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微網絡成為人們當今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傳遞方式,加快了社會發展的步伐。在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面臨著新挑戰和新問題,教師應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高中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以認知發展為基礎,提升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采取有效的德育措施,實現課程改革目標,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微網絡的定義和現狀,結合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戰,探究基于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對策,培養高中生良好的道德規范和思想素質,促進高中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新挑戰;新對策
微網絡是以信息傳遞平臺為基礎,以移動終端、計算機為主,以快速、便捷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網絡工具。在當前的互聯網信息時代,我國的網民規模大幅度提高,其中青少年占比突出。高中生處于建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面對網絡信息的侵蝕,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不能準確分辨網絡信息的優劣,出現思想、三觀上的認知問題,不利于高中生的可持續健康成長,對高中德育工作帶來了新挑戰。因此,高中德育教師應勇于接受微網絡時代的新挑戰,采取有效對策,解決微網絡帶來的德育問題,有效開展高中德育工作,培養高中生的良好道德觀念和素養,為學生的德育學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一、微網絡的定義和微網絡時代的高中德育現狀
(一)微網絡的定義
微網絡是指人們以移動終端為載體,通過云端等信息平臺傳遞信息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利用微博、微信、QQ等通訊工具,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進行資源的共享。微網絡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影響。當代的年輕人對微網絡有著深入的了解和認知,學生群體成為微網絡中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受微網絡的影響,高中生具有非常靈活的網絡思維和網絡交流能力,并對網絡綜合知識有著強大的學習能力,對微網絡的知識學習和技術使用更加熟練、快捷,從而促進當代我國微網絡時代的到來和進步[1]。
(二)微網絡時代的高中德育現狀
在微網絡時代背景下,高中生有著自主選擇信息處理的移動終端類型,具有專屬個人的采集、獲得、處理工具,例如:智能手機、聊天軟件等。據調查發現,微信、微博、QQ的活躍人群集中在中青年年齡階段,其中有許多用戶是高中生。微網絡時代的信息普及,不僅能夠實現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還影響著高中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利用微網絡載體溝通學習問題,建立線上的興趣愛好小組,并實現意見和建議的交換,拓展了高中生接受德育工作的渠道和來源。
二、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戰
(一)高中生對微網絡信息缺乏辨別能力
微網絡以廣泛的流量為基礎,涵蓋的信息面非常多,涉及熱點新聞、時事政治、輿論八卦、明星動態等多方面的內容。高中生的認知能力有待發展,對微網絡中的信息,不能分辨是非,不能篩選出正向的微網絡信息,缺乏辨別能力,導致受形式主義、拜金主義侵蝕,不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到高中生道德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例如: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心理懵懂期,對明星八卦有著強烈的情感寄托需求。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看待明星,追星入迷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針對明星的私人問題,出現人肉、辱罵、鍵盤俠等不良的行為,嚴重影響了高中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
(二)對虛擬網絡平臺的約束力度不足
當前的微網絡時代,信息呈現虛擬化,人們以匿名的方式發布信息和資源,導致相關責任無法徹底追究和落實,形成取證難、上訴難的微網絡糾紛現象。高中德育工作受網絡信息平臺影響,高中生在缺乏相關社會經驗的基礎上,不能準確排斥不良信息。部分不良平臺借助高中生的弱勢地位,專門針對青少年設計不良的網站和軟件,將高中生作為目標顧客,從高中生對網絡的心理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網絡搜索痕跡,推薦作業代寫、假扮父母代開家長會等服務,影響了學生正確德育觀念的樹立。當前法律法規對微網絡信息的約束力度不足,政府缺乏相關的監管力度,教師沒有受到專業的技術培訓,缺乏對網絡信息平臺的約束意識,導致不良網站和軟件侵蝕高中生的道德思想,對高中生的道德素養和德育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2]。
三、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對策
(一)提供微網絡信息培訓,提升德育教師的微網絡綜合素養
針對教師微網絡技術應用水平有待提升的新挑戰,學校應注重提升教師的技術培訓和業務培訓,根據微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結合教師的微網絡素養,應提供高質量的微網絡信息培養,從而實現高中德育的有效開展。
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傳遞正確的微網絡觀念。思想是行為的指明燈,教師的德育行為以正確的微網絡應用思想為前提,因此學校應將轉變教師的微網絡思維為第一位的培訓目標。學校邀請微網絡領域的專業學者和相關專業性人員,開展正確認識網絡的講座,可以通過現場聆聽和互動的方式,也可以利用線上視頻、公眾號、學習平臺等方式,向教師傳遞正確的網絡信息觀念,教師利用課余時間或者寒暑假的時間,自主探究當前網絡的利與弊。
另一方面,提升教師的微網絡應用技術。微網絡的信息瞬間萬變,德育教師應在第一時間掌握微網絡平臺動態,應用高中生的德育動態輿論,發揮微網絡應用技術的優勢,為高中生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微網絡環境。學校應根據德育教師的微網絡應用水平,開展定期的網絡信息管理培訓,通過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指導,提升德育教師的微網絡操作技術,在熟練運用網絡工具的基礎上,利用微網絡平臺與學生建立連接點,并分享給學生正向的熱點信息,利用真實的案例,幫助學生正確、客觀地分析信息、看待信息,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3]。例如:學校應引進互聯網教學軟件系統,根據配套的信息技術操作步驟,開展應用教學軟件的相關培訓,教師在掌握德育軟件系統操作方法的基礎上,利用電子白板制作微課、微視頻,以真實的德育案例為內容,向學生展示自主制作的微視頻,將圖片、動畫、視頻相融合,沖擊學生的視覺等多種感官,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創設高效的高中德育課堂。
(二)建設微網絡德育平臺,強化德育在微網絡中的滲透
微網絡的發展和應用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僅有利于人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還能夠加快工作和生活的節奏,豐富人類的信息世界。在當前高中德育工作中,微網絡信息的普及導致部分學生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教師應將微網絡信息與德育工作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抵擋微網絡的誘惑,利用微網絡信息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從而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因此,學校應建設微網絡德育平臺,強化德育在微網絡中的滲透,發揮微網絡在德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有效開展高中工作[4]。例如:學校設計并推廣校學APP,校學APP的內容應涉及短視頻、公眾號、科普類文章等,學生在校學APP中觀看德育教師錄制的真實案例,并將抽象的德育理論知識制作成動畫的形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宣傳德育知識,從而拓展學生的德育視野,提升學生參與德育工作的積極性。校學APP的科學普及,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下生活,還可以充實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在開展德育教學的基礎上,緩解高中生的學習壓力和作業壓力,貫徹落實“雙減”政策。在校學APP的設計和開發中,可以開設“德育宣傳”模塊,通過召集學生自主進行德育案例的分享和文章等,更新學生的德育理念,使得德育策略能夠跟進時代的步伐。
(三)通過開展微網絡信息培訓,提升高中生的信息辨別能力
在當前的德育工作中,以學生的心理健康、身體安全為基礎,忽視了學生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辨別能力,導致學生在接觸微網絡信息時,沉迷于片面的信息,道德教育受到限制,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德育水平。因此,學校應開展專業的信息篩選培訓,在德育課堂中,利用短小精湛的微視頻,向學生播放信息的種類和差異性,并教授學生篩選信息的技巧,使其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辨別信息的真偽,從而推動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微網絡信息培訓應不局限于學校的德育課堂中,要普及在各個學科的網絡教學中,也不僅僅是專業性的網絡信息培訓,還要包括學生在進行多媒體學習時的網絡接觸。例如:教師應組織學生學習系統的網絡信息辨別培訓,利用德育課堂時間,向學生展示有效的課堂資源,摒棄不良的信息。在進行信息辨別時,教師不可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杜絕學生瀏覽一切的信息,而應向學生展示不良信息的危害,講解不良信息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的影響,在滿足學生對不良信息的好奇心的同時,避免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利用有效的信息資源,從而提升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具體的學科內容,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以跨學科融合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提供信息辨別的技巧,從而提升微網絡信息的利用效率。除學校和教師提供的微網絡信息培訓外,學生還應自主辨別網絡資源的信息質量,根據自身逐漸完善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樸素的信息選擇,并通過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微網絡信息技術的共同進步和德育水平的共同提升。因此,在高中德育工作中,面臨學生對微網絡信息缺乏辨別能力的新挑戰,學校和教師應開展微網絡信息培訓,實現跨學科的信息篩選,并加強學生對信息的自主篩選和辨別,從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辨別能力。
(四)加強對微網絡信息資源的約束力度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微網絡信息的約束應包括對虛擬信息平臺的約束和對學生利用信息資源的約束。在微網絡時代,虛擬信息平臺針對學生提供服務,缺乏有力的監管措施和處罰力度,導致高中生產生不良的道德觀念,影響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學習。因此,國家和政府應加大對虛擬網絡平臺的監管,尤其是以高中生作為服務對象的平臺,設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嚴格限制相關虛擬平臺的出現,秉承“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對違法違規的虛擬網絡平臺,加大處罰力度。
例如:國家制定并出臺有關微網絡的法律,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掌握網絡用戶的信息資源,對在微網絡中出現的侵權事件,必須追究到底,尤其是對躲在鍵盤里的“網絡噴子”,給予一定的人身限制和財產處罰,不能因為微網絡的虛擬性,使得不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高中德育實踐中,教師還應約束學生對微網絡信息的沉迷,通過合理限制學生的微網絡使用時間、設置專門的未成年網絡模式等措施,將學生的微網絡信息使用與學生的德育成績相掛鉤。例如:學校限制學生的微網絡使用時間,每天的使用時長不超過三十分鐘,如果超過時間則扣除學生的德育分,利用約束學生使用的德育方法,減少學生上當受騙的可能性,從而提升學校的德育課堂有效性。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自我約束自身的微網絡使用方式,管理自身的網絡資源使用行為,對不良的信息資源具有抵抗力,拒絕沉迷明星動態和網絡游戲,有效控制自身的微網絡信息使用頻率,實現德育學習和微網絡信息使用的平衡。因此,社會各方均應加強對微網絡的約束,大到國家和政府,小到學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通過各方面的微網絡約束和控制,提升面臨微網絡新挑戰的自信心,加強對微網絡信息資源的約束力度,為高中德育工作營造良好的微網絡環境,利用凈化網絡的多元化措施,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思想水平,從而提升高中德育的質量和標準。
結束語
微網絡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發展的趨勢,是時代進步的必要路徑。微網絡時代為高中德育帶來了新挑戰,也為高中德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高中德育教師應分析微網絡的定義和高中德育的現狀,結合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戰,采取針對性的新對策,通過組織微網絡信息培訓,提升德育教師的網絡信息綜合素養,建設微網絡德育平臺,促使德育在微網絡使用中的滲透和開展。通過開展微網絡信息培訓,提升高中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加強對微網絡信息資源的約束力度,提高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德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林建威.“微網絡”時代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1(9):76.
[2]徐加梅.“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赤子,2020(5):249.
[3]陳廣勝.“微網絡”時代背景下高中德育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華夏教師,2020(10):91-92.
[4]潘衡.“微網絡”時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戰和新對策[J].文淵(中學版),2020(5):561.
作者簡介:余平(1980— ),女,漢族,湖北天門人,廣東省深圳市華中師范大學龍崗附屬中學,中學一級,碩士。研究方向:高中德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