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平



摘 要:《經濟學原理》是一門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受眾面比較廣泛,課程思政的開展與設計十分有必要。同時,經濟學原理是以解釋西方經濟發展實踐為主的理論知識,加強開發中國經濟故事教學案例,非常重要和緊迫。本文闡述如何通過中國經濟故事挖掘對應的課程思政元素,進而達到促進學生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我知、我信、我行”的教學目的,激發學生為國家經濟發展奮斗,投身于偉大的民族復興事業。
關鍵詞:《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故事;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93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
《經濟學原理》是一門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受眾面比較廣泛。它的教學重要目的之一,是讓學生通過經濟學原理來了解和分析社會經濟現象及背后蘊含的經濟規律。《經濟學原理》以講解西方經濟學各大原理為主要內容,這些原理產生的基礎是西方經濟發展實踐,詮釋了西方經濟發展歷程中的經濟現象與規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何用經濟學來解釋中國經濟增長呢?講好中國經濟故事,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一個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項目。本文將在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案例、教學過程等方面設計課程思政,搭建有益于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教學框架,以期對《經濟學原理》的課程思政建設有所裨益。
1 梳理中國經濟故事,對應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課程教學的關鍵,依據教學重點,梳理中國經濟故事,引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偉大實踐,促進學生“知中國經濟、信中國經濟、建設中國經濟”有機統一起來。同時,讓這些思政元素像照耀在學生前行道路上的路燈一樣,照亮前進的道路、溫暖進步的心靈。《經濟學原理》的教材選擇范圍比較廣,在此我們以繆代文教授的《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第六版)教材為例。這本教材偏重經濟學常識的介紹和經濟學基本技能的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和基本經濟學分析能力。首先,我們來看看應該如何進行教學案例的選擇。
為了更加清晰明了需要哪些中國經濟故事,首先應當將不同章節的教學重點羅列出來。再針對不同的教學知識點,搜索、整理、梳理對應的中國經濟故事,實現中國經濟故事與教學重點內容的有機統一。比如,表1中各章節知識點對應著不同的案例。表中為部分案例,實踐教學過程中,應將各章節知識點羅列得更為細致。
整理教學知識點,特殊是教學重點,結合中國經濟故事,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經濟現象背后的經濟規律,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果、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力量,認識到中國自有的經濟思想。同時,讓學生在批判中學習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的優劣,特別是近代西方國家長期處于低速發展及其自身發展實踐與其經濟學原理相悖之處。從理論、實踐等方面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促進學生懂得、理解、贊同 “我們走這條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2 挖掘中國經濟故事蘊含的思政元素
中國經濟故事本身含有激勵意義,它們發生在學生身邊,學生比較容易認同這些事實。但是在接受經濟學原理知識之前,可能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不一定會去關注現象背后的規律性問題。如何由表及里,揭示經濟現象后的本質?同時,當代青年學生大都不喜歡填鴨式、灌輸性的單向輸入模式,從哪個角度挖掘中國經濟故事的思政元素,才能讓當代的學生怦然心動呢?
2.1 思政元素呈現目的應明確
我們可以從中國經濟故事想取得的效果出發,采用倒推的模式。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在結合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愛社會主義、愛共產主義的情懷,培訓學生創新、誠信、奮進、自信的品格等,因此,可以從這些角度去展現中國經濟故事。
2.2 選擇正確的典型案例
在中國經濟故事選取典型案例,作為各章節教學重點的講解內容,挖掘中國經濟故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這是教學設計中的關鍵步驟。比如,在講述我國“農村改革、價格改革、企業產權改革三大戰役”的成功經驗時,我們對的是“經濟增長”部分的內容,進而樹立學生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目標和責任感。
2.3 典型案例的思政元素提取
如何將故事引導經濟理論再升華為價值觀,使學生清晰地理解知識與價值觀的緊密關系,激發學生將個人的長遠發展與國家需求和民族命運的要求結合起來,是判斷課程思政元素提取正確與否重要依據。
比如“精準扶貧”這一案例的課程思政元素挖掘。這項脫貧工程可以從改革開放初期講解到2020年目標實現;從1985年鄧小平指出:“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到習近平提出了“精準扶貧”并完成任務,“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指出與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相比較,我國政府干預在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方面的制度性優勢。最后升華主題,實踐證明“共產黨人初心不改,始終為人民服務”!
在教學設計中,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古代的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人手,促進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經濟思想,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中國市場經濟思想鼻祖——春秋時期的管仲,在《管子·輕重戊》中記錄了他經濟戰精彩案例。在國際貿易知識點講解時,他的思想在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仍然大有裨益。
2.4 思政元素挖掘步驟
基本是在思政元素挖掘,我們按這樣一個步驟進行,如圖1所示。
第一步,確定對應知識點的典型案例;注意不同章節采用不同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預備表達的價值觀、精神等元素是多元化、多層次的。
第二步,典型案例的分析與梳理,說明其中的經濟學規律;同時,凸顯思政元素脈絡,描述元素的層次。
第三步,畫龍點睛,表達出案例后的價值觀、精神等。
3 教學過程設計
3.1 教學環節設計
在經濟學原理教學過程設計中,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的安排也很重要。針對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可以進行課前理論知識認知與案例閱讀、課中理論知識梳理與案例討論、課后理論知識總結與案例感悟,促進學生從內心對現象、理論、價值觀、精神等方面的認知——辨識——認同,達到“我知、我信、我行”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呈現更多的教學資源,利用于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具體的教學過程及每個步驟中的教學方法如圖2所示。
3.2 教學方法設計
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因地制宜”,不同的知識點和不同的中國經濟故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避免千篇一律。目前采用比較多的教學方法有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比較分析法、情景模擬法等。采用不同方法,更有利于教學的實施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才能讓經濟學原理的課程思政做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通過案例事件,啟發學生思考,通過科學的分析方法,理解、分析、思考案例事件,并提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利用中國經濟故事來學習經濟學原理,案例分析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將與知識點相關的中國經濟故事及相關材料分享給學生,或者確定故事主題由學生查找相關材料,通過了解、認知、分析、理解中國經濟故事,再用經濟學原理分析這些現象,分析、明辨其中的經濟規律。案例分析法,是在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中的重要手段。
(2)小組討論法。
除了案例分析法,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法。比如,對案例討論,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并總結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辯論賽的方式;可以從一個角度進行定向討論,也可以多角度的啟發式討論等。通過不同形式的小組討論,更加梳理清楚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實踐的能力。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能夠給學生更強的視覺、內心感受的沖擊力。比如,近日熱映的《長津湖戰役》中志愿兵與美軍的伙食對比,聯想到當代科技進步,自強不息、愛國保家的精神,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十分重要。再比如,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成效對比等。通過不同角度的對比,更能激發學生愛國、對黨的擁護。
無論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關鍵在于,這種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理解中國經濟故事,理解其背后蘊含的經濟學原理。
4 結論
總之,教學案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選擇,是基于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也受學生自身學習特征等方面的影響,并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教無定法,教必有法。在此論述的想法,實屬拋磚引玉。只有真正統一“我知、我信、我行”,才能實現課程思政設計的效果。在《經濟學原理》中,采用中國經濟故事為教學案例,讓學生認知、理解、感悟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實踐,認識到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文化的自信心,促進學生投身于民族復興事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馮根福.講好中國經濟故事、繁榮中國經濟理論[J].當代經濟科學,2020,(1):1.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靳衛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23):5459.
[5]田穎莉,張飚,王瑩,等.課程思政滲透經濟學專業的教學改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