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莉
摘? 要:污染治理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生態環境,解決現存的污染問題,促進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本文通過聚焦農業污染問題,闡述當前主要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的相關應用,并提出了完善農業污染監測體系的優化措施,希望可以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
1、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現狀
目前,我國農業環境存在諸多環境污染問題,由此引起了農業生態失衡,其中問題最嚴重的是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的農產品受到污染。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人類生存空間,農民在日常種植和生產活動的過程中,對耕地土壤施用多種不同種類的化肥、農藥,不僅影響土層養分結構,還會嚴重污染土壤及周邊地區,影響土地的重復利用。部分農業用地不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導致生態失衡,農作物中農藥殘留量逐漸增加,在食物鏈中層層擴散和積累,久而久之將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此外,主要的污染源是塑料袋和焚燒農用秸稈,在大部分農村地區,焚燒秸稈較為普遍,最常見的是焚燒玉米和小麥秸稈,秸稈燃燒時會產生更多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不可避免地導致空氣污染。近年來,公眾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國家和政府機構也在不斷推動多項環保措施的落實,雖然這種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減少,但并沒有完全停止[1]。
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
2.1大氣監測技術
對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的關鍵環節是對大氣環境污染進行監測。大氣監測獲得的相關數據可以作為評估環境壓力水平的有效基準,同時也是成為正確分析環境壓力水平的重要指標。為此,有必要以大氣監測技術為重點,認真全面地研究影響大氣污染的因素,車輛排放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在運輸過程中。同時,工業排放也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此外,在供暖運行過程中燃燒煤炭與燃燒秸稈都會排放一些污染氣體污染大氣。為保證大氣監測技術的可行性,需要同時對農用地進行全面、多層次的分析,從而有效識別相關大氣污染物,并將其作為后續精準治理的重要依據[2]。
2.2土壤監測技術
目前廣泛使用的土壤檢測技術有四種:一是手持設備,二是GPRS技術,三是WSN技術,四是WLAN技術。一般來說,農業土壤環境污染監測的成功,需要結合大氣條件、地質條件等各種環境條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探測方式,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使用合適的監測技術和使用合適的監測設備的能力,在選擇土壤污染監測點時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其中必須考慮大氣因素和水資源環境,還要保證獲得的相關數據的可靠和準確,以達到科學檢測的目的,在選擇土壤監測技術或選擇土壤監測設備進行土壤分析時,要注意工作的細節,嚴格遵守有關規定,選取合適的檢測技術,從而保證土壤檢測工作順利進行,要考慮實際情況,有效參考相關監測指標,為改善土壤生態狀況提供科學指導[2]。
2.3水環境監測技術
據相關研究分析,污染農業水環境的因素與暴露于降水或農藥和化肥殘留有關,由于水環境中污染物種類較多,導致調查實際污染物來源較為復雜,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實現水污染的有效控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會使用相關監測指標來輔助實際監測,鑒于監測指標的種類與操作難易程度不同,簡單操作的pH值檢測常用于水污染監測,同時水溫指標的使用也比較廣泛,此外還有高錳酸鹽指數等相關監測指標[2]。
3、加強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的措施
3.1完善監測制度
為促進農業擴散源污染的有效防治,需要完善農業環境法律法規。一方面,要健全農業污染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環境有效監測的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相應的監測和管理方案,建立農業污染防治激勵機制。各地職能部門要依法依規制定農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科學實用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長效的評價機制。農業污染對環境的影響是長期的、隱蔽的,對農業污染的影響進行長期的觀察和評估[3]。要明確方案內容,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大資金物力投入,精心組建農業環保隊伍,抓好培訓,提高執法人員業務能力切實加強行政監管,助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在具體實施中,要定期盤點相關行政政策運行情況,積極聽取公眾反饋,動態調整修訂行政政策內容,真正發揮政治引導、監督和調節作用,推動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4]。
3.2強化環境執法職責
通過對農業污染的長期持續監測,可以全面、準確地了解農業污染的成因和變化趨勢,進而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對農業污染進行防治。提高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水平。從目前情況看,農業環境監測的基礎部門在資源和設備方面不完善,環境監測能力不強,不符合防治農業設施環境污染的要求。面對這種情況,要加大重視,加大對農業污染防治的投入,引進一批現代農業技術進行面源污染防治和監測設備與區域財政收入水平掛鉤,完善監測網絡體系,通過跟蹤監測各類污染物排放情況,動態記錄農業面源污染變化趨勢 [3]。
3.3深入宣傳農業環保政策
充分重視公共關系,普及農業環保政策和基層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知識,逐步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使其主動糾正錯誤農業生產和生活習慣。在具體實踐中,專業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體平臺,以及宣傳冊、講座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策略和技術,幫助農民充分認識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必要性,自覺積極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同時要引導基層群眾明確自身責任,積極參與農業間接源污染防治工作[3]。
4、結論
總的來說,監測農業污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污染問題,并對農業發展產生許多積極和刺激作用,有關部門要不斷加強農業污染監測工作,科學應用農業污染的多種監測技術,同時要不斷完善農業污染監測體系、強化環境執法職責、深入宣傳農業環保政策,促進各方面監測活動良好發展,不斷提高農業污染監測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景峰. 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及措施[J]. 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13):85-86.
[2]孟憲麗. 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及措施[J]. 農家參謀,2022,(04):31-33.
[3]蘇日太.科學防治農業面源污染[J].農家參謀,2022(04):28-30.
[4]孫東立. 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技術及措施[J]. 中國果菜,2018,38(0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