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春
(長江國際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
項目風險識別將從項目開工前的籌備期、項目建設期、項目完工收尾期三個方面進行風險梳理,旨在將不合規、不合法、威脅大的風險逐一梳理出來。
1.借用大額備用金,手續不全,不及時報銷,報銷的票據不合規,長期不歸還,未辦理專卡專用而導致公款私用。
2.賬套未及時建立,發生的費用不能及時入賬,報銷附件不齊全。
3.項目征地拆遷進度緩慢,項目用地得不到批復,導致項目遲遲無法開工。
4.臨時設施投入高,在無預付款的情形下,需墊資大量資金。
5.籌建期間合同評審、簽訂不合規,未履行報批手續。
1.資金方面
(1)業主延遲支付工程款,造成項目墊資施工、資源保供跟不上而出現局部窩工,甚至因資金鏈斷裂而停工等現象。
(2)業主過度資金監管,造成項目資金集中管理困難、賬戶受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3)因時間久遠、人員更替及工程質量缺陷未及時修復等原因,業主拖欠工程尾款;地方收取的押金、保證金等清收困難。
(4)現金流策劃執行偏差或突發情況引起的資金預算預實偏差,出現階段性資金缺口時應對不足,籌融資困難,造成項目停工。
(5)對分包商超結超付、經濟往來會簽扣款不及時等造成超付的資金無法收回。
(6)委托支付手續不完善、簽字不齊全、代理權瑕疵等情形,造成資金支付風險。
(7)未及時進行賬戶延期或者法院判決強制凍結賬戶,導致賬戶無法正常使用,影響資金正常支付。
(8)資金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到位,內部人員出現徇私舞弊的情形。
2.資產方面
(1)行政資產采購、處置未報公司歸口職能部門審批,超標準配置行政資產,處置款未入賬,達到固定資產入賬條件的資產未入賬。
(2)未扎實開展行政資產的驗收、保管、移交和盤點工作,造成資產毀損滅失、重復采購資產閑置。
(3)行政資產的歸口管理執行不到位,形成賬外固定資產。如部分資產為分包隊伍采購供項目部使用,合同部結算支付。
(4)存貨采購計劃審核把關不嚴,造成重復采購、超量采購,甚至采購的材料型號規格錯誤。
(5)未扎實開展存貨的驗收、保管、移交和盤點工作,或者因人手不足,一人兼多崗,出現內部舞弊現象。如料賬員與采購員由一人兼任出現舞弊;技術員、采購員供應商聯合,虛報材料采購數量收取回扣;合同約定的驗收方式與實際不符,讓供應商賺負公差以回扣形式返還。
(6)分包隊領用、歸還材料管理不規范,如領用手續不全,歸還階段難以扣款;分包隊之間互相借用,導致扣款階段推諉扯皮;歸還的材料不合格,如貝雷片陰頭、陽頭被切割后歸還,直接報廢。
(7)未嚴格執行廢舊物資處理制度,出現數量造假、現金收入未入賬等舞弊情形。
(8)存貨出庫管理、周轉材料核算、攤銷不規范,導致成本數據失真,相應的合同資產數據也不真實。
3.稅務方面
(1)未及時申報納稅造成稅收處罰的情形,取得如廢舊物資處理等其他業務收入未開票、視同銷售未開具發票、先開具發票后未及時預繳增值稅而產生滯納金、未及時按屬地稅務局要求繳納資源稅、環保稅、耕地占用稅等造成稅務處罰。
(2)接收的增值稅發票不符合規定的情形,如接收虛開的增值稅發票用于進項抵扣、用于集體福利的增值稅發票用于進項抵扣、接收稅率、稅目與稅法規定不相符的增值稅發票等、委托支付導致的三流不合一的情形。
(3)分包預繳抵扣不符合規定或未足額抵扣的情形,如不滿足簡易計稅條件的分包發票卻開具了3%稅率的發票,用于分包抵扣、分包隊伍預繳地與項目稅務報驗登記地不一致,導致無法預繳抵扣。
(4)未按價稅分離簽訂合同或未嚴格按照合同約定收取發票,如合同約定稅率為3%,實際收取的發票稅率為1%不含稅價格高于原和合同約定價格、合同約定的收取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實際收取的是增值稅普通發票。
(5)存在應取得未取得增值稅發票的情形,如辦公用品、住宿費開具普票、水電費未及時過戶,導致無法取得可以抵扣的增值稅發票等。
(6)職工福利費、津補貼未并入綜合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7)代發農民工工資,未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8)經濟業務未取得正規發票報賬,如房屋租賃、場地使用費等以收據報賬,未取得發票,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被核減。
(9)分包隊伍完工結算扣款后結算額為負數,未開票。
(10)外經證報驗、延期、注銷不及時。
4.成本費用方面
(1)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報銷費用及報銷費用的票據合法性、合規性、合理性存在問題,造成審計風險,或者違反公司、分公司相關規定,超標準報銷費用,違規發放獎金、津補貼等。
(2)人工、材料、機械漲價,設計變更等對總價包干合同帶來的成本增加風險。
(3)分包合同邊界條件不清晰,工作內容交代不清楚或者工藝變更,導致大量合同外結算、經濟往來會簽扣款難,分包成本失控。
(4)未嚴格按照合同價格進行結算、對鎖定價格的商品、勞務進行隨意調價或者對分包隊伍的補償、調價未經充分論證。
(5)未扎實開展材料核銷工作,導致分包隊伍超耗材料依據不足,扣款難以落實,過程中浪費、偷盜現象也得不到有效控制。
(6)施工組織計劃缺陷,工序安排不妥當,或者是地方協調等不確定性因素,導致分包隊伍窩工、管理費用超支等成本浪費。
(7)臨建、臨電、臨租、零材采購超標。
5.保險管理方面
(1)項目施工風險未經充分評估,所采購的保險保障范圍、免賠額度、損失核定及索賠處理等不利于項目實際操作。
(2)項目開工后未及時采購保險,或未及時支付保險款,又發生重大損失。
(3)案件發生后未及時報案或未及時提供理賠資料,錯過了時間期限,導致無法理賠。
(4)民工、司操人員無證上崗或者違規操作,出現安全事故后無法理賠。
1.人員調動或變更,未辦理交接手續,導致財會資料、檔案不全,檔案資料移交不及時。
2.完工后未及時并入存續賬套核算,債權債務余額未及時核對,債權清收不及時,債務未及時對賬,債權債務臺賬缺失。
3.完工后公章、印簽、權限未及時移交,一人保管所有用章,容易造成私造債務,挪用公款。
項目風險識別后,將風險發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響進行分類評估,對所有風險進行優先級次劃分,確定哪些風險需要優先處理,哪些可以先暫緩處理。
具體風險評級分類和處理方式如下:

風險發生的概率 造成的損失影響 風險評級處理方式90%以上(含)100萬元以上損失或影響公司評級、考核、投標等范圍廣特大風險優先處理80%以上(含)50萬元以上損失或影響項目考核、完工進度等范圍較廣重大風險優先處理70%以上(含)20萬元以上損失或影響項目考核、結算收款進度等范圍較廣中等風險 處理60%以上(含)10萬元以上損失或影響項目考核、正常業務開展受限等范圍較廣中等風險 處理50%以上(含)2萬元以上損失或影響項目考核指標等范圍小一般風險 處理暫緩處理20%以上(含)40%以上(含)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損失或影響范圍較小一般風險5000元以下損失或影響范圍較小一般風險暫緩處理
項目風險既要關注個別重大風險,也要關注一般風險累計疊加后的影響,從項目總體風險水平進行分析,對項目整體風險進行預判,將項目總體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并結合風險應對的手段逐個進行整改閉合。
根據識別的風險類別和風險評級,通常風險應對方式分兩類,主動應對策略和機會運用策略。主動應對策略包括不限于規避、降低影響或概率、做好應急計劃、轉移風險、接受風險、共享應對風險等,機會運用策略包括不限于利用風險、強化風險、拒絕風險等。
1.規避風險,根據風險發生的原因及可控性,進行流程優化,制定對應的制度進行限定,詳細的職責分工,明確的考核機制,職能部門調整等方式將風險進行規避。
2.降低影響或概率,根據風險具體事件出發,分析如何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或降低風險造成的影響,例如:限額審批制、超過具體額度需要報上層領導審批,增加合同評審進行把關,預算與計劃管控制,重大事件或舉措上會決策制等方式,將風險發生的概率降低。
3.做好應急計劃,根據風險產生的結果出發,重在提前準備好風險事件發生后的應對措施,例如:項目制定現場處置方案及綜合應急預案,公司層面做好防災防損預算,項目安全生產演練與檢查,月度收支計劃等方式防范風險。
4.轉移風險,根據風險帶來的影響轉移到其他相關方上,例如:購買工程險、人意險,債權轉讓,債權債務抵消等方式轉移風險。
5.接受風險,就是可以承擔風險的后果,或認為風險影響不大的時候,可以考慮接受風險。
6.共享應對風險,也是從風險的結果出發,某個項目風險獨立應對比較困難時,可以考慮由其他相關方共同應對,例如:以聯營的方式投標、建設項目,風險不可控的部分分包給專業施工方等方式風險共擔。
1.利用風險,當發現一個風險具有不確定性,通過一定方式可以轉化成有利的影響,甚至能把不確定的機會變成確定的收益,例如:設備租賃和勞務分包給同一家供應商,設備租賃合同變更為分包合同,提高分包發票抵扣金額,減少增值稅就地預繳稅額等方式轉化利用風險。
2.強化風險,當發現處理風險時可以降低機會成本、提高收益時,可以推廣這種方式擴大機會收益,例如:分項工程施工設計變更后能帶來更高的收益時可以推廣此做法,進項發票按結算總額取得而非按支付金額取得增加進項稅額等方式,強化應對風險帶來的利益。
3.拒絕風險,出于整體考慮,放棄某個機會,拒絕對應的風險,例如:投標評估風險過高放棄投保,材料采購價波動太大時與業主溝通甲供方式施工、減少材料采購成本對項目整體利益指標的影響等方式拒絕潛在風險。
確定具體的風險應對策略后,針對應處理的風險落實到具體責任人,由風險負責人、風險執行人組成,針對同一類風險由同一人實施,不同類別的風險安排不同人員實施,風險負責人做決策并監督執行人實施應對計劃。風險監督人和執行人不能同為一人。
風險監督人應重點關注風險優先執行順序,應對措施是否有效,應對風險的過程中是否會產生新的風險,風險應對后的結果檢查等方面,一旦風險應對過程中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時應及時糾正,制定新的實施方案。
項目風險管理和監督中,應定期溝通并召開會議、定期更新風險的狀態、風險處理結果檢查、應對方案分析匯報、風險應對資料存檔等,通過對風險識別、分析評估、應對并監督實施,將風險控制在內控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