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敏
摘要:食用菌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憑借其極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成為我國人民十分青睞的一種食品,并且在促進我國脫貧致富、經濟大發展的道路上起著舉重若輕的地位。但是在食用菌的生長過程中深受多種蟲害的影響,嚴重影響了菌類食品的質量和菌類種植農業的大展,給不少種植戶帶來了不小的損失。食用菌的生長環境和食用菌本身的營養價值很容易助力蟲害的發生和大量的繁殖,傳統以往的防治措施中習慣于單靠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和消滅害蟲,但是這樣會極大地影響了菌類的正常生長和降低食品的安全性。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害蟲特性提出不同的、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并且要堅持農業生產的無害化原則,保持生態的穩定性,幫助農戶更好的、更安全地生產出健康的食用菌。
關鍵詞:食用菌種植;蟲害防治;防治措施
1 主要種類、規模及價值
1.1 主要種類
食用菌在分類上屬于菌物介真菌門,絕大多數屬于擔子菌亞門,少數屬于子囊菌亞門。常見的食用菌有:竹筍、香菇、木耳、銀耳、草菇、蘑菇、猴頭、松茸、靈芝、蟲草、松露等,均生長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
1.2 種植規模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得益于我國對于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和脫貧致富的決心,食用菌栽培在我國得以迅猛發展。數據顯示,中國食用菌的總產量在2010年是就已達2000萬t,占食用菌世界總產量的七成。相關單位研發的食用菌液體菌種生產和工廠化栽培技術更是提升了我國食用菌生產水平。如今,食用菌種植產業占據著中國種植業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1.3 種植栽培
食用菌栽培的方式多樣,并且不斷在發展。如:按培養料分的段木栽培和代料栽培,或者按栽培方式分的畦栽、床栽和箱栽等[1]。不過如今,段木栽培面積呈現大幅度減少的趨勢,這種種植方式會破壞林木資源。食用菌的栽培方式用得比較多的是代料栽培,代料栽培又分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發酵料栽培三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用于生料栽培的材料必須保證新鮮,做到不結塊、不霉變。生料栽培的方式可用來種平菇。
不同的菇類對于種植地區的溫度也是有要求的:蘑菇、香菇、金針菇等適合春、秋季氣溫比較低時結實或在低溫地帶即15℃左右出菇;而木耳等則適合在夏季或熱帶、亞熱帶地區的高溫條件下出菇。
目前,高效的園田化栽培、農田化栽培、綜合利用等栽培方式深受農戶喜愛,這些種植方式可使菜菇、糧菇、林菇多豐收[2]。食用菌業、種植業、養殖業和沼氣業相結合的農業生態模式已被不少地區列為當地用以振興經濟的重要農業項目。
1.4 食用菌的價值
1.4.1 營養價值
食用菌含有礦質元素、維生素、糖類、脂類、蛋白質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各類元素。食用菌其高蛋白、低糖的特點深受中國人的喜愛。相關研究表明,食用菌中粗蛋白質含量可與豆類作物媲美,高于蔬菜等食物,含量占其干重的比例大于13%。并且,蛋白質中所含氨基酸種類約有18種氨基酸,種類多且全全,人體的8種營養必需氨基酸在總氨基酸中的比例最高可達一半。食用菌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和維生素,如人體必需的大量元素K、Ca、Mg、S、P和微量元素Zn、Fe、Al、Cu、Cr、Ni、Ge等。醫學專家表明,微量元素的食用可以起到對很多疫病的防治作用。所以食用菌對人體是大有裨益的,因為食用菌中礦質元素的含量占總量的比例2.37%~4.5%。當然,不同的食用菌種類中礦質元素的含量存在不同,食用菌不同部位的礦質元素含量也存在差異。值得一提的是,食用菌中還含有麥角甾醇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麥角甾醇可化學作用轉變成維生素D2,這可幫助兒童生長并增強抵抗力。食用菌中糖類、脂類的含量較低,且脂肪酸為不飽和脂肪酸,能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所以多食也不會引起人體發胖或者成為誘發心血管疾病的起因。
1.4.2 經濟價值
食用菌的種植生產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第一,食用菌生產是工序復雜的產業,但是既可以進行工廠化生產,又可以進行個體生產。從調配人力資源、促進就業方面來看,食用菌生產是促進高學歷人才和普通勞動力就業的好方向。第二,食用菌的種植生產具有生產投資少、資金周轉率高,生產周期短、經濟效益顯著等大規模普及發展的優勢,很多菇農表示——“要想富,快種菇”,這說明種菇是脫貧致富的好道路,并且食用菌具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持續性種植也是沒有問題的。第三,種菇方法簡單易學,屬于“一畝園十畝田,一畝菌十畝園”的高效農業,收入一般1~2萬元/667m2,經濟效益遠遠高于其他經濟作物,并且其潛在產量也是可觀的,若進行綜合循環利用,經濟效益會呈翻倍的趨勢。第四,具有變廢為寶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經濟效應。食用菌的纖素酶的協同作用可將纖維素、木質素等難降解的元素分解成葡萄糖并能將氮源有效地轉化成蛋白質、碳源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使有機物重新進入食物鏈,由此可見,食用菌栽培能建立一個多層次的生態農業系統,具有極高的生態經濟效應。
1.4.3 保健價值
研究發現,多種食用菌中含有的菌類多糖被人體吸收后可起到免疫調節作用,具有不錯的保健作用。菌類多糖通過對淋巴細胞、網狀內皮系統等的作用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是一種免疫調節劑。有報道表明,食用菌可降低血漿膽固醇,因為食用菌中含有一種食物堿——香菇嘌呤,它可以人體中起到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促進人體對膽固醇分解并刺激膽固醇的排泄。
2 食用菌種植中的主要蟲害
食用菌種植中主要的蟲害有螨類,蠅類,跳蟲類等。食用菌的蟲害是十分嚴重的,因為食用菌子實體的營養豐富并且自身的保護機制和保護組織是很差的,所以害蟲在其生長階段的滋生和侵害是十分嚴重的。
重要的是,這些蟲害中有部分是可以攜帶并通過空氣傳播等方式傳播病害,引發交叉感染,降低菌絲的抵抗力,為病菌的侵入提供有利的條件。
螨類蟲害又名“菌虱”,其中粉螨和蒲螨是危害性最大的兩種螨類害蟲。螨類害蟲體型不大但是食量很大,能夠快速食完菌絲,嚴重降低食用菌的產量。蠅類則是最常遇見并且難完全除盡的一類食用菌蟲害。菇蠅成蟲體形似蠅,以褐色或者黑色身體為主,這種蟲害侵害食用菌的主要方式是將其他害蟲,如線蟲等,通過攜帶等方式帶入養殖區,通過空氣傳播等方式接近菇袋和菇床,促成其他害蟲在食用菌成長期間大量繁殖、獲取營養。線蟲則主要出現并生長在覆土和肥料中,線蟲的生長和繁殖速度都是驚人的,因此一定要定時定期檢查衛生和是否存在滋生線蟲的培養料,然后及時地進行清理和消殺。
3 食用菌種植的蟲害防治
3.1 化學防治
3.1.1 螨類
從源頭阻斷:養殖場的飼料間、谷物倉庫等場所是螨類害蟲來源的主要場所。所以,螨類害蟲主要的一個化學防治時間點是——培養前夕對于飼料間、谷物倉庫等場所進行消毒,以防螨類的滋生。
菌種時期:在培養期間,一旦發現一定要及時進行消殺工作——可將50%的敵敵畏浸濕團狀的棉球然后懸掛在培養場所進行熏蒸處理;或者使用1%的硫酸尼古丁溶液進行噴施處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噴施在蟲害處,切莫噴滿整個培養場所。
出菇時期:出菇時期與菌種時期不可使用相同的化學藥劑[3],這個時期要使用蟲螨卵酯800倍液與25%菊樂合劑的混合藥劑進行噴灑,也可以浸濕團狀棉球進行懸掛熏蒸處理。進行噴灑處理時,要噴施在蟲害處且要控制在700以下。
3.1.2 菇蠅
菇蠅的化學防治主要采取殺蟲劑的全面噴灑的形式進行開展。菇蠅的防治中化學藥劑的噴灑要全方位、從內到外,起到外面的蠅類進不來、內部的菇蠅有效殺光的預防和除害作用。
3.1.3 線蟲和蛞蝓
線蟲的消殺需要注意的是化學藥劑的配比問題。第一,在養殖前,要甲醛10ml/m2+高錳酸鉀5g/m2全方位熏蒸48h;第二,結實之后,硫化鋅可以用來進行防治線蟲;第三,在養殖過程中,如果發現線蟲,要只挖有線蟲的部分,不可多余的將周圍的培養料去掉,然后再用化學藥劑進行噴灑[4]。
蛞蝓的化學防治需要注意消殺的時間。蛞蝓一般在晚上九、十點左右高度活躍,是這類昆蟲的取食期,晚上可以選擇誘捕法等人工捕捉的方法進行滅蟲。化學藥劑主要是使用高倍的高錳酸鉀或者氯化鈉進行噴灑滅蟲,也可以使用2%砷酸鈣或砷酸鋁融進豆餅中進行誘殺。
3.2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最重要的就是日常保持菇房內的衛生以及對菇房的溫、濕、氣條件的調節,在有效的栽培期間,要爭取實現早發菌絲并且菌絲量大。還有就是養殖戶需要注意輪作栽培,防止蟲害的殘留導致菌體被侵害。在養殖廠區建設的時候就要合理規劃區域,飼料間、倉庫等存在病蟲傳播源的區域要遠離菇房。對于培養料的選取和儲存也要做好看護,要保證培養料新鮮、干燥、無病變等,而且在堆制之前要暴曬,殺死其中的微生物和害蟲,防治害蟲滋生。
菇蠅相較于食用菌種植中的其他害蟲,菇蠅的防治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菇蠅容易在垃圾附近聚集出現,所以農戶需要始終保持養殖場的環境是干凈的,對于爛菇、廢棄培養料等棚內外會產生和存在的垃圾進行定時定點的及時處理。其次,養殖區的內部通風一定要做好,還要將溫度調節到適當的區度,不形成適合菇蠅生存的外部環境,避免菇蠅在合適的溫度環境中大量繁殖,這樣就可以達到很高的預防效果了。
3.3 生物防治
首先,生物防治中,要選擇使用優良的、種性純良、適合當地栽培的氣候條件。抗性較強的菌種,以保證后期菌絲的健壯成長和擁有較高的抵抗力。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生物農藥、利用天敵進行防治。常見的生物農藥如蘇云金芽孢桿菌,是昆蟲病原細菌所產生的伴孢晶體蛋白,也是目前國內外生物農藥中的主要殺蟲劑。由于制劑只有經昆蟲吞食后方可感病死亡,這種寄生的專一性決定了此種生物殺蟲劑在菇房使用的安全性。另外,據報道,苦楝樹皮、葉和果也有殺蟲效果,防效高達85%
3.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利用螨類、蠅類等害蟲的趨性。如趨光性、趨色性、趨化性等[5]。一是用黑光燈、紫光燈等利用部分害蟲的趨光性對害蟲展開誘捕,然后消滅。二是采用黃色、藍色等色板,利用食用菌害蟲的趨色性達到防治和除害的作用。其次,也可以在養殖棚的門窗等處安裝防蟲網、完成采摘后及時對整個養殖區域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殺,可以95%的酒精燈或者70℃的溫開水進行清洗,然后紫外線滅菌等物理方法進行防治害蟲。
3.5 綜合防治
食用菌生產基地的建設對于食用菌種植中的蟲害防治具有創新性和建設性作用。食用菌生產基地的建設依托于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模式,使得食用菌的種植朝著規模化、科學化方向發展[6]。
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的先要條件就是要充分應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合理選擇栽培場所。這將意味著這將極大地降低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的感染幾率。首先,食用菌的栽培對于栽培條件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因為食用菌的主要蟲害會滋生于不干凈的環境中。因此,在基地最初的建設過程中和對周圍環境、水質、土質等的選擇中,都將優于合理的規劃和適宜的環境的選擇。其次,基地的選址上將遠離高污染、排放重的地方,還會有充足的電力供應,這將保證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免受污染環境中帶來的蟲害以及機械設備(如紫外線殺菌)等的正常運轉。
食用菌生產的合理規劃可以避免以往“靠天吃飯”的限制,做好氣候等的監測預報,可以做好提前預防措施,也可及時調整食用菌的栽培種類和最初的房屋設計。比如雨水較多的地區去,可以選擇設計施工深一點的排水系統,降低空間的濕度,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蟲害的產生。
生產基地的建設可以幫助食用菌的栽培過程朝著機械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并且保證工作效率和可持續生產。食用菌的生產過程存在工序繁雜、作業環境惡劣等問題,這都將會導致蟲害的發生進而影響食用菌最終的產量和質量,這也顯示著機械化、集約化的正確性。例如消毒滅菌鍋、粉碎機、攪拌機、裝袋機等機械產品的使用[7],都極大限度地避免蟲害的產生和浸染。而且效率提高后,就避免了以往因人工效率較低而造成的采收后腐爛變質、滋生螨蟲蠅的現象,避免大量蟲害的殘留。
規模化的生產也就意味著規則和服務體系的配套完善跟進。例如,通過人員的管理和教學就可以幫助相關從業人員更加科學、標準、安全地開展菌類栽培生產活動,減輕因為人員知識儲備不足、技術不到位、操作不規范等原因導致出現的污染、蟲害滋生,最終造成生產量和生產質量的下降。
4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食用菌栽培之路還有很長要走,蟲害的預防和消滅關乎著食用菌的安全和質量,因此相關的從業人員要做好相關知識的科普和學習。食用菌蟲害的防治應當遵從八字方針,要以預防為主、多種措施為輔進行綜合治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國現階段的殺蟲還是過于依賴化學藥劑的使用,這對食用菌的安全、人體的安全以及生態健康都有很惡劣的影響,因此相關從業人員還需要大力發展研究生物防治技術、做好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的綜合搭配,有效、安全的遏制蟲害的發生和大量繁殖,保證食用菌的產量和質量,維護生態環境,促進種植戶效益增高和國家的經濟發展,促進我國的農業農村發展,推動我國農業朝著科學化、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毛庭良.食用菌種植的蟲害防治分析[J].新農業,2019(21):28-29.
[2] 蔡曉麗.食用菌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中國果,2017,37(10):17-19.
[3] 孫立華.新時期食用菌的蟲害及其防治研究[J].河北農機,2013(5):70.
[4] 劉敏.食用菌種植的蟲害防治研究[J].新農業,2020(21):28.
[5] 趙丹丹.食用菌蟲害常用防治方法[J].云南農業科技,202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