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衛紅
摘 要:碳元素是地球生命的基礎物質,目前尚無以有機元素碳命名的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創建是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塊理論基石。碳文化的內涵豐富至極,在各學科有關碳元素的知識體系發展、累積下,須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實施碳文化的建構。它所具有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屬性日益彰顯,建構“碳文化”概念為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思想、理論和倫理上支撐。
關鍵詞:碳元素;碳文化;生態文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05
0 引言
碳元素(carbon)是地球上極其重要的元素,它是地球生命的基礎物質。圍繞碳科學構建起來的自然科學日益滲透到社會科學之中,其人文科學的成分在逐漸加大。建構以碳元素命名的“碳文化”概念便于進一步梳理與碳相關的物理、化學、生物學、醫學、地質學等研究成果,延伸到研判碳經濟、碳政治、碳生態對人類的影響。創建以元素碳命名的文化具有客觀性和迫切性。區別于諸多物質文化,它所建立起來的是一級概念的物質文化,并可在微觀、中觀、宏觀層面衍生出大量二級概念的物質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建構從一個全新視角建立起我國生態文化的解讀方式,豐富了中國特色生態文化的內涵,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1 碳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個定義眾多的概念,近一百多年來,各國學者對文化的定義超過一百六十種,《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闡明: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的分類方式有多種,按結構層次方式分類有: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梳理物質文化,以元素命名某個文化的先例僅有“銅文化”“鐵文化”,目前尚無以元素碳命名的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創建是我國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塊理論基石。
碳文化的定義是:人類所獲得的與碳元素相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成果以及由碳元素引發的一切人類活動的倫理和記憶。它涉及碳科學、碳生態、碳經濟、碳政治等涉碳事件對人類的影響。它發端于自然環境,因人類而衍生出最深刻和最廣泛的文化,促使了人類文明的進步。碳文化是人類存在、延續和繁榮的伴生物,它是人類與自然共同作用的產物,是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碳文化的內涵
在各學科有關碳元素的知識體系發展、累積下,它所具有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屬性日益彰顯,締成一眾涉碳熱詞(組)如碳達峰、碳中和、碳補償、碳足跡、碳匯、碳源、碳排放、碳循環、碳交易、碳金融、碳政治等。在經濟高速發展、環境問題卻日趨嚴重的背景下,人類基于GDP的綠色發展模式,衍生出一批以低碳命名的詞組如:低碳人生、低碳家庭、低碳生活、低碳生產、低碳經濟、低碳文化等。涉碳理念沖擊到全人類生產、生活、思想的每一個細節,這顯示涉碳文化正處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也是一個科技破局的突破點,更是一個文化創新的啄穿點。
涉碳信息與人類的關聯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考古學以人類使用的工具材料劃分,人類進程有石器文明、銅器文明、鐵器文明,后來有些科學家又把十九世紀以來的進程稱為鋼鐵的時代、硅的時代,目前步入了碳的時代。但是筆者認為,深究人類的存在實質,我們從始至終都碳的文明,因為,碳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也是搭建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質,更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物質。在人體細胞中總質量中,氧占比為65%,碳占比為18%,氫占比為10%,占比不是最高的碳卻起到了搭建分子成為細胞的關鍵作用。碳,是導致并延續人類出現、存在與文明的結構大師,歸根結蒂,人類文明是碳文明。
碳物質的種類豐富至極,在2022年2月CAS公布的1.93億種人類已知物質中,90%以上的物質含碳元素。大量的物質基礎,致使累積下來的涉碳文化的內涵豐富至極,物理學領域,關于碳元素的測量分析對于研究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單質碳所涉及的材料科學里的金剛石、石墨、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為機械工業、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冶金工業、化學工業等帶來飛躍的進步。化學領域,有機化學就是建立在碳化合物基礎上,它衍生出豐富的分支學科和極為龐大的知識體系;在生物學上,碳元素是搭建地球生命的基礎物質,它們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如:細胞、糖類、蛋白質、氨基酸等有機化合物,而它們本質上都是碳氫化合物,碳就是黏合、釋放和重造生命分子的魔術貼。生態學里,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巖石圈和化石這五大碳庫的碳循環決定著地球生境的命運。人類正是在碳的作用下發現、萌發、衍生、繁榮起來豐富的涉碳文化。國內、國際上,以碳元素化合物“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問題引發了各國圍繞“碳排放權”展開全球性的政治活動,由此形成全新的碳經濟、碳金融等系列經濟文化概念。
3 碳文化的建構
任何一個文化的建構,都是系統性的。碳文化從結構上由外至內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從人與自然生態圈來看,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更是人與自然共生的。
(1)從物質文化層面厘清,碳文化的物質文化是落實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物質層面的文化。如古人的使用的能源物質木、炭、煤、石油、天然氣就是構成碳文化的基礎物質,它們分別次生出木文化、炭文化、煤文化、石油文化和天然氣文化。生命科學里,有關碳基生命的微觀研究,對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遺傳、進化具有基礎性的重要意義。碳,這個結構魔術師從深層次推動了生物文化、生命文化、醫學文化等各級學科文化發生了革命性躍遷。在材料科學里,碳材料呈現出力、熱、光、電、磁等各方面迥異而奇特的物理特性,締造了金剛石、石墨、碳賓、富勒烯、碳納米管、石墨烯、石墨炔等諸多神奇的物質,這個領域是滋生碳文化新篇的富集區甚至是爆發區是可以預見的。大氣圈文化是人類見證大氣圈物理現象所積累下來的經驗、知識和最具神秘色彩的傳說、習俗,它們匯集成人類的大氣圈文化。當今的大氣科學為人類揭示了一個危機性的科技難題也是文化主題: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擾動了地表大氣的常態,使高溫、酷寒、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更加頻繁地出現。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以來,排放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速度在增快,推動了溫室效應的加劇。2022年2月,美國國家和大氣管理局(NOAA)在太平洋莫那羅亞氣象臺傳感器檢測到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419.28ppm,這是300萬年以來的峰值,而且按照目前趨勢,它會不斷加速增高。根據數據統計,從工業革命開始到2009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近38%,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50年里增加的。前文所陳列的涉碳熱詞,正是大氣圈碳文化熱度在全球科技、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投影。以涉碳(低碳)熱詞(詞組)為熱點的大氣圈物質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熱度引起全人類的警醒。
基于碳元素產生的文化在諸多學科文化和行業文化中都有廣泛的物質基礎,如生物文化工業文化、農業文化、軍事文化、考古文化等,但是目前尚未正式歸納、總結出來一個“碳文化”體系,建構“碳文化”的物質層面就必須把這些挖掘出來昭之于世人。
(2)從制度文化層面梳理,碳文化的制度文化層面是人類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需求所制定的涉碳事物的選拔、管理、交易的相關制度、法律、規章等。涉碳的制度文化我國自古就有,它是中國先民們低碳環保的制度保障。夏朝開國君主大禹就有低碳的生態保護條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秦王朝法律《秦律》中有種類齊全的自然資源保護法《田律》,細數我國古代各朝各代,皆有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出發點的涉碳(低碳)保護制度,這是中華民族古代碳制度文化的瑰寶。
我國目前的涉碳的制度文化建設成效卓著,建立起環境保護基本法、環境保護單行法和環境保護法規、規章組成的體系。環境保護法的范圍主要包括《環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自然環境要素保護法里有《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法規。涉碳的制度文化里還有我國制定的《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國際上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等。總之,涉碳的制度文化,是人類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的自律涉碳軌跡。
(3)從精神文化層面提煉,碳文化的精神文化層面是人類涉碳生產、生活的群體意識、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與道德修養的總和。如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觀念、馬克思主義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觀念、我國當今倡導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等。涉碳的精神文化不僅深化對涉碳物質文化規律性認識,而且對于涉碳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實質上體現的是人類發展史上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
4 建構“碳文化”概念的意義
4.1 挖掘并傳承人類文化遺產
人類從誕生以來,就從未脫離過碳生活。戴圣在《禮記·禮運》里記載:“冬則盡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從中可以看到古人生活中衣食住的碳痕跡。須知,人體的呼吸排放碳化合物,人的食物是植物或動物類碳氫化合物,人類生活、生產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碳氫化合物,人類工業文明前使用的各種工具材料里碳的化合物(如竹、木、藤、麻、絲等)占比很大,涉碳所滋生出來的文化與人類天然共存,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密不可分。
以史為鑒,“碳文化”概念的建構有利于更好地從宏觀、中觀、微觀全方位挖掘并傳承人類文化遺產。追溯人類史,最初從森林走到草原,后來鉆木取火、森林的變遷、氣候的變化、石油經濟的發展……這些或小或大、或遠或近的事件,無不投射著碳的影子,無不映射出碳對人類的發展軌跡的影響。客觀上,正式確立并建構“碳文化”這個概念可以更有目的性地、更系統地建立與碳相關的文化體系。
4.2 創立并搭建中國特色物質文化新概念
(1)“碳文化”概念的建構填補了空白。物質文化的分類和命名方法很多,以區位、民族、年代、行業、學科、物種、景觀等的劃分方法居多。以基本元素命名的文化僅限銅、鐵,應用極廣泛的碳元素卻未正式建構并命名一個文化概念,不得不說是一個缺憾,參與了地球90%以上物質組成的碳元素理應建構獨有的一級概念的文化體系。
(2)“碳文化”概念的建構彰顯了文化自信。正式將“碳文化”概念的內涵從量變積累轉化為質變定性,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補缺,它是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也是應時我國實施雙碳戰略的時間窗口,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階段性成果。
4.3 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理論和倫理支撐
生態文明建設,須有生態文化教育與培育為基礎,建構“碳文化”概念與理論體系,為青少年學習碳科學搭建了一個知識平臺;為人民生活提供了低碳生活的倫理依據和方法論;為社會生產與運作建立起了一個低碳運行依據,進而為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各階段目標提供了思想、理論和規則上的支撐。
這個理論體系和倫理觀的建立,一是可以摒棄生態虛無主義的泛濫,避免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滋生蔓延;二是從物質文化角度遏止歷史虛無主義的侵略和歪曲,客觀而正確地揭露和批駁詆毀;三是摒棄機械的人類中心主義或生態中心主義,建構有機的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倫理觀,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視野審視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發展。
5 結論
明確“碳文化”概念是建構碳文化體系的起點,建構碳文化是將地球生態圈最豐富的物質所積累起來的最豐富的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的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碳文化的建構是生態文化建設的基石,是我國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基石,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和投影。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27.
[2]王秉欽.文化翻譯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34.
[3]CAS(Registry)數據[EB].美國:化學文摘社,2022.https://www.cas.org/about/cas-content.
[4]埃里克·羅斯頓.碳時代[M].北京:三聯書店,2017:3.
[5]全球監測實驗室(GML)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臺 數據[EB].美國: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2022.https://gml.noaa.gov/ccgg/trends/.
[6]溫室氣體的來源[EB].北京:碳排放交易網,2019.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19/1204/66674.html.
[7]胡平生.禮記[M].張萌譯.北京:中華書局,2017: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