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云
摘 要:優秀的企業需要優秀的文化支撐,然而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在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的同時,應更注重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個人修養等方面素質教育,使學生在走出校門前便把愛國、擔當、凝聚、創新、向上的精神內化于心,助力優秀企業文化快速形成,拉動企業茁壯成長的同時,加速實現民族復興。
關鍵詞:德育;思政;素質教育;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43
企業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主力量。優秀的企業必然擁有優秀的文化。先進的技術與產品只能使企業領先一時,而愛國、擔當、凝聚、創新、向上的組織文化則可保企業永葆活力。然而企業文化不是短時間可以形成的,甚至很多企業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在提升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同時,應同時擔負起人才素質培養的責任,把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個人修養在學生時期便熔鑄于他們的精神世界,使優秀的企業文化始于校園,縮短企業文化形成時間的同時,也擴大優秀文化的形成范圍,這就要求高校在教學過程中設定如下素質培養目標。
1 愛國教育目標:增愛國情,樹強國志,付報國行
讓愛國主義成為青年學生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讓愛國情懷凝聚磅礴威力是我們高校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愛國主義教育應從四個方面進行。
1.1 深刻感悟何為“祖國”
讓同學們深刻體會祖國的意義,深刻感悟祖國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底氣,是我們的后盾。無論是縱觀歷史,還是放眼世界,國弱民軟,國強民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有祖國強大,我們才能安全、安心,才能站得硬氣挺拔,才能面對各種挑戰、災難淡定不怕。老師可以通過歷史事件,通過國際新聞,讓同學們感受弱國無外交的現實;可以給學生欣賞國外留學生的演講,演講中飽受戰亂的國家在外留學生心理和中國留學生的感受對比,體會祖國強大安定給我們個人帶來的從容坦然淡定,可以從疫情來臨時,世界各國的應對效能對比中體會面對災難我們的安心因何而來。
1.2 樹立民族自信
讓同學們樹立強大的民族自信心,可從堅定四個自信做起。身處當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身處我國高速發展,步入世界強國的時代。當今的學生更能體會到祖國強大給我們帶來的自豪感、優越感、話語權。通過中國國際空間站等重大項目的建設成功及科研攻關的成果,通過與世界強國在疫情防空方式和行動速度以及防空結果方面的對比,讓同學們體會我們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心謀發展的制度優勢,建立高度的制度自信。通過脫貧攻堅的成果,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我國成為最大經濟體的事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這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是唯一未曾斷流的文明,世界各國興起的中國文化學習潮讓同學們堅定文化自信。
1.3 明確奮斗目標
讓同學了解我國的不足及奮斗目標。愛國不能是盲目的,也不僅僅是情感上對祖國的熱愛,更應該是理智的行動上的熱愛。廣大學生在為祖國已經取得的成就自豪的同時,更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及奮斗目標。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夠高,是我國的“阿喀琉斯之踵”。教育教學過程中給同學們講解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通過中興事件等例子,讓同學們體會我國薄弱項目,從而樹立為之奮斗的目標。
1.4 付諸具體行動
幫助同學們為愛國強國的志向付諸實際行動。愛國不僅僅是為祖國驕傲、自豪,愛國的行動體現的是為之奮斗。我們在享受前輩帶來的紅利的同時,也要讓祖國在我們的努力下更加強大,讓后代享受我們傳承給他們的更為堅強的后盾。理想與行動看似只有一步之距,卻也有著萬里之遙。絕大部分同學都在內心有一個奮斗目標,但能實際付諸行動的卻大打折扣。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幫同學們分析、分解目標,確定當下的實際學習目標、方式,防止學生成為行動上的矮子。
2 敬業教育:增愛崗敬業素養,樹匠心科學精神,養創新意識能力
職業行為與職業成就是我們愛國、強國的主要途徑,更是實現自身價值、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托。于公于私同學們都應提升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精神。
2.1 培養責任感與敬業心
敬業是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是忠于職守的事業精神,也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責任感不僅存在于職業,在家庭、在學校,甚至在幼兒園的執勤小衛士,生而為人,就應該具備一定的責任感。然而當下的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就表現出挑剔崗位、不能吃苦、頻繁跳槽、缺乏責任感等問題。頂崗實習是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階段,是培養同學們職業精神的關鍵階段,也是學生職業習慣養成和可塑性最強的階段,這段時間的經歷和養成的職業態度決定著學生的一生。在頂崗實習前到頂崗實習期間,指導老師最應強調的就是責任感和艱苦奮斗的堅持精神。
2.2 培養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創新是工匠精神的關鍵要素。無論是即將作為一線操作人才的高職學生、作為技術、管理人員的本科學生,還是作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生,培養工匠精神都至關重要。無論什么崗位,只要堅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把產品的好壞看成自己人格和榮譽的象征,在創造完美產品的同時,也成就了自身的工匠魅力。“德國制造”,是對工匠精神的很好詮釋。培養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先讓學生通過世界各國指向性購買德國造、日本造的例子,明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日常教學中的每一道題的布局格式、數字書寫到實際專業問題的解決策略和手工制作,輻射學生觀念,滋養學生思想,內化學生行為,養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習慣和精神。
2.3 培養科學創新精神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關鍵在于科技創新能力。當今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之際,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不斷突破,新產業、新動能、新技術等將成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任何一項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往往都依賴于一項核心技術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同學們的求真、探索、前瞻、創新的科學精神,培養敢為人先的銳氣,培養上下求索的執著,是我們在新技術革命中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3 人文教育:定處世原則,提自我修養,固政治定力,養高雅情操
3.1 培養“誠信友善、團結合作”的處世原則
誠信友善、團結合作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傳統,更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為準則。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言不信者,行不果。無論是個人交際還是商業往來,都應做到誠實守信,一諾千金。友善,是指對他人報以友好和善意,做到溫暖、包容。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教的“慈”都是傳統文化中最精粹、最深刻、最集中的友善觀。團結合作要求我們在集體事物中做到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相互體諒,顧全大局。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做成大事,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個人之間的了解與信賴。
3.2 培養“樂觀積極、守法自律”的自我修養
樂觀是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遠離悲觀和陰暗、堅持向陽的人生態度。積極是則一種主動、進取、正能量的人生態度。樂觀積極的心態會給人勇氣、信心和力量,點亮自己的同時,也能照亮他人。樂觀積極不但是自身幸福的源泉,也是構建健康和諧社會的基礎。知法守法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身處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比任何時候更知法懂法守法,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思維、法律意識、法治信仰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除日常法律教育外,結合時代特點,強調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引導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言論、網絡游戲、網絡金融、網絡交易等行為過程中的安全與守法,《網絡安全法》應成為法制教育的重要內容。
3.3 培養“斗爭精神、斗爭本領”的政治定力
今天的美好局面是在不斷地斗爭中得來的,無論亂世還是盛世、戰爭還是和平,我們總是處于各種內外部矛盾中。作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代大學生要具備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對外,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沒有硝煙的戰爭時刻在上演,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發揚斗爭精神。對內,網絡時代,海量信息良莠不齊,腐朽思想伺機而動,網絡詐騙見縫插針,都需要當代年輕人具備一定的斗爭精神和政治定力。
3.4 培養“熱愛傳統、傳承文化”的高雅情操
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力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審美品格、藝術情趣、辯證思維和科學智慧。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接棒人,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千年優秀文明責無旁貸,通過選修課程、主題講座、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專項比賽等形式,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觀念,尚仁重德、知禮好學、誠信守正、寬厚孝義、扶危濟困的情操品格,熔鑄在他們的精神世界,形成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感召力、社會凝聚力,博大精深的琴、棋、書、畫,雅韻涵美詩、詞、歌、賦,滋養于他們的日常生活,形成深厚的底蘊和情操,涵養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定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目標,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把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個人修養教育自然內化于學生精神,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即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又富有堅定理想信念、深厚愛國情懷、高超職業素養、高尚道德情操、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才,助力企業形成優秀文化,用磅礴精神偉力拉動專業能力,形成強大的綜合競爭力,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何衛星.試論當前我國大學生德育目標體系建設[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5(1).
[2]習近平.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OL].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0311.
[3]劉靜習.近平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探析[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0511.
[4]王志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N].光明日報,2019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