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燦
摘 要:紅色文化是高校寶貴的育人資源,高校也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隨著移動互聯網高度普及,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在傳承紅色文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呈現出了育人主體多元化、育人平臺多樣化、育人環境復雜化等特點,同時也面臨著長效育人機制待完善、傳統話語體系待轉變、校史文化特色待挖掘、精準育人合力待增強等困境。需要從聚焦需求、凝練特色、技術融合、平臺矩陣等方面入手,推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實踐路徑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網絡育人;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8-0146-03
紅色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寶貴資源,對于新時代高校培養時代新人,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義,而通過紅色文化育人也逐漸成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00后”大學生步入校園,這也為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移動互聯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諸多高校也逐漸開始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紅色文化育人,開創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紅色文化傳承發揚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開展偉大社會革命實踐中凝結而成的優秀文化[1]。可以說,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形成的寶貴的智慧結晶,在新時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高校網絡育人愈加被重視也推動著紅色文化在網絡平臺的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傳播渠道多樣,不同年齡階段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的用網習慣,新媒體環境下,既能夠通過傳統的網絡電視、網絡電臺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又能夠通過短視頻、網絡表情符號等渠道傳播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
(二)有利于高校堅持立德樹人
高校具有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紅色文化育人與網絡育人相結合的方式,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實踐,有利于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方面,諸多高校在建校發展歷程中就蘊含著紅色基因,這也造就了高校優良的校風、學風。因此高校可以對自身紅色基因進行深入挖掘,將網絡育人、紅色文化育人、校史文化育人有機結合,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對行業、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創新實踐也能夠促進學校相關領域理論研究水平提升,從而更好地用最新的理論指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
(三)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育人工作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網絡媒介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生接受信息渠道多元化,較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受到“飯圈”文化、“喪”文化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影響,導致一些大學生開始具有“躺平”思維和娛樂至上的想法。而開展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育人也是加強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提升大學生對于不良信息的甄別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形式和紅色榜樣的模范教育引導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紅色傳人[3]。
二、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基本特點
(一)育人主體多元化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了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工作不僅需要校內學工系統、教務系統乃至后勤系統多部門通力合作,而且要利用好社會資源充分發揮革命遺跡、榜樣模范的育人作用,打造多元化主體育人的格局。一方面,任課教師和學工干部仍然是重要的育人主體,通過課堂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作用,通過課堂講授、專家講座、參觀實習等方式促進了學生對紅色歷史、紅色文化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另一方面,高校的宣傳系統、后勤系統也逐步參與到紅色文化教育中來,他們通過校園宣傳氛圍營造、校園文化墻、教室墻面的設計等途徑共同加強對大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4]。
(二)育人平臺網絡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平臺已經成為紅色文化育人的主要平臺之一。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10.29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而大學生幾乎已經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這就表明大學生與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合,而紅色文化的傳播已經離不開網絡平臺,且已經具有較為良好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各高校高度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且個別高校已經形成了新媒體平臺矩陣。而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網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在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得到傳播。另一方面,隨著VR、AR等技術的發展,建成了許多線上紅色博物館或者紀念館,大學生足不出戶通過網絡就可以進行沉浸式瀏覽。這些均表明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育人平臺網絡化特色已較為明顯。
(三)育人環境復雜化
一方面,大學生接受的網絡信息海量、駁雜,而其甄別信息的能力相對欠缺。因此一些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習慣以瀏覽新聞、刷微博、短視頻為主,較少有人系統性地主動進行紅色文化知識的學習,甚至還會受到一些虛假信息的影響。另一方面,要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的傳播。這些不良思潮可能會利用網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滲透,這也對紅色文化教育、網絡意識形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傳播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讓大學生做到“知—信—行”相統一,還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知網用網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面對紅色文化育人在網絡環境下的復雜性[5]。
三、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現實困境
(一)長效育人機制待完善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存在長效育人機制待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頂層設計上有待加強。目前的體制機制設計并未完全將新媒體特性、大學生行為習慣和紅色文化育人進行有機融合,僅僅是將傳統的紅色文化育人方式轉到了網絡平臺,并未發揮網絡平臺在虛擬實踐、視聽融合等方面的優勢。二是育人機制自我更新性不足。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育人也具備了互聯網特性,而當前的育人機制仍然以傳統的線下育人為主。同時在制度政策的更新和完善上有所滯后,這就造成育人機制的滯后性,較大地影響了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育人效果。三是考核激勵制度針對性不強。新媒體環境下的育人效果考核要結合互聯網特性,可以將推文點擊量、網絡文化作品等納入考核范圍,而諸多高校并未建立相應的考核辦法。另外,還有一些高校盡管制定了相關的制度,但是激勵力度較低,并未起到“指揮棒”的作用,導致教師積極性不高。
(二)傳統話語體系待轉變
話語體系陳舊是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工作的又一現實困難,這就導致盡管建立了網絡紅色文化育人平臺但是在吸引力、聚合力等方面難有較好的效果。現實中諸多高校開展新媒體環境紅色文化育人時并未契合互聯網的特性和大學生的用網習慣。一方面,只是將紅色故事文字、相關通知簡單地轉載至微信公眾號或者官方網站上,并未充分利用互聯網視聽融合方面的優勢,當然也就無法達到吸引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個別高校能夠采用短視頻、網絡表情符號等新載體、新形式創新開展工作,但是有時尺度把握不佳,出現了為了瀏覽量和點擊率“重娛樂輕教育”的情況。同時,一些高校網絡平臺在版式設計、推送技巧方面欠缺調研,導致關注度不高。例如推送時間不固定,既起不到培養網絡用戶觀看習慣的作用,還有可能造成推送被其他公眾號覆蓋的問題。
(三)精準育人合力待增強
網絡技術的發展也為網絡思政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大數據賦能精準思政。而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育人仍然面臨著育人合力不強的問題。一是紅色文化與高校校史、學科發展史教育未能有機融合。諸多高校的建校發展歷程和專業學科發展中蘊含著紅色基因,而高校的校園文化、校史文化和行業文化建設對培養大學生愛校榮校之情、增強行業歸屬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網上與網下精準配合不足。主要體現在不重視輔導員等學工干部隊伍建設,不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與培養,尤其是在網絡思政方面的能力不足。三是“三全育人”建設有待加強,仍然存在將涉及學生的事務對輔導員一推了之的情況,未能形成各系統協調育人的局面。這就導致輔導員隊伍疲于應付事務性工作,擠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的時間和精力。
四、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實踐路徑
(一)聚焦需求:優化紅色文化網絡育人話語表達
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紅色文化育人實效需要優化紅色文化網絡育人的話語表達,用貼近大學生的話語表達和契合大學生的用網習慣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引導教育他們自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爭做紅色傳人。一是加強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用網習慣和在網絡平臺上的語言表達習慣。避免不同代際群體間對于同一事務具有不同的“解碼”,導致因理解不同而造成誤會。二是在開展紅色文化網絡育人時,注意從灌輸式到互動式的轉變。要認識到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自主性強,網絡育人要體現互動性、參與性,才能被大學生易于接受。三是要善于利用網絡表情符號、短視頻等形式開展工作。制作紅色文化主題的表情包可以利用其共享簡單方便、參與感強等特點加強大學生群體的紅色文化教育。
(二)凝練特色:挖掘高校校史特色及專業紅色基因
高校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紅色文化育人還可以挖掘校史、專業、行業的紅色基因,達到紅色文化教育與行業教育、校園文化育人同頻共振的效果。一是要充分挖掘學校發展歷程和行業中的紅色基因。通過紅色文化與校史文化和行業文化相融合,從而既讓學生增強行業的歸屬感和愛校榮校之情,又能對紅色文化有了更為深入和具象的了解。二是高校在弘揚紅色文化時要注重品牌效應。開展紅色文化弘揚相關實踐活動時,要結合學校特色、學生需求、區域特點展開,盡量避免同質化、重復化的情況。三是要結合學校所在區位開展活動。例如位于陜西省內的高校就可以充分利用陜西省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力爭將學校專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資源利用相結合,將延安精神、西遷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三)技術融合:打造網上網下紅色文化育人平臺
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在科學研究、實踐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創新思維打造網上網下相結合的紅色文化育人平臺。一是要重視紅色文化育人隊伍。要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教師提供開展紅色文化育人必要的學習條件、干事平臺和激勵措施,打造一支齊心協力、能力過硬、善于用網的紅色文化育人隊伍。二是要重視紅色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較為雄厚的紅色文化理論與實踐水平是進行高水平網絡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文化育人方面展開研究,為網絡育人實踐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三是要積極建設網絡平臺。隨著AR、VR技術的發展,對于紅色景點的沉浸式參與體驗已經成為現實。高校在網絡育人平臺建設過程中,可以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加強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網絡平臺的吸引力、獨特性,從而實現網上網下協同育人、課上課下共同教育的格局。
(四)平臺矩陣:實現紅色文化宣傳媒介密集覆蓋
形成平臺矩陣,實現紅色文化宣傳媒介密集覆蓋也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路徑之一。一是平臺更新及時且形式豐富。要高度重視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工作,一方面要做到信息及時更新,確保有專人負責;另一方面盡量采用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從而增強教育實效。二是要組建專業性強的平臺運營團隊。專業的運營團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用網習慣和偏好,增強平臺的吸引力和用戶黏性。網絡平臺在推送技巧上下功夫,要對大學生用網時間、上課時間進行調研,盡量避免多種信息同時推送造成被覆蓋的問題。同時最好相對固定推送時間,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三是要開展寓教于樂、貼近學生生活的網絡文化活動。互動性是網絡平臺的重要特點,因此要經常性開展貼近實際、吸引力強的網絡紅色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參與中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參考文獻:
[1] ?何虎生,李文苓.新時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作用的邏輯前提、思維方法和具體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28-132.
[2] ?劉克利,杜偉.以紅色文化引導與推進網絡思政[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3):65-66.
[3] ?劉向陽.新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學習論壇,2021,(5):110-114.
[4] ?滕慧君.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人民論壇,2020,(22):138-139.
[5] ?曹月娟,超.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傳承路徑[J].青年記者,2020,(2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