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影 劉紅森
摘要:水利工程建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建設項目,水利工程能夠對自然界的流域進行優化改造,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在大力開發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在開發建設水利工程的同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破壞,實現二者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
1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1.1優化資源配置。在社會日益發展的背景下,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區域內對水資源的開發不合理,就導致農業、工業、生活用水的不足,進而影響民眾的用水安全。水利工程的修建能有效存儲水資源,并保證區域用水安全。
1.2減少自然災害損失。水利工程的建設對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有一定的預防和保障作用。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水利工程能開啟防護模式,在保證災害環境正常運行的基礎上將自然災害產生的損失降到最低,最終保障社會的正常運轉。當暴雨天氣時,水利工程可將降雨進行存儲,并在干旱時期進行利用,以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性。
1.3改善區域的惡劣環境。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因氣候差異形成環境差異。對于干燥地區來說,水資源的來源主要靠降雨,而水利工程能將降雨有效存儲,并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利用。水利工程依托自身的系統將水資源存儲后,再依靠太陽的蒸發作用形成水蒸汽,排放到天空中,以提高區域的濕度,形成降雨條件[1]。
2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2.1有利的影響
對于水利工程建設,其本身是一項沒有污染的工程項目,通過水利工程建設能實現蓄水、灌溉等,進而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使得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極大的提高,有利于生產環境、人類生活環境的優化。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水庫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通過水庫的建設,可以有效調節河流徑流量,當河流處于枯水期時,通過放水能提高河流下游自凈能力,改善河流下游水質。同時通過水庫,還能為河流上游的運輸條件改善提供極大的幫助。此外,通過水利工程建設及開發,能為生活、生產提供很多能源,如水利發電,這對減少環境污染、減輕溫室效應、降低酸雨,提高生態效益有極大的幫助。
2.2負面影響
雖然說水利工程的建設對生態環境有著許多積極影響,但同時它也為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水庫在修建完成以后,河流會出現很大面積的停滯水域,而水域與太陽輻射發生作用,就會出現非天然的水域環境。非天然的水域環境會對周邊地區的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河流上游的土地與動物棲息地會產生較大的變化,這會為動物的生存帶來較大破壞,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發展。水庫建設完成投入使用以后,在進行調蓄時,周邊地區的地質結構會因此發生改變,嚴重時甚至會發生泥石流、滑坡、地震等自然災害。水利工程的建設會使得河流的水利資源重新分配,周邊地區的水資源使用與生態環境的平衡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設,無論是對于水資源,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
3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3.1對思想觀念進行轉變
為了使水利工程施工建設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關鍵所在為樹立科學發展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完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方法等。在該科學發展觀念之下,合理協調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兩者可持續發展得以實現。另外,需要對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統一的觀念進行構建,這樣可以使水利工程防洪、灌溉、供水、修復等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從而使水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修復和改善。換言之,當水利工程生態系統得到優化,可以使該區域經濟的發展得到一定的保障。因此,需要在建設階段,對生態環境建設進行全面落實,使其優勢得到最大化的凸顯,以此來使生態環境保護得以實現。
3.2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
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對項目的選址有非常嚴格的規定。例如,不能將項目選址安排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世界遺產地等區域。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的水利建設項目不按照相關規定選址施工。這種非法行為嚴重影響了項目周邊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因此,對于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設,一定要不斷完善我國水利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還要加大對建設單位的監督,減少違規建設的情況。
3.3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
在水利工程建設尚未施工之前,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這需要眾多這方面的專家:歷史、地質、工程機械等,對當地的地質情況等進行勘測、記錄,并且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進行不定時的檢測和跟蹤。然后將各個專家的專業意見綜合起來,多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將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前提和依據,綜合考慮在此處建設水利工程項目是否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有多大,能否進行彌補等多方面都要進行考慮。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要綜合考慮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套可行性、科學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也要一直進行評價體系的建構[2]。
3.4實現水利管理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水利法規中的各項規章制度,要注意對工程周邊地區的水資源進行統一的、規范化的管理,從而實現水利資源與行業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這就需要水利工程建設企業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對于原有的運行理念進行優化,這樣可以使水資源的管理制度更加具有實用性。現階段,水利工程管理與行政管理理念的融合成為了保證水利工程建設綜合規范性的關鍵。通過對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管理機制的明確,可以實現對水資源的宏觀調控,從而使得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高度統一,同時也促進了周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5注重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因素,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水土流失問題,對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要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增加區域土地生產力,減少水土流失,實現水資源的最大利用率。通過政策法規的融入,建設節水型水利工程。
3.6建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補償機制
結合水利工程建設實際情況,探索合理的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損失成本計算方法、補償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分析,為進行生態環境補償提供參考和依據。加強水利工程周邊生態環境調查工作,分析不同要素的需水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發揮水利工程蓄水、調水的優勢。科學、合理對水利工程周邊地區、水庫上游進行補水和調水,滿足周圍區域對水資源的需求,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從而有效保護周圍生態環境。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設和使用會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在開展水利工程建設之前,必須要做好地質勘探和環境調查工作,全面分析并預測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通過調整建設方案和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將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曉明.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探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1(2):18-19.
[2]尚文韜.淺析水利工程建設對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四川水泥,2019,10(0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