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琪 馬志 趙斌斌
摘 要:法學與課程思政元素具有天然的適應性。新媒體是思想政治理論遷移進入高校法學課程的媒介與橋梁。應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來輔助和支持協作學習的CSCL方法構建適于課程思政理論與高校法學教育相耦合的學習環境。一方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BOPPPS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構建智慧模擬法庭虛擬仿真實驗室,通過啟發式和體驗式教學,升華學生對法學課程思政價值的領悟力。
關鍵詞:法學教育;課程思政;多媒體;學習遷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91
1 高校法學教育實施課程思政的背景與意義
1.1 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
《群書治要.周易》云,“蒙以養正,圣功也”。教育的藝術不全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挖掘思政課程以外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而法學作為以法治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其教育除了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外,更須以“公平”“正義”“秩序”“誠信”為價值內涵,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塑造,因為法律必須與道德、正義、權利保持一致。因此,法學教育與課程思政理念存在著天然的耦合性。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7年即指出法學教育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我國更需要培養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法律與道德本身均為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二者雖然調整的方式內外不同,但均基于維護社會秩序、公平、正義、誠信、和諧的目的而存在。法律正是吸收了道德準則中的合理內涵而被立法者轉化為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則。法律是老百姓的行為指引,通過強制性、禁止性和倡導性的行為規范,可以告訴學生“應當怎么做”“不得怎么做”“國家建議怎么做”。而這種在道德指引下的法律準則,則可以借助國家權威的外衣,更好地將道德修養貫徹落實到老百姓的言行舉止之上。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為內容的法學教育必然需要與思想政治元素同向同行,從而使其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高校作為法律人才專業化的培育基地,更應以培養法學生的外在法律職業道德與內在道德修養、法律信仰和法律人格為終極目標。
1.2 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學科,其獨特的意識形態屬性,更容易通過幫助學生揭示法治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解讀法律案件背后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2016年12月,《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即強調,要通過“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而法學教育是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一環,在法學教育過程中亦應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民法教育為例,《民法典》作為老百姓的“百科全書”,其基本原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以及最新生效的《民法典》中新增的“綠色原則”,都成為民法課程思政的重要素材。在具體制度中,最新增設的“好人條款”,為老百姓“見義勇為”的行為保駕護航,突出了“和諧、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185條新增“英烈條款”,從法典的更高位階確立了我國對英雄烈士的保護力度。因為英雄烈士對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模范榜樣作用影響深遠,對英雄烈士的侵害,實質損害的是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公共利益。以上法律條文都為民法課程的講授提供了厚重而意義重大的課程思政教本,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不僅要達到學生掌握具體法條如何適用的“授業”效果,更要達到感悟法條背后深刻社會意義的“傳道”目標。法律的道德內涵屬性使得對學生進行法學教育本身,就是在傳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學教育中嵌入思政元素,既是培養專業法治人才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二者不分你我。
2 CSCL對高等法學課程思政教育的遷移引路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法學課程思政的本質正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遷移進入法學課堂,使得法學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將思政知識、思政技能、思政態度和思政行為規范與法學要素相耦合。學習遷移理論中的共同要素說、案例引導法、關系轉化說、概括化理論、經驗整合說,正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理論遷移進入高校法學課程的“耦合劑”。而以多媒體手段、計算機技術來輔助和支持協作學習的CSCL方法,在互動式多媒體環境下通過反省與指導方式的結合,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記憶與遷移。“價值引導如果通過平鋪直敘的方式很容易淹沒在專業知識的海洋中,并可能被學生誤認為是累贅,因此應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
目前我國新型電教媒體行業發展迅猛,為教學手段的創新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直接的技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新媒體新技術對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多媒體或網絡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是促進教學創新和改革的重要途徑。其根源于網絡和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給受眾帶來的巨大影響,使得運用多媒體進行的新型教學較傳統教學模式富有極強的感染力,有利于吸引學生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注意并開發其想象力,以一種更能得到學生接受的方式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促進課程思政的學習遷移。在高校法學課程的講授過程中,也要以現代信息化手段為工具,運用以學習遷移為行動導向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要素潤物無聲地融入法學專業教學中。
3 CSCL協同高等法學課程思政學習遷移的耦合路徑
通過新媒體將高等法學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相融合,歸根結底就是要用CSCL構建適用于課程思政理論遷移至高校法學教育的學習環境,在授課全過程貫徹CSCL資源的利用和分配,具體路徑如下方面。
3.1 以學生為中心的BOPPPS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法學課程思政和傳統課程一樣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但更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從其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出發,幫助學生建構法學課程思政的知識模型。通過線上線下相協同的混合式教學,可以最大程度地聽取學生的反饋,掌握學生感知思政元素的程度。充分利用網絡等傳播媒介以及多樣化的課堂設計弱化學生的聽覺惰性,通過問題啟發式教學將越來越多“不想聽、被動聽”課程思政的學生轉變為“我要聽、主動聽”課程思政的學生。運用BOPPPS中的“導入”和“前測”方法,課前利用現代教學平臺在線上布置預習內容,提供課程習題,并發布話題討論,讓學生自主組成互助小組(TBL),通過上網或其他途徑,查閱我國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以及相關司法案例,分析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及其權利義務,發現法條及案例背后的思想政治元素。課上通過BOPPPS的“參與式學習”環節,運用互聯網庭審直播、案件回顧等“翻轉課堂”,展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司法裁判,如“侯振林見義勇為案”“7人詆毀戍邊英雄案”,一方面既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又可自主探索并發現其中的思政元素,比“被動”地接受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通過在線簽到、搶答、投票、討論等線上教學環節,能夠及時獲得學生的觀點和反饋,從而針對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授。
3.2 構建智慧模擬法庭虛擬仿真實驗室
實訓教學分為模仿實訓和實戰實訓。模仿實訓主要有案例教學法和模仿審判教學法。傳統的模仿實訓法主要是線下進行模擬法庭教學,學生模仿“法官”“律師”或“當事人”,模擬開庭審理的真實場景,將書本知識代入到實踐情景中,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但是,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線下的模擬法庭模式缺乏沉浸式的體驗感,真實性不足。由于時空受限,傳統的模擬庭審教學格式化嚴重,流于形式,往往處于讓學生按照劇情腳本“走流程”的窘境,很難使學生真正代入到案件情境中進行全面的觀察,更難談及案件背后思政價值元素的體悟。而智慧模擬法庭虛擬仿真實驗室可以依托虛擬現實、云計算、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等先進手段,隨時更新案件數據和事實證據,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模擬審判訓練,營造接近真實的糾紛場景,創設生動形象的法庭情境,為晦澀的法學課程思政注入新的活力。這種情境教學與法治實踐緊密聯系,讓學生獲得全方位、沉浸式的體驗感,從而更能置身處地地站在法官的視角或當事人的視角,感悟出案件所蘊含的法治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極大升華法學課程思政的學習價值,激發學生學習課程思政的興趣。
4 結束語
“自己想學,自己想聽”是激勵學生進行課程思政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生自主將所學的思政理論遷移至法學專業課程,相較于老師的主動教、學生的被動學而言,更能獲得信服感和接受度。新媒體手段以其新穎性和信息技術優勢,將法學與思政元素緊密黏合,通過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BOPPPS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實現問題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對法學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思考;智慧模擬法庭通過打造趨近真實的審判環境,給予學生全方位的體驗感受,真正實現思政元素在法學課程中“鹽溶于水”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20200831)[20211101].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
[2]為全面依法治國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N].人民日報,20170505(02).
[3]李雪英.代理式多媒體對中學生知識記憶和遷移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07.
[4]朱飛.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澄明與進路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9,(08).
[5]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