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榮
摘要:文章在強調了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現實價值水平的基礎上,對現階段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經驗,提出了在農村區域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強化推行耕地質量監測實現化肥減量、重視耕地保護新技術的深入探究與合理應用、組建優質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加大區域農耕土地污染治理與管控工作的展開力度等一系列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面臨工作的強化展開對策,以期為同類工作的展開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發展;耕地質量;保護措施
耕地保護是維護我國耕地面積充足的重要舉措,在推動農村地區良好、平穩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就現階段的耕地保護工作實踐情況來看,還存在著一定問題,需要落實針對性優化處理,從而推動農村耕地保護工作的升級,維護農村地區更好、更健康發展。
1 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的價值性分析
耕地保護不僅關乎糧食安全,而且關乎經濟安全、社會穩定、生態文明,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同時,耕地保護在促進農村健康發展方面也發揮著較大作用,是加強耕地數量、質量和生態保護并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國對耕地保護問題的關注度逐年遞增,制定并切實推行了耕地保護制度。總體而言,引入農村耕地保護工作并進行持續性優化升級有著極高的現實價值,值得落實深入探討。
2 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2.1 耕地土壤質量維護方面的問題
由于我國在長期性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對于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量維持在偏高水平,且受到農作物種植規劃合理程度偏低的影響,耕地土壤質量水平表現出逐年降低的狀態。同時,對于耕地的保護意識依然處于偏低水平,不利于農村耕地保護工作的高質量展開,也會使農業生產質量水平與農作物產量下滑。
2.2 化肥減量增效推進方面的問題
2.2.1 種植主體的化肥減量意識不強
從化區主要種植主體仍以散戶為主,科學生產意識不高,小農意識牢固,農民一般按照自己的經驗施肥。對于科學施肥的技術,需要逐漸推廣落實,減量工作要逐步推進。其次是部分作物特別是蔬菜,施肥量較大,菜農追求產量,對農產品質量、農業面源污染不夠重視,減量意識薄弱;
2.2.2 種植主體施肥技術不高
由于當前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以老年人為主,不懂得與時俱進,科學施肥技術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畝施量偏高、施肥不均衡、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施肥結構不平衡。重化肥、輕有機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輕重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輕磷鉀肥“三重三輕”問題仍較為突出。且施肥方式仍然以傳統人工施肥為主,化肥撒施、表施現象較普遍,化肥利用率偏低。
2.3 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目前的農村耕地保護工作實踐中,更多依賴于上級部門下發的文件內容、其他區域的工作經驗等展開相關工作,但是沒有切實圍繞區域耕地實際情況、用地現實水平以及動態變化情況等內容,落實對耕地保護工作方案以及相關農業生產技術方案的動態性優化調整,促使耕地保護實際成效與工作方法的合適性維持在偏低水平,這并不利于農村地區耕地質量水平的維護。
2.4 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技術力量薄弱,隊伍的總體工作能力水平偏低
目前村鎮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普遍存在著工作能力水平、專業素養參差不齊、技術人員缺少和流動大的問題,部分人員并未切實掌握耕地保護工作、耕地質量提升與維護工作的要點與相關技巧,對于關鍵工作內容的重視程度也相對較低,導致農村耕地保護工作實效性下降。
2.5 耕地污染治理與防護工作質量未達到理想水平
在化肥中包含著一定量的氮與磷,在長時間的農業生產實踐中,由于在土壤中大量投放化肥,所以耕地土壤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其內部養分平衡程度大幅下降,土壤結塊、儲水功能弱化等問題日趨嚴重。同時,農用施肥也促使土壤重金屬污染程度有所提升。
3 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面臨工作的強化展開對策探究
3.1 在農村區域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保證農村地區耕地土壤質量的重要手段,在耕地保護工作中發揮著較大作用。實踐中,應當加大在農村地區內推廣應用保護性耕地技術的力度。對于基層農業農村部門來說,需要重點在農村地區推廣如下技術要點:
3.1.1 氮肥的增施
保護性耕作視域下,秸稈覆蓋在土壤表面,秸稈分解對土壤中氮素含量影響很小,沒有必要增施氮肥;保護性耕作3年后,與傳統相比可減少施肥10%~20%。
3.1.2 保護性耕作下的雜草控制
只要秸稈管理得當,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的數量比常規種植農田要少;采取苗前封閉除草與苗后除草相結合的方式;玉米——大豆輪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多年生雜草,并降低除草劑用量。
3.1.3 秸稈覆蓋下除草劑除草效果的提升
一是把握噴藥時機:封閉除草在播種后出苗前,選擇無風天氣進行,使除草劑滲透到土壤中;封閉除草應該使除草劑保持在土壤表面,形成藥膜,不應該在雨前進行,除草劑滲入土壤中后,遇到發芽的種子,就會造成藥害。二是采用高性能噴藥機:發揮其具有變量噴藥和風送功能,保證藥液均勻噴灑到各個角落。三是:注意要將除草劑噴在苗帶上,并根據草的種類調整除草劑配方。
3.1.4 保護性耕作灌溉作業的展開要點
一是保護性耕作具有顯著的蓄水保墑效果;二是噴灌,使用指針式或滾移式噴灌設備灌溉;三是滴灌,使用帶鋪設滴灌帶的免耕播種機,在播種時同時鋪設滴灌帶。
3.1.5 著力提升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效果
一是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從頭年作物收獲開始就需要考慮秸稈管理(如留茬高度)、種植方式(等行距或寬窄行)、播種施肥和雜草管理等環節,需要因地制宜進行總體和長期規劃。二是要充分考慮保護性耕作的優缺點,根據土壤質地、降雨量、溫度條件綜合考慮保護性耕作方式。三是實行連片規模化種植,可以發揮大型機械的優勢,提高作業效果,最大程度提高播種質量。四是提高機械手作業水平。五是及時總結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積累經驗,逐步完善。
3.2 強化推行耕地質量監測實現化肥減量
耕地質量監測作為了解和掌握耕地質量狀況,促進耕地資源合理利用,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是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從化區自2002年開始實施耕地土壤監測項目,依托監測點和農戶施肥情況調查點形成從化區耕地質量調查數據成果和耕地質量監測報告,連續19年6項指標的變化情況顯示,土壤酸堿度、有機質和全氮的監測結果基本穩定在較固定的水平。土壤有效氮、磷、鉀養分年度波動較大,總體呈上升趨勢。土壤速效養分通常受農田耕種結構和施肥水平的影響。從化區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水田長時間淹水處于還原條件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加之稻茬殘留、稻稈還田等,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處于全市較高水平。從施肥調查資料來看,農戶仍以施用化肥為主,有機肥的施用范圍和施用量較少,長期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因,化肥不平衡施用也使得土壤磷素過剩累積,更加引發土壤養分的不平衡。
鑒于此,建議耕地施肥一是減少通用型(氮磷鉀等量)復合肥施用,推廣使用針對性強的作物專用肥,或單質肥料配施時減少磷肥用量,適當調整鉀肥比例,以氮、磷、鉀肥施用比例1:0.3:0.75~0.80為宜。二是每年施用一次石灰改良土壤酸性,用量50~70kg/667m2。三是積極推廣秸稈還田和施用優質有機肥,提高有機肥施用比例、覆蓋范圍和施用量,全年除了有一定量的稻稈還田外,施優質有機肥200kg/667m2以上。
3.3 重視耕地保護新技術的深入探究與合理應用
對于基層農業農村部門來說,想要在農村耕地保護工作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持續加大在耕地保護新技術的深入探究與合理應用方面的重視程度與投入力度是必然選擇。實踐中,要求圍繞農村耕地保護這一主體目標,結合農村區域實際情況以及耕地土壤現實質量水平,引入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現出對農村耕地的更好維護。實踐中,可以著重把握“綠肥+有機肥”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區域農戶利用綠肥替代部分化肥,并在實際的施肥操作中把握有機無機相結合的施肥原理,促使耕地土壤內的有機質含量得以提升,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同時,實現供肥能力的進一步增高,達到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程度。“綠肥+有機肥”技術的要點內容如下所示:
3.3.1 品種選擇
有機肥以當地現有的有機肥資源為主,如菜枯、羊糞、牛糞、豬糞、沼液沼渣、作物秸稈等。綠肥,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綠肥品種,如三葉草、毛葉召子、滿園花、紫云英等。
3.3.2 施用方式
有機肥采用溝施、穴施的方式深施,綠肥可翻埋入土、撩割覆蓋或自然枯萎覆蓋。
3.3.3 施用量
在保證農作物早生快發的前提下,以培植有機質,增肥土壤為主。利用農作物種植空隙,種植綠肥開深溝翻壓500~800kg/667m2,輔以微生物菌肥1kg/667m2,硫酸鉀型復合肥10~15kg/667m2作為基肥施用。以保質保量、保證經濟效益為主,施用堆漚肥、沼肥等有機肥800~1000kg/667m2,輔以微生物菌肥1kg/667m2,硫酸鉀型復合肥15~30kg/667m2作為基肥施用,同時利用周邊空隙地,種植過冬綠肥,結合春季施肥進行翻壓或撩割覆蓋耕地。
3.4 組建優質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
現階段,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強調要加大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工作力度,繼續在土壤退化和鹽漬化、土壤酸化、設施蔬菜土壤連作障礙三個方面,集中連片實施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示范。同時統籌相關資金,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復墾等新增耕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建設。此時,要求基層農業農村部門組建起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并著重圍繞示范區建設、完善項目實施機制、探索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的長效機制、做好實施地塊的質量監測這幾項工作推進農村地區耕地保護的升級。
為實現對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的更好組建,應當定期以“耕地質量保護提升技術”為主題組織專業培訓教育活動,培訓主要從土壤耕地退化與生態修復、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現狀、創新與思考方面機進行講解;全面講解土壤肥料管理、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果樹肥水管理、耕地質量監測技術和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技術;闡述土壤酸化改良技術、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和國內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的要點內容;組織參訓人員參觀酸化土壤改良示范現場等。依托這樣的培訓,能夠進一步強化耕地保護工作隊伍的工作質量,加速推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技術在農村基層得到更深入的落實。
3.5 加大區域農耕土地污染治理與管控工作的展開力度
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工作事關食品安全和人民福祉,任務艱巨,要充分認識耕地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對耕地污染危害性的認識,強化受污染耕地的環境風險控制,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進一步壓實責任,履職盡責,切實做好耕地污染治理與修復工作,確保措施到位。為落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需要組織人員開展對轄區耕地進行土壤環境類別劃分。經現場核實,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原則,積極制定區域受污染耕地治理方案。按照方案要求對轄區土地進行水分調控作業;在結束水分調控作業后,對區域農耕土地進行受污染耕地的葉面阻控作業,對農田采取無人機向水稻噴灑葉面阻劑。
同時,為避免區域農耕土地受到更為嚴重的污染,降低農業生產中肥料使用對耕地質量造成的負面影響,必須要著力在區域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在此過程中,要著重把握以下要點內容:一是突出重點區域,優化施肥結構,限制、控制化肥使用量,加強耕地質量和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做好取土測土工作,在安排化肥減量增效項目取土測土任務的基礎上增加采樣點數量,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種植區、主要土壤類型取土測土全覆蓋。二是嚴格數據采集與審核,組織相關部門專家對上報和調查的數據進行審核、會商,并按照全國農技中心提供的方法科學測算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和技術覆蓋率,確保調查結果真實可靠。三是開展試驗示范,按測土配方技術規范要求開展田間試驗,為優化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提供支撐,建立示范區(片),推廣配方肥、緩釋肥及水稻側深施肥、玉米種肥同播等新肥料、新技術,展示測土配方施肥成效。四是強化宣傳培訓,充分利用田間觀摩、技術培訓班,以及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發動,提高社會公眾對測土配方施肥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農民科學使用肥料、用地養地結合、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4 結語
綜上所述,耕地保護在推動農村地區良好、平穩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維護我國耕地面積充足的重要舉措,可以說,對農村發展中耕地保護面臨工作策略進行探究與推廣有著極高的現實價值。實踐中,通過在農村區域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技術、強化推行耕地質量監測實現化肥減量、重視耕地保護新技術的深入探究與合理應用、組建優質農村耕地保護工作隊伍、加大區域農耕土地污染治理與管控工作的展開力度等策略的實施,推動了農村耕地保護工作的升級。
參考文獻
[1] 王桂霞,楊義風.當代中國農村耕地資源保護的實踐探索與策略優化——以黑土地保護為中心兼及其他[J].河北學刊,2021,41(6):117-124.
[2] 肖莉.嚴禁亂占耕地建房 守住耕地保護紅線——解讀《關于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J].南方國土資源,2021(5):22-24.
[3] 王中建.國新辦舉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布會強調: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加快推進村莊規劃[J].資源導刊,2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