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廣育
(上海市金山區林業站 上海 201599)
監測、踏查、預警是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工作的基礎,也是美國白蛾防控工作的基礎。沒有全面的、科學的、精確的監測調查,預測預報就無從談起,防控就沒方向。鑒于監測環節的重要性,金山區著重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監測調查工作。
1.1.1 確定美國白蛾喜食樹種分布范圍 根據金山區森林資源分布情況和美國白蛾發生特點,結合已發生省市的監測經驗,我們確定了落羽杉、池杉、水杉、核桃、楊、桑、柿、楓香、楓楊、紅葉李、櫻花、杏、懸鈴木、榆、紫荊、接骨木、槐、柳、櫸、構、無患子等美國白蛾喜食樹種分布范圍。
1.1.2 根據美國白蛾喜食樹種的分布情況,確定監測的重點區域和踏查的路線 沿河道、道路兩側的喜食樹種林地和家畜、家禽養殖場周邊的喜食樹種林地尤其要重點關注。
1.1.3 安裝測報燈 在有寄主植物分布的林地外圍安裝蟲情測報燈,測報燈底座高1.2m,并按金山區美國白蛾發生、發育特點,每日查看、記錄數據。
1.1.4 掛設性信息素誘捕器 根據美國白蛾在金山區的發生特點,在寄主植物林地外圍掛設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捕器掛設在人為干擾少,不易被破壞、越冬代成蟲以樹冠下層枝條(2.0~2.5 m 處)為宜;第一、二代成蟲,以樹冠中上層(3m以上)處設置最好,每100m設一個,誘集半徑為50m,并用長繩固定于樹干,便于每日取下觀測記錄。監測時間從3月下旬到10月上旬,誘芯在6月下旬更換一次。誘捕器桶內裝約1/3 的洗衣粉水(增加水的粘性),以便快速殺滅落入誘捕器中的美國白蛾成蟲。
1.1.5 實驗室人工飼養美國白蛾 通過采集美國白蛾蛹在實驗室環境下培養,觀測其羽化、交配、產卵、幼蟲孵化、發育等情況,并記錄相關數據,以作參考推測金山區美國白蛾在野外發生時間節點,指導監測調查和防治。
各鎮測報員根據金山區美國白蛾發生特點,在每一代美國白蛾發生期有側重點地開展美國白蛾監測工作。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美國白蛾在金山區的發生時間與其他發生省市略有差異。如4 月上旬到5 月中旬為越冬蛹羽化期,4 月底5 月初為越冬代成蟲高峰期;第一代幼蟲危害期從4 月中旬持續到6 月中旬。測報員在布置好監測裝置開始,每天查看測報燈和誘捕器,及時記錄和上報相關數據,并每日踏查重點林地(水杉、池杉、落羽杉較多的地塊)。在幼蟲期沿踏查路線定期監測林地美國白蛾危害情況,及時記錄和上報相關數據。
區林業技術部門在收集到各鎮測報點提供的美國白蛾發生相關數據后進行分析研究,為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自2019年發現美國白蛾以來,金山區快速布置、構建了美國白蛾監測網絡體系,實現了林地、村居監測全覆蓋。但受作業條件、作業設備等因素的影響,測報工作仍存在一些死角。比如,金山區水系發達,部分臨水的林地測報人員無法進入;部分林地樹形高大,郁閉度較高,林地內無作業道路,加上風力影響,樹葉擺動幅度大,使測報人員無法清楚地觀測蟲情;第2 代、3 代美國白蛾發生在林木中上部,受樹枝樹葉遮擋無法觀測;人工地面踏查效率低,1 名測報員1 天只能調查4~6 個點位;受設備專業性的影響,測報人員取樣質量較差、定位不準確。諸如此類情況造成了現場核實覆蓋面不大、不精準的問題。
金山區發現美國白蛾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各鎮和相關單位的努力,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美國白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具體措施包括:
1.2.1 檢疫措施 對森林植物、包裝材料調運積極主動開展檢疫檢查,尤其是從疫區調入和本區調出,未經批準一律不得調運。發現攜帶美國白蛾的依法處置,及時進行除害處理。
1.2.2 夜間除治卵塊和成蟲、摘除網幕、人工挖蛹 利用美國白蛾對直立物敏感的特性,在夜間其羽化期活動能力不強時進行人工撲殺。夜間巡查防治需2~3 人一組,攜帶手電筒、高枝剪、加厚垃圾袋。作業人員需穿戴具有反光標示的服裝,在作業區域外圍設立反光標示牌。捕捉成蟲放入垃圾袋集中無害化處理。在美國白蛾產卵高峰期,夜晚用手電筒照射卵塊,利用有綠色熒光現象發現,利用高枝剪將帶有卵塊的葉片摘除并集中無害化處理(焚燒或深埋)。美國白蛾幼蟲有群集和吐絲結網綴葉的習性,1~4 齡幼蟲在樹上為害時將局部枝條及葉片吐絲結成網幕狀,在網內取食葉片,在幼蟲期4 齡前用高枝剪將整個網幕摘除銷毀。每天組織人員(2~3 人一組)在轄區林地內開展巡查,摘除網幕時盡量使用帶夾頭的高枝剪放入加厚垃圾袋,防止剪除的網幕直接掉落在地面或水中,人為造成美國白蛾擴散,剪除網幕時還要注意防止破壞網幕造成幼蟲散落。利用美國白蛾在磚瓦、石塊、草垛、死樹皮、竹竿、油菜桿等存在縫隙的場所化蛹的習性,在美國白蛾蛹期組織人員挖蛹,并集中銷毀。
1.2.3 成蟲誘殺 在美國白蛾成蟲期,通過誘蟲燈和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美國白蛾成蟲,既起到蟲情監測作用,又達到直接殺蟲的目的,能在一定程度減少美國白蛾蟲口密度。
1.2.4 圍草誘蛹 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前,在樹干離地面約1.5m 處,用草簾圍樹干一圈綁好。綁草把時要注意上松下緊,稻草或草簾不可太薄。老熟幼蟲下樹化蛹后,草把應及時解下,并集中銷毀處理。
1.2.5 化學防治 美國白蛾低齡幼蟲是防治關鍵期,要遵循“預防為主、分區治理、屬地負責、聯防聯治”的原則,全民動員提高巡查發現,開展綜合防治,做到全覆蓋、齊步走、無死角,全面降低蟲口基數,危害嚴重區域需二次以上防治。化學防治應提前告知防治區域內居民,防治期間減少戶外活動。防治人員必須做好安全防護,經操作培訓后上崗。在防治過程中發現新疫情點時,應立即上報,不得瞞報、漏報。在美國白蛾幼蟲期3齡前,通過噴灑化學農藥滅殺美國白蛾幼蟲。化學農藥盡量選擇高效、低毒、環保,兼具觸殺和胃毒作用的有美國白蛾防治登記證農藥,如甲維·滅幼脲、甲維·殺鈴脲等。為防止美國白蛾產生耐藥性,盡量避免重復使用同一種農藥。在噴灑施藥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噴灑適當的藥量,藥量小了藥力不夠,藥量大了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引發次生災害。特別要注意的是金山區水系發達,林地多位于河道兩側,同時周邊還有大量的水產養殖和認證作物基地,噴灑農藥時應注意防止發生水質和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次生災害問題。
1.2.6 生物防治 為降低在美國白蛾化學防治過程中對林地周邊居民、水產養殖和各種認證作物的影響,采用天敵和生物制劑進行美國白蛾綜合防治,如周氏嚙小蜂、白僵菌等。
周氏嚙小蜂投放選擇氣溫25℃以上、晴朗、風力小于3級的天氣,10∶00~16∶00之間進行。將即將羽化出蜂的柞蠶蛹放入用牛皮紙(20cm×4.5cm)折成的漏斗中,并用圖釘釘于樹干離基部2m處,讓白蛾周氏嚙小蜂自然羽化飛出。放蜂量根據金山區美國白蛾發生情況,均進行淹沒式放蜂防治,分別于美國白蛾第二代和第三代進行投放,每1個世代釋放2次蜂。其中,第1次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第2 次投放因上海市氣溫較高,美國白蛾第二代第三代幼蟲發育較快,選擇在第1次投放后7天進行。
另外,為更好的跟蹤觀察周氏嚙小蜂對美國白蛾蟲蛹的寄生情況,每一代第1 次投放前,均在投放了周氏嚙小蜂的林地內樹干1~1.5m高度捆扎草把,以誘集老熟幼蟲進入化蛹。在化蛹盛期之后,解草把采集美國白蛾蛹,然后將蛹放入指形管中飼養,觀察蛹期的天敵寄生情況。
金山區水產養殖區域多,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美國白蛾容易引發次生災害。而白僵菌對環境非常友好,尤其是對水產養殖區。且白僵菌對美國白蛾防治具有較好效果,它可以在林分中較長時間內控制并降低美國白蛾的蟲口密度,不但對美國白蛾幼蟲,甚至對美國白蛾蛹都能起到防治作用。白僵菌噴施時間選擇在美國白蛾幼蟲2~3齡盛期、6~7齡老熟幼蟲期,每代施藥2次。施藥使用無人機均勻地在林地中進行常規葉面均勻噴霧,施藥時間均選擇在15:00~18:00 之間。據觀察,美國白蛾感染中毒后,取食量減少,隨后停止取食,以至于逐漸萎縮干癟,僵死不動。
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等多媒體手段,廣泛宣傳美國白蛾的危害性和預防除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使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美國白蛾的危害,人人做到增強預警機制,提高疫情發現能力。各鎮和相關單位將發生嚴重區域作為監測防治重點,同時排摸美國白蛾喜食樹種面積、區域和危害情況,分片區落實防治,責任到人。同時區林業技術部門做好技術服務,向各相關單位下發了美國白蛾防治宣傳“易拉寶”、防治技術手冊、美國白蛾識別折頁,形成全民了解、全民參與、全民防治的工作局面。
各鎮人民政府和相關單位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落實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主體責任,加大對美國白蛾的監測巡查和防治資金的支持力度,確保防治資金落實到位。根據上年度美國白蛾發生情況,及時完善美國白蛾監測防控工作方案,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加大監測和防治力度,做好全域防治,確保疫情不擴散、不蔓延、不成災。督促各鎮和相關部門完善聯防聯治工作機制;強化行業內外各部門的配合,積極組織開展交界區域的鎮與鎮、村與村聯防聯控、統防統治工作,遏制美國白蛾的擴散蔓延。
通過上述措施的綜合防治,金山區的美國白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受防治作業條件、作業設備、氣象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林地仍無法實現全覆蓋防治作業。受限于噴灑設備性能,高度超過7m的冠層也無法噴灑施藥,地面防治作業效率低,直接影響防治效果;傳統的高壓水槍噴灑作業,藥液浪費嚴重,大部分藥液均落入林地土壤,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在第2、3 代幼蟲防治時期,正值梅雨季和高溫天,林地郁閉度較高,通風差,給地面防治作業帶來極大不便,存在引發次生災害的隱患。
鑒于金山區美國白蛾防控工作面臨的諸多難點問題,金山區林業技術部門根據林地特點,依托現代化、智能化技術,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從2020年開始使用無人機監測和進行空中噴灑化學制劑防治美國白蛾,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監測方面,通過攜帶高清相機的無人機航拍實現了對地面人員無法到達的的林地以及地面無法觀測到的林地中心樹冠頂層部位的監測,使踏查工作實現無死角、全覆蓋,提高了發現能力。而且通過無人機空中側拍或俯拍解決了在樹形高大的林地地面仰視受逆光影響無法觀測的問題。另外無人機拍攝照片均包含有經緯度坐標,實現了對發生區域的精準定位。
在防治方面,與傳統的地面噴灑作業相比較無人機飛防具有以下優勢:第一,適用作業條件更寬泛。與傳統地面作業方式相比,幾乎不受地面條件影響,甚至可在夜間進行作業。而傳統地面作業方式受通行條件、地面障礙、作業人員安全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實現全覆蓋、無死角地噴灑作業。第二,作業效果更佳。傳統地面作業方式受限于人力、器械的缺陷,在樹形高大、郁閉較高的林地難以保證作業質量。而無人機可采取全自主作業,作業過程幾乎可排除人為因素干擾,不像傳統地面作業方式,受人的主觀能動性影響較大。第三,作業效率高。每架無人機可實現500-800 畝/天的作業效率,大大高于傳統地面作業方式,實現在最佳防治期內施藥完畢。第四,施藥精確、均勻。通過高精度的定位導航技術,可實現厘米級精確度施藥,甚至可實現想為哪棵樹施藥就為哪棵樹施藥。同時無人機按預先設定好的噴灑量和航線自主作業,使施藥更加均勻,避免出現漏噴、錯噴和重復噴灑的情況。第五,節約藥劑、節約用水。因為采用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噴灑作業,減少藥劑浪費,減少水量使用。第六,減少藥液對地面及水體的污染。無人機空中作業噴灑的藥液只有極少部分會飄落到地面,對環境影響小。第七,與傳統作業方式,特別是人工作業方式相比,無人機作業可減少作業人員與藥劑飄散的接觸,降低作業人員藥物中毒的風險。
金山區林地極為零散,多為幾十畝、幾百畝的小塊片林,還有大量呈帶狀的行道樹和護岸林。林地周邊多有住宅、工廠、水產養殖、果園等避讓區,使用高效的有人直升機進行噴灑作業極易引發次生災害和糾紛。因此無人機飛防對金山區而言是最為有效的防治手段。
要實現無人機安全、高效進行作業,還有一系列的防準備工作和細節要注意。比如,合法的飛行作業手續、機型的選用、飛行高度與速度的選擇、噴頭類型與型號的選用、助劑用量的調整、對風向風速的把控與利用,以及對水產養殖、認證作物區域的避讓等。特別是飛行高速與速度,直接關系到噴灑質量。經過反復試驗,無人機飛防作業最佳飛行高度為距樹冠3-5m。太高會影響霧滴沉降效果,并造成霧滴飄移;太低影響作業噴幅,也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飛行速度應根據樹高、郁閉度進行調整,樹高越高速度越慢,郁閉度越大速越慢。這樣才能充分借助無人機下壓風場,保證霧滴沉降和穿透率。
首先在監測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測報網絡建設、提高測報隊伍專業素質,建立科學、有效的測報機制。另一方面大力推廣現代化、智能化監測技術的運用,提高監測預警的覆蓋面、精準度和及時性。其次加強對林業植物檢疫措施,對疫區調入和本區調出的森林植物、包裝材料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切斷美國白蛾人為傳播、擴散的途徑。最后在防治方面,多管齊下,空地結合,大力推廣無人機空中防治等現代化防治工具,針對不同林地立地條件選擇使用化學、生物等防治措施,結合夜間除治卵塊和成蟲、圍草誘蛹等技術手段,形成有力的組合拳,取得美國白蛾防控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