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
2022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境內起伏反復,國家實施了“上游堵截”“全面防控”“社會隔離”為主要手段的網格化社區管控措施,以期實現“既不讓病毒在疫情所在地流行,也防止病毒從疫區傳播擴散至其他區域”的動態清零目標。在貫徹動態清零的過程中,如何以“社區”為基本單位高效配置資源,確保封控區、管控區居民獲得生活必需品成為重中之重。
面對突如其來的奧密克戎疫情,保供社區的物資配送已經難以滿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不少社區出現了物資供應慢、缺等問題。原本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轉變為維持日常基本需求的粗線條保供模式。關鍵時刻,社區居民自發牽頭,在自救的需求下,建立了一個個以社區為單位的團購微信群,通過網絡接龍下單、線上付款團購的方式,滿足封控區、管控區居民的物資需求。正如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一位負責人所言:“社區團購成為了封控期間市民生活物資保供的主要方式,為民生保障、緩解買菜難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對于足不出戶的市民而言,眾人拾柴,助推了社區團購的火爆;另一方面,面對信息閉塞、保供渠道單一的賣方市場,出現了物資相較平日價格高出數倍、短斤缺兩,少數“團長”與供貨商勾結囤積居奇、以次充好,以及供貨商標價模糊、隨意定價等現象……
法治社會,辦案機關若對社區團購的異化現象放任不管,那么參團的市民消費者(以下簡稱“團員”)的合法權益將難以得到有效維護。對此,吉林、上海、安徽、廣東、海南、江蘇等地的市場監管部門及檢察、公安機關先后開展了“打擊涉及社區團購違法涉罪行為的專項行動”,將社區團購圈入依法依規操作的籠子,從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
從主體來看,社區團購是一種多人參與的買賣行為,核心主體是“團長”、“團員”、供貨商以及外賣員。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團員”歸屬于消費者,其主要權利涉及第7條的安全保障權、第8條的知情權、第9條的選擇權,以及第10條的公平交易權。與此對應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設置了經營者的義務,于社區團購中主要針對的是供貨商以及外賣員,包括第16條的誠信經營義務、第18條的安全保障義務、第20條的提供真實、全面信息義務,以及第21條的標明真實名稱和標記義務。
值得關注的是,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團購大多分為“公益性團購”和“謀利性團購”兩類。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無牟利性,即未從組織社區團購中獲取任何經濟利益(包括資金或物資等好處),本質上“團長”等牽頭人均歸屬于消費者(或志愿者);后者則通過組織社區團購,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比如,開團時定價,將一部分商品價格納入個人收入),本質上“團長”等牽頭人應當視為經營者,須與供應商承擔連帶責任。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行政處罰層面,違法的社區團購類型主要包括未明碼標價型、假借團購哄抬物價型、團購物資銷售欺詐型三類。
根據《價格法》第13條規定,“經營者銷售、收購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按照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明碼標價,注明商品的品名、產地、規格、等級、計價單位、價格或服務的項目、收費標準等有關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關于商品和服務實行明碼標價的規定》第4條、《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第5條對《價格法》規定的“明碼標價義務”作出了解釋。
在執法實踐中,市場監管部門往往會直接援引《價格法》第13條對當事人進行行政處罰。比如,在“海南省海口市市場監管局辦理的海玻農貿市場未明碼標價案”中,執法人員發現該市場嚴某蔬菜攤不明碼標價銷售蔬菜,構成了《價格法》第13條規定的未明碼標價的違法行為,遂對該蔬菜攤處以人民幣3000元的行政罰款。又如,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市場監管局辦理的“侍莊街道某盛超市、灌云成某超市、灌云何思某百貨店未明碼標價案”中,執法人員發現上述超市、百貨店存在部分在售食品、飲料未明碼標價,構成了《價格法》第13條規定的未明碼標價的違法行為,遂責令當事人現場改正,并按照《行政處罰法》的簡易程序對店主作出罰款的行政處罰。
《價格法》第13條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標明的費用”。《價格法》第14條第3項、第6項對哄抬價格作出了解釋,并延伸出了“價格暴利”的界定。
在各地的司法實踐中,價格暴利是假借團購哄抬物價型的重要特征。價格暴利的認定標準取決于各地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或政策性文件。比如,上海市專門就哄抬價格中的價格暴利制定了《關于規范疫情防控期間“社區團購”價格行為的提示函》,并在《上海市物價局關于反價格欺詐和牟取暴利的暫行辦法》第9條、第11條列舉了3種超過商品市場價格水平合理幅度的暴利行為,明確規定合理幅度由物價部門進行具體界定。
無獨有偶,在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管局辦理的景泰街管控區域內個別商家哄抬價格案中,執法人員對當事人經營場所實施了現場檢查,并查實當事人在2022年4月9日上午8時許,以20元的價格向附近社區團購群眾銷售了0.68公斤菜心(折算后,約30元/公斤)。但“廣州市菜籃子”同期平均零售價為11.26元/公斤,當事人的銷售價格為其平均零售價的2.66倍。根據《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辦法》第九條第(三)項規定,“經營者不得有利用自然災害、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在一些地區或行業大幅度提高價格的行為”,該案中當事人的行為符合哄抬價格中的價格暴利行為。據此,執法人員依法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作出了立案處理。
根據《價格法》第14條第4項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另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社區團購物資以次充好、短斤缺兩,就是典型的銷售欺詐行為。
對此,吉林省、上海市等地的市場監管部門綜合運用提醒告誡、警示約談、行政處罰、跟蹤整改等多種監管方式,持續強化社區團購的渠道監管。比如,在上海市寶山區市場監管局辦理的“某水果店銷售欺詐案”中,執法人員在對店面經營場所進行執法檢查后,發現該店從事社區團購套餐銷售活動,并現場發現當事人在社區團購群中展示的兩種社區團購套餐,與其在社區團購微信群中標示商品的規格等有關內容不符,短斤缺兩。據此,執法人員依據《價格法》第14條第4項規定,以涉嫌銷售欺詐進行立案處理。

吉林、上海、安徽、廣東、海南、江蘇等地先后開展了“打擊涉及社區團購違法涉罪行為的專項行動”(圖/IC photo)
在疫情防控期間,《刑法》作為司法處置的最后一道防線,其維護防疫秩序的功能將進一步得到彰顯,實時的刑事政策也將更加凸顯秩序性。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始終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刑事政策:即在總體上嚴懲涉疫犯罪從而有效維護防疫秩序的同時,對于情節較輕、危害不大的犯罪予以從寬處理,從而盡可能減少社會對抗,實現案件辦理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目前,涉及社區團購的犯罪類型主要包括虛假主體的詐騙型、哄抬物價的非法經營型,以及物資質量造成的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銷售偽劣產品罪等類型。
如果供貨商、外賣員或牟利性“團長”故意發布虛假團購信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組織虛假團購,騙取消費者的錢財,以各種借口拖延不給消費者發貨,符合《刑法》第266條規定的,以詐騙罪定罪處罰。
比如,在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公安分局偵辦的“龔某某假借社區團購之名詐騙他人財物案”中,龔某某于2022年4月7日從他人處獲知某超市社區團購信息,故意隱瞞未達到團購條件的事實,采用偽造居委會證明、虛構貨源信息等方式,在兩個小區微信群內組織團購,騙取團購費用合計人民幣4.6萬元,后多次將上述部分錢款用于虛擬貨幣交易。經公安機關偵查,龔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利用電信網絡詐騙他人財物且數額較大。公安機關已經將該案以涉嫌詐騙罪向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
在刑事政策方面,“兩高兩部”于2020年頒布的《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明確:“依法嚴懲哄抬物價犯罪。在疫情防控期間,違反國家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囤積居奇,哄抬疫情防控急需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消毒液等防護用品、藥品或其他涉及民生的物品價格,牟取暴利,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25條第4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同理,2022年4月5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關于涉疫情刑事案件法律適用的8個問答,其中第2個問題就是:“疫情防控期間,商品經營者為牟取暴利,故意哄抬疫情防控急需防護用品、藥品、其他民生用品價格、囤積居奇,違反國家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嚴重影響市場經營秩序,符合《刑法》第225條第4項規定的,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據此,如果供貨商、外賣員或牟利性團長在組織團購中存在故意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行為的,可能面臨非法經營罪的刑事追責。比如,在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提前介入的“高某哄抬物價非法經營案”中,高某使用他人食品經營營業執照在網絡平臺開店,大量囤積青菜、雞蛋、雞鴨等食品,并大幅抬高價格對外銷售,部分食品進銷價率最高達到437%,累計銷售人民幣175萬余元,非法獲利人民幣150余萬元,利潤率達到驚人的600%。上海市靜安公安分局在立案偵查后對高某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社區團購的物資送達后,若團員發現食品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或物品系假冒偽劣產品,可向“團長”、供貨商、居委會、公安機關進行投訴或舉報。如果供貨商、“團長”在銷售過程中明知銷售的食品是不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或物品系假冒偽劣產品的,那么涉嫌觸犯《刑法》第143條規定的“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特別法條)”或《刑法》第140條規定的“銷售偽劣產品罪(普通法條)”。
比如,在上海市楊浦公安分局偵辦的“童某銷售偽劣產品案”中,供貨商童某明知其采購的豬肉產品存在變質變味等質量問題,仍以次充好對外銷售,涉案金額達人民幣32萬余元。上海市楊浦公安分局以童某涉嫌銷售偽劣產品,依法對其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此外,團購群如果在網聊中編造虛假的疫情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或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編造者還可能觸犯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或尋釁滋事罪;團購商品如果涉及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宣傳者還可能觸犯虛假廣告罪等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