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華
(甘肅省白龍江林業科學研究所 甘肅,蘭州 730030)
2021 年初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視頻會議順利召開,各級各地區為了加快推進林草工作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科學安排年度總任務。其中做好林業生態保護和天然林保護是重中之重,可以進一步維護“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體系的落實,最終促進我國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工作目的。
在新的森林《森林法》修訂之后,白龍江與各級國有林場和林業部門貫徹落實林業生態保護基本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育結合”的工作原則,對珍稀樹種、天然林、公益林等資源進行保護,加大森林防火控制力度,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主要體現在:嚴格限制天然林采伐保護、修復天然林資源、繼續承擔森林和草原防火有關工作、確保森林保有量不減少等方面,最終實現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構建生態文明,加快國土綠化,全力建設林業建設新格局,最終促進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
天然林保護從本質上講,就是指為了維護林分結構和生產力,相關部門科學經營天然林地,保護天然林資源不被破壞,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林分間生物多樣性的提升。根據最新修訂的《森林法》規定,加強天然林管護能力建設,嚴格限制天然林采伐,逐步提高其生態功能,最終構建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體系,落實全面性公益事業,最終實現更高級別的保護。
林業資源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升當地植被覆蓋率,調節局部氣候,起到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功能。林業資源一直以來被稱為地球之腎,可以降解污染、凈化水質,并且也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物種天然基因庫,可以為79.8%的脊椎動物提供生存環境,并且森林資源中生活和棲息著世界上20%的生物物種,同時也可以儲存陸地生物圈35%的碳素,固碳能力極強,有效緩解大氣中CO的增加。第二,對天然林進行保護和修復,具有巨大的經濟功能,天然林資源本身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富含藥材、建材、礦產、林果等多種資源,相關部門依托森林天然優勢和環境特點,可以為旅游者提供重要游憩地,在功能挖掘和資源開發過程中,充分彰顯森林文化功能,最終實現林業生態的文化引擎和經濟引擎。
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我國林業生態保護已經取得重要成就,根據我國自然資源部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種草改良283 萬公頃,森林撫育837 萬公頃,完成植樹造林任務677 萬公頃,實現防沙治沙210萬公頃。現白龍江保護中心完成天保二期人工造林2.52萬公頃,完成中幼林撫育13.26 萬公頃,林區森林植被逐年增加,在生態保護措施下,實施封山育林3.17 萬公頃,森林碳匯增加291.4 萬噸,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逐年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序增長,森林資源固碳釋氧能力逐漸凸顯,由此可見,白龍江林業生態保護工作已經實現“森林蓄積量”和“森林面積”的雙增目標。
從宏觀層面來講,新修訂的《森林法》為今后林業生態保護工作指明方向。但是在白龍江地區,中央財政補助基數較低,森林管護費標準偏低,當前國有林每公頃管護費為10元,但是在甘肅地區,人均管護費年差額在3.25萬元左右,生態林、公益林建設過程中立地條件較差;相關林業部門和林場管理者難以制定常態化的工作機制,當林業生態資源遭到破淮時,懲治行為和處理行為具有一定滯后性,尤其在天然林管理和建設過程中,生態資源品種較為單一,保護力度稍有欠缺。
要想實現天然林的生態保護,首先應該建立健全保護修復制度,白龍江管理局在2019年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始終堅持科學保護,做到應保盡保,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確定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責任。從而穩定森林生態系統,遵循天然林演替規律,充分改善林間結構,通過“保育并舉”,注重培育鄉土樹種,從而提高天然林生態服務功能。其次,各部門還應該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體系,做到生態為民,盡量滿足人民群眾對森林環境的切實需要,保障相關利益群體可以從天然林保護中獲利獲益,貫徹落實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補償標準,以更高的金額來獎勵天然林生態恢復行為。比如在2014年,我國生態林補償標準為每畝地5元,在2017 年對該標準進行提升,每畝10 元,增長率為100%,對于國家級生態林,每畝補助15元,使得國有森林管護工作切實得到提升。白龍江在2021年9月全面深化國務院印發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意見》,完善該地區分類補償制度,聚焦林業生態環境要素,逐步探索保護模式,避免重復補償;同時加大縱向補償力度、突出縱向補償重點、改進縱向補償辦法、健全橫向補償機制,通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生態移民較多的地區給予補償,遵循當地生態環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點,探索多樣化補償方式,始終堅持惠民工作原則,提供林業綠色信貸服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天保工程、森林停伐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成功使得天然林保護機制深入人心。
在天然林保護工作中,還應該始終堅持“全面保護、重點突出”的工作原則,將保護和管理進行并軌,全面提升森林質量。白龍江地區逐步加強天然林用途管制,嚴格控制林地轉為其他用途,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嚴格執行采伐限額管理制度,在修正天然林保護制度方案的同時,嚴禁其他一切有損森林發展的經營活動,依托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做好天然林區良法改造、良種推廣。尤其是重點保護區域的天然林,應該加強木材生產和供給,明確天然林修復責任主體,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工作原則,以白龍江地區縣級林業主管單位為牽頭、以鄉鎮人民政府成為責任主體,指導并監督修復工作的日常開展,在必要時應該規范天然林保護修復的檔案管理。始終堅持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強生態廊道建設,以人工修復為輔,打通生物交流通道,采用封山育林、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等行為,逐步形成各地區特有天然林修復標準體系,做到修復成果的推移和轉化,同時部分地區也應該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成效考核機制,強化輿論監督。在白龍江插崗梁地區,相關部門設立舉報專線和公眾號,發動群眾防控天然林災害,并且制定獎勵措施,對于損壞天然林的行為進行嚴懲,對保護修復不擔當并且造成嚴重后果的加以整治,對林區資源事件處理不力、盲目決策、部署不科學、整改不到位等問題,依法依紀嚴肅問責,從而加強森林管護,加大對天然林的保護。
智慧林業就是指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對森林資源進行實時監測,比如打造林業信息化綜合管理平臺,將“森林資源管理”、“病蟲害監測”和“森林防火”有機統一,利用大數據分析、數據管理和運維管理,實現無人值守,全天實時監測。白龍江保護中心相關部門、林科所、國有林場可以利用智慧林業信息化平臺,由于白龍江林區氣候多變,地形復雜,人工巡護難度較大,因此,要想實現天然林保護,必須借助現代化技術,引進無人機,最終實現火情偵察、地面巡護督察,白龍江林區和林區保護站先后分批次培訓無人機專業駕駛員40 人,隨時掌握火場動態信息,結合AI技術和大數據處理,實時保護天然林。分時間、分時段設置自動巡航腳本,實現對國有林場實時監控,火災火情自動掃描,利用熱成像煙火識別技術,對煙火的光譜進行分析,準確率高達95%以上。一旦識別到煙火,監控機房就會出現鈴聲警報,搶險人員和撲救人員第一時間奔赴火災現場,并且在應急中心,也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火災火勢繼續監測,利用火源像素坐標、GPS定位、三維GIS數據聯合計算,確定火情位置,實現早期撲救、精準報警、精準定位。遠程化智能管理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最終實現天然林保護的技術革新,同時,該林場無人機對重要路段、重點場所和無人區進行空中監測,加強日常巡邏,實現安保維穩、山林搜救、疫情防控等工作,改變傳統巡查手段的單一性,更加注重實戰演練,不斷發揮科學技術的機動性,為天然林生態環境監測資源調查、巡查防控、救災救援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實現良好工作效果。
對于部分地區“一線執法人員與人民群眾對天然林資源保護意識不強”這一問題,我認為在今后工作中,有關部門必須強化天然林保護的宣傳教育,有效普及林業保護相關法律知識,做好宣傳周、宣傳月活動,制定相關活動實施方案。白龍江在2021 年貫徹財政部《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資金管理辦法》。加大對天然林保護的資金支持,有效解決修復成效差、林區整治績效低、生態安全屏障構建周期長等問題,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便于后續天然林保護工作機制的順序開展。并且白龍江地區對天然林資源保護宣傳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和周密安排,歷時4個月,對8558 戶村民,92 個村屯發放宣傳單10000 余份,出動林區公檢法干警和工作人員共一百余人次,懸掛宣傳條幅100 條,布置宣傳展板10 余塊。相關部門對涉林案件多發村屯進行全面走訪,通過入村入戶調查、道路宣傳、永久性展示版公式、發放宣傳資料、開展天然林保護宣講等多種活動,對當地群眾和林場職工耐心講解違法犯罪刑責規定,引導其加強對瀕危野生動植物的保護,提高其保護森林資源、保護自然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使全體人員自覺參與到天然林森林資源保護過程中,預防森林火災。其次該地全面開展“以案釋法”工作。告誡當地村民和群眾,對集體林地確權問題、國有林地確權問題的最佳處理方法,設置舉報專線,引導群眾對亂砍亂伐、非法開采等行為進行監督,開展該地區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活動,引導各級林長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巡查,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建立健全長效穩定的天然林資源保護機制,從而共創綠色生態文明良好氛圍。
綜上所述,要想實現林業生態的文化引擎和經濟引擎,我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始終堅持“保育并舉”,注重培育鄉土樹種,從而提高天然林生態服務功能,貫徹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對天然林資源保護宣傳工作進行統一部署和周密安排,利用智慧林業信息化平臺,分時間、分時段設置自動巡航腳本,實現對天然林區的實時監控,各級林長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巡查,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最終強化天然林保護修復成效考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