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王金 王景
摘 要:隨著地理標志被列入國家和地方的“十四五”規劃,地理標志作為特定某一區域相關產業的“名牌”,逐漸凸顯出其給地方經濟所帶來的良性效應,即其不論是在地方硬實力的增強,還是軟實力的提升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隨著國家大力提倡“知識經濟”,地理標志這一知識產權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地理環境條件優越,蘊含豐富的名特優農產品資源。通過對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實地調研,對賓川縣地理標志的發展現狀進行歸納、梳理和分析,找到現階段地理標志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為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提出建設性意見,以期進一步釋放地理標志的區域效應和經濟效應,為“地標性”農產業助力,提升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賓川縣;地理標志;農產品;公共品牌
中圖分類號:D91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8-0047-03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指出,要加強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管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扶持地理標志產品,促進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此可見,地理標志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具有顯著的價值,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因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特殊品質或聲譽具有可歸因于原產地的決定性因素,從信息識別的角度為消費者選擇產品提供了幫助。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融入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具有天然的制度優勢,以及內生的價值需求[1]。
一、地理標志概述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定義,農產品地理標志是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特定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區名稱命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農產品地理標志是表明來源地,聚集生態、文化和經濟等價值于一身的“親農性”知識產權。據統計,截至2020年,全國注冊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總計3 090件,年均新增注冊登記量達238件之多。但眾多農產品地理標志中有的仍存在品牌影響力小、市場效益低、區域效應不強等問題,尚未發揮出“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的作用。地理標志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產權,它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標志的區域性
地理標志并不同于一般的商標品牌,商標品牌具有顯著的排他性,而地理標志作為區域內的公共品牌。它并不歸屬于某一個單位或個人,并不具有排他性和獨占性,只要是在區域內符合條件的企業或個人都可以申請在相關的農產品上授權使用相應的地理標志。
(二)地理標志與產業經濟牽連較大
地理標志是對一個區域內產業或產品的“官方認證”,它能夠表明來自該區域的相關產品具有較好的品質,產品的各方面要素或者產業的規模都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得到國家或者市場的肯定。
(三)地理標志具有地理、歷史文化的內涵
地理標志并不是純粹的地區品牌,除了品牌包含的經濟要素,從一定方面來說,地理標志是對一個地區地理環境、人文等要素的綜合反映。另外,地理標志并不像商標一樣具有明顯的期限性,它蘊含了產品品質、產業規模、人文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是一個地區的“名片”,甚至是“代名”。
二、大理州賓川縣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現狀
(一)水果產值方面
賓川縣位于大理州北部,金沙江南岸。其地理環境、氣候等條件適宜水果的種植,在賓川縣的農業結構中,水果占據50%以上,水果的產值占到了整個農業產值的半壁江山。目前,在賓川的水果產業當中,主要的水果品類為5類,分別是葡萄、柑橘、石榴、冬桃以及蘋果。2020年,賓川縣以上所述的水果種植總面積達到了31.97萬畝,產量69.38萬畝,產值達到了57.94億元[2]。其種植葡萄16.14萬畝,產量40.88萬噸,產值38.39億元,是全國縣級最大的早熟優質鮮食葡萄生產基地;種植柑橘8.27萬畝,產量14.05萬噸,產值9.96億元,是全國晚熟柑橘的優勢產區。
(二)品牌打造方面
2021年以來,在云南省以及大理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政策的鼓勵以及指導下,賓川縣著力構建“1+n”的品牌建設體系,“1”即1個區域公共品牌“賓果兒”,“n”即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其中包含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目前有“賓川紅提葡萄”“賓川朱苦拉咖啡”“賓川軟籽石榴”“賓川附子”“賓川冬桃”等幾項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其中,賓川紅提葡萄成功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8—2020年,“七彩云秘”牌陽光玫瑰葡萄連續三年被評為云南省“十大名果”。
(三)標準建設方面
目前,賓川縣主要發布了《地理標志產品賓川柑橘(賓川柑桔)》DB53/T829-2017的地方標準,同時針對賓川柑橘(賓川柑桔)制定并發布了《賓川柑橘(賓川柑桔)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從種植、加工、出售等各個環節來充分保證柑橘的質量以及特色,維護生產經營秩序,加強賓川柑橘地理標志的保護和發展,促進柑橘產業的發展。但其他的地理標志產品,如“賓川紅提葡萄”“賓川軟籽石榴”等目前主要依靠的還是國家標準,尚未制定要求更加明確、具體的地方標準以及相關的辦法。因此,在產業的實際發展中以及地理標志的授權、管理和保護中“彈性空間較大”,存在著尚不明晰的地方。
三、大理州賓川縣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理標志的統一和協調問題
目前的地理標志主要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在調研中發現,同一種農產品可能會申請以上的任何的一種或幾種地理標志,但以上地理標志在證明力或是發揮效力等方面上來說存在著重合的地方,從而導致地理標志的管理出現一定的混亂,特別是出現爭端時,維權主體需要尋找正確的管理機構時往往會產生困惑,導致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3]。
淺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各部門只注重自身的工作,多措并舉,而沒有注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因此出現了這種奇怪的三類地理標志。因為地理標志主要是“原產地的證明”也即證明該產品來自特定的區域且具有很高的品質,因此弄出三類地理標志,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公眾了解和接觸地理標志,最后也不利于地理標志的發展。
(二)企業對地理標志認識不足
目前很多企業只注重自身商標品牌的建設,對于地理標志持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地理標志是知識產權中的一種,作為無形財產權,地理標志并不能像其他有形財產權一樣能直接為企業帶來實際財富,或是直接可以作為企業的實際財產用于抵押或是清償[4]。因此,多數企業只是單純將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使用作為政策申請的“敲門磚”,或是作為一項任務來看待。另外,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使用都有一定的條件,需要經過規定的流程才能被授權使用,很多企業覺得地理標志的有無并不影響自己的實際生產和經營,而且申請它還需要去投入精力,所獲得的并不明顯。這種類似的想法對于地理標志的發展其實存在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公共品牌和企業商標的“倒掛”
地理標志作為集一個區域某一產品品質、環境、文化于一身的“代名詞”,本身它對于整個區域的相關產品起到的是一個證明、對外宣傳的作用。但在現實情況中,發現一些剛申請地理標志的初創產業可能面臨著一個或部分企業的商品商標影響、知名度都遠大于地理標志等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情況。對于這樣影響力、知名度大的企業而言,它其實很不愿意在自己的產品上打上地理標志或是其他的一些公共品牌。它會認為區域的地理標志或是其他的公共品牌在搭自己的“順風車”,其他一些企業如果使用此類的公共品牌,就無法實現商標所帶來的“排他性”,這樣反而會阻礙自己企業的發展,那商標品牌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四)地方管理機構缺乏專業的管理能力
在地方,負責地理標志管理的一般是市場監督管理局或農業農村局。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地方上一般會由一個辦公室的一人或是幾人來負責,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對于地標的申請和管理一般都是由上級部門來進行引導或是指導,他們自身對于地理標志的申請和管理很少會主動地去做[5]。另外,各個管理機構、上下級之間工作的銜接存在著需要優化的地方,需要明確和細化各自的職責。地理標志方面,關鍵的環節不是申請,而是在申請之后如何管理和使用。在這一環節,加強管理機構的管理能力對于地理標志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十分必要。
四、大理州賓川縣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和保護體系的構建
(一)頂層設計,助力地方地理標志產業發展
2021年以來,不論是云南省還是大理州,都將加強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發展和管理列入到“十四五”規劃中,都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來助力各地的地理標志這一“親農性”知識產權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互聯網+”、智慧農業、平臺經濟的興起和知識產權的普及,“烙上”地理標志的農產品勢必會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睞。
在地方上,相關的主管部門和管理機構應該擔負起職責。首先,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地理標志發展的整體框架,制定一系列適宜的政策和計劃。其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如從政策幫扶、財稅減免、產業培訓等方面著手,將促進地理標志發展的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地理標志的管理
由于上一次機構改革,質監局、商標局與知識產權局已經融合到市場監督管理局之中。2020年9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地理標志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存在的重復問題,規定明確了多方主體的權利義務,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了地理標志保護和地理標志產品質量監督和管理[6]。但是上述兩者與“農產品地理標志”的重復問題的解決,因為涉及農業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兩個不同的部門,只能寄希望于制定地理標志法律來對多方的職責進行細化和限定,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對地理標志的管理進行規范。
(三)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對于公共品牌和企業商標“倒掛”的這一現象,首先,政府應該主動擔負起職責,采取相關的措施來打造和提升地理標志等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在初創的階段,使地理標志農產品“走出去”,把公共品牌的效應投射出去應當是政府的主要著力點,也是政府的主要職責[7]。政府要發揮主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
(四)企業應對地理標志轉變觀念
地理標志是一種知識產權,長期以來,企業寄希望于從地理標志等公共品牌上獲取利益,但是有時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所以他們對地理標志的態度從“狂熱”逐漸轉變為“無所謂”。雖然地理標志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財富,但是相關企業不能將對地理標志的認識停留在淺顯的階段,應該轉變觀念,將目光放長遠。
地理標志作為像專利、商標等一樣的“無形財產權”,并不能直接給企業帶來財富,那地理標志能為企業帶來什么?筆者認為是“競爭優勢”。要想獲得這種“競爭優勢”,企業不能一直強調去“獲得”,而恰好相反,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去“投入”。對于企業來說,對于地理標志的態度應該是一種成本投入,它就像在企業廣告、宣傳方面為獲得競爭上的優勢所需要去付出的一樣。長遠來看,地理標志作為公共品牌,打造和維護好這一品牌,對企業的發展和價值提升有著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五)加快地理標志農產品品質檢測、評價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由于農產品品質的特性受到地理環境、品類、種植、加工、儲存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品質的指標很難把控,因此農產品品質評價方式的標準化對于農產品品質的準確評價非常關鍵。針對目前存在的相關農產品的地方標準缺乏以及品質檢測評價方式標準化程度較低的問題,需要相關的地方部門研究制定相關的地方標準,切合實際開展農產品品質檢測與評價體系的標準化建設。農產品品質的分級處理是標準化生產與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因此,針對農產品品質檢測和質量進行分級,有利于對相關農產品進行精準的評價,有利于地理標志農產品長期發展,擴大影響力。農產品從種植到加工、產出的一系列標準化勢必會對產業的迭代升級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如此一來,地理標志的授權、管理和使用也能獲得更加明確的規定。
參考文獻:
[1] ?施宇恬,王玉玲,曹愛兵,季國軍,韓玉玲.江蘇省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2,(2):24-28.
[2] ?黃炳凱,耿獻輝.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者機會主義行為治理研究——基于集體行動視角[J].經濟與管理,2022,(2):19-26.
[3] ?尤萱文,萬俊毅.地方官員涉農經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來自中國地級市的證據[J].南方經濟,2022,(3):37-52.
[4] ?葉洋滈.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研究——評《中國地理標志品牌發展報告(2019)》[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1,(6):120.
[5] ?肖人榮,趙鵬軍,戚禹林,盧業勤.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空間異質性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6).
[6] ?易繼明.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J].知識產權,2021,(10):13-40.
[7] ?趙鑫欣.新時期下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完善路徑[J].現代農業研究,2022,(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