的設計作品。但在高架橋下的部分改造案例中,可以看見公共產品的身影。如在巴西圣保羅城市中心的Minhoc?o高架橋片區、墨爾本SKY-RAIL社區活動公園等空間規劃及改造案例中,均能發現有部分公共產品參與。此外,多數有關高架橋下空間的設計研究均為空間改造設計案例。在空間改造案例方面,國外對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設計實踐與景觀規劃案例較為豐富,如洛杉磯卡爾弗城高架鐵路下的平臺公園設計、英國Mancunian Way高架橋下空間改造項目、日本東京中目黑站新干線橋下改造項目、荷蘭贊斯堡高速路下體育公園項目等。國內較早出現且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設計案例是位于天津市河北區的天津鹽坨公園項目。該公園建設依托于天津市內橋梁的綜合改造與治理,通過融入當地的生態建設、鹽業發展文化主題、人本理念的設計規劃要求,最終建成了集城市文化展示、居民活動、游樂休閑于一體的高架橋下景觀公園[2]。在這些高架橋下空間改造案例中,按照改造功能可以將其分為商業活動空間改造、景觀與綠化種植空間改造、體育及娛樂活動空間改造等。這些國內外的成功改造案例不但提高了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率,也為高架橋下的公共產品設計指明了方向。
通過在數據庫中,以“高架橋下產品”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并發現與之相關的研究論文。擴展搜索“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城市高架橋下空間設計”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后發現,目前多數的研究文獻均以空間設計和景觀改造為出發點,從產品設計的視角進行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分析的文獻及研究案例較少。
3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的需求調研
3.1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的需求調研問卷設計
為了能夠進一步了解城市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的實際需求,筆者通過發布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設計調研。調查問卷設計中涵蓋了參與調查對象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公共產品的使用情況、對公共產品的實際使用需求,以及對城市公共產品的相關期待等問題。
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的需求問卷調查以居民日常習慣使用的公共產品設計為主,并通過微信、微博各大網絡平臺來進行問卷發布與數據采集。為了確保調研結果真實有效,在調查問卷框架設計時,對部分調查內容進行了邏輯關聯設置,便于快速篩選出更貼近于真實情況的調查數據。
3.2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需求調查問卷的采樣對象不設限制,共收到來自全國14個省級行政區的實際有效問卷363份。其中,有80.84%的采樣對象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公共產品,19.15%的采樣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偶爾使用公共產品。此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在日常生活中最經常使用的公共產品類別分別是:與健身娛樂相關的公共產品、與自動販售相關的公共產品及與共享交通(如共享單車、立體停車場等)相關的公共產品。其中,與健身娛樂相關的公共產品占比38.55%,遠高于與自動販售相關的29.72%,而與共享交通相關的公共產品僅占比19.28%,略低于預期水平。
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有關城市公共產品的整體期待問題方面,采樣對象期待值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共享交通及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健身娛樂類公共產品,以及自動販售類公共產品。由此可見,目前城市居民對共享交通及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具有較高期待。然而,將該問題與采樣對象的年齡進行交叉分析后發現,這一排名的先后順序在不同年齡段有些許差別。在51歲以上的人群中,最受到期待的是在城市中增加更多的健身娛樂類公共產品,其次是共享交通及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兒童游樂類公共產品排名第三位;在31—50歲人群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共享交通及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健身娛樂類公共產品及兒童游樂類公共產品。由此可見,兒童游樂類公共產品在31歲以上人群中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4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公共產品設計意義
隨著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設、發展與完善,城市中的高架橋網絡使城市的道路空間得以朝向縱向延伸。這些高架橋網絡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碎片化城市空間,即高架橋下空間。將這些碎片化的城市空間高效利用起來,既可以補足城市的功能,又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碎片化的高架橋下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城市公共空間的全部特性。公共產品設計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公共空間中人民的生活需求及使用需求,并能起到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公共環境的作用。作為城市居民與公共環境進行交流的媒介,公共產品與傳統意義中的城市小品的性質不同。公共產品設計是建立在產品化理念與產品化造型手段基礎上的設計作品,是工業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3]。由于公共產品涉及的領域廣泛、種類繁多、需求量大,大多建立在工業化生產的基礎上,所以在高架橋下空間中,與傳統的空間改造或是城市建筑小品相比,公共產品的優勢在于其滿足批量化的生產需求,且便于在城市化中快速推廣使用。在實際進行高架橋下空間的改造活動時,公共產品特有的標準化、模塊化的特征使其減少了包裝和運輸費用,并可以進行多元組合拆卸與裝配,為批量生產提供了捷徑。產品化獨有的標準化、模塊化功能使公共產品設計更加便于維修和拆卸,這樣既方便了過往的行人與車輛,在一定程度上又避免了現場施工的噪音與塵土,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4]。
5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公共產品設計思路
由于高架橋下空間存在許多的承重橋墩,這些橋墩將一個完整的高架橋下空間分割成了不同的空間碎片。城市高架橋可以分為環狀立交橋、單層立交橋、多層立交橋等不同種類,針對這些不同種類的碎片化高架橋下空間,應當分情況進行探討。通過城市居民需求的城市公共產品調研可以發現,城市居民對共享交通及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健身娛樂類公共產品具有較高期待,自動販售類產品、兒童游樂類公共產品次之。通過綜合考慮國內外的高架橋下空間改造案例、城市居民對公共產品的期待及不同種類的高架橋下碎片空間特性等方面的問題,總結出針對碎片化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公共產品設計方向,即橋下停車類公共產品設計、橋下體育活動類公共產品設計、橋下城市綠化種植、照明類公共產品設計,以及橋下販售類公共產品設計。
5.1公共停車產品設計
由于城市中心停車位緊缺,在高架橋下空間放置與停車相關的公共產品既符合城市居民對城市公共產品設計的期待,又能緩解城市道路空間的停車壓力問題。現如今高架橋下空間的停車產品,均以平層停車為主。由于高架橋下的空間有一定的縱向空間進深,立體停車類設計產品更加適用于這一地區。在所有的立體停車類設計產品中,懸掛式的立體停車類公共產品則能夠進一步優化高架橋下空間的使用效率。懸掛式高架橋下立體停車產品將底層架空,所有的車輛停靠于距離地面四米以上的空間。這樣在其下方的路面空間仍然可以行走公交車輛、私家車輛及行人。與此同時,將原有的橫向停車模式改為縱向停車方式,可以在原有的3輛轎車的停車空間內容納16輛轎車,大大提高了高架橋下停車空間的利用率,如圖1所示。
5.2體育活動類公共產品設計
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域來說,在高架橋下空間放置與體育活動及交互游樂相關的公共產品,既能夠滿足城市中心區域居民的日常健身與活動需求,又符合國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長遠建設目標。對于具有較大活動場地的轉盤類高架橋,可以設計共享廣場舞音響、或是模塊化拼接的滑板運動場地。除此之外,在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公共產品設計方面,還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時代的特色,將產品共享、智能化線上預約與體育活動相結合,設立出“共享羽毛球場設計”“共享網球場設計”“共享跳繩租賃”等集運動場地、運動器材于一體的體育租賃公共產品。
5.3城市綠化及照明類公共產品設計
在高架橋下空間增加城市的綠化面積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手段,然而傳統的橋下綠化僅限于用種植花箱或是樹木將高架橋下的平面空間填滿。為了提高橋下空間的利用效率,可以將橋下綠化和橋下照明類產品相結合,并將其貼合于高架橋的承重橋墩,這樣既能滿足高架橋下的照明需求,又能增加城市的空間綠化,如圖2所示。此外,綠化種植和橋下照明均以模塊化的手法進行設計,這樣可以根據不同橋墩的長短粗細來進行綠植模塊拼接,以適應更多的高架橋下空間,如圖3所示。
5.4販售類公共產品設計
通過國內外高架橋下空間改造案例的研究現狀調查后發現,在許多城市中心區域的設計案例中,高架橋下空間經常被改造成用于商業活動的小鋪子。目前這些高架橋下空間的商鋪改造仍然采用傳統的建筑設計手段予以實現。雖然每一個店鋪均能保證其自身特色,但是建筑化的改造方式施工周期較長且不適合快速跨區域推廣,如圖4所示。
當站在公共產品的視角來看待高架橋下空間商鋪改造時,能夠得到全新的解決方式。用產品設計特有的模塊化設計手段,可以將高架橋下的商鋪空間設計成獨立的、偏向于幾何造型的單體販售模塊。這些單體販售模塊可以不斷地進行拼接重組,使其適用于不同的高架橋下空間。此外,這些單體販售模塊可以跨商鋪種類進行互相拼接,打破商鋪與商鋪之間的限制,無形中提高了橋下空間的利用率。這種模塊化的商鋪既可以固定于橋下不動,也可以實現快速拼接,并跟隨市政規劃的調整選擇商鋪的開放時間,形成高架橋下的“周末集市”,如圖5所示。
6結語
文章以公共產品為媒介,開展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問題的探討與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空間的利用率及市中心居民的生活質量。依托城市中心區高架橋交通網絡及周邊居民對公共產品的實際生活需求,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公共產品設計能夠有效解決城市中心區停車位不足、健身娛樂類公共產品不足、城市綠化面積受限等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