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君
摘 要: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多樣化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情境化教學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種,可以為學生營造符合教學內容、契合學生心理、滿足學習需求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較為強烈的參與感、代入感、獲得感,為實現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的雙向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本文圍繞著生活化、可視化、游戲化情境的創設展開闡述,希望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化;生活元素;可視化;學習興趣
受到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思維影像,部分教師在以往多運用“照本宣科”“填鴨灌輸”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有效的發揮內生動力對數學知識進行高效探究,只能夠在教師的單向性講解中被動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學情境的創設與課堂氛圍的營造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了課堂氛圍的沉悶。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致力于轉變教學思維、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實現學習有效性的提升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等奠定堅實基礎。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提高學以致用能力
生活化情境的突出優勢就在于在數學知識與生活經歷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共鳴,并將所學知識即時性的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為實現學以致用能力的切實提升做良好的鋪墊。除此之外,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靈感,使學生自覺的將學習實踐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基于此,教師應當注重實際生活元素的滲透,在課前導入環節通過語言引入、設置疑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高效探究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時,這節課的知識內容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理論基礎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為學生做了生活化的課前導入,即“加減乘除是數學運算的最基本方式,那么,如何運用它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呢?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呢?”受此影響,學生自覺的將實際生活經歷與數學知識探究關聯了起來。而后我引導學生對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等理論概念、關鍵步驟、應用場景等進行了強化記憶,并在當堂檢測環節為學生設置了生活化的問題,有效的夯實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深化了知識理解程度。
二、創設可視化情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新時期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的實現,還有賴于可視化情境的創設,在此基礎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聽覺感官乃至觸覺感官,讓相對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內容,以直觀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進一步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促進學習效率的實質化提高。基于此,教師應當利用多媒體設備聲情并茂、視聽結合、情景交融的突出優勢,引導學生在優質高效、動靜相宜的小學數學可視化情境中進行知識了解、掌握、運用。
例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二)”時,這節課的數學知識圍繞著軸對稱、平移展開,有利于在可視化的環境中開拓學生學習視野。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圖文結合的優勢,為學生展示了多幅軸對稱圖片,包括“交通指示牌”“紅十字標志”“剪紙窗花”等,將學生的視覺感官調動了起來。而后采用呈現動態圖的方式,讓學生動態化、直觀化的了解到平移的具體情形,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實踐證明,在可視化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更為廣闊的數學天地,進一步開拓學習視野、提高學習體驗感、實現學習有效性的提升。
三、創設游戲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時期小學數學情境化教學的實現,同樣還離不開游戲化情境的創設,在此基礎上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寓教于樂過程中感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切實增強學習獲得感與成就感。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推動力量。”誠如此言,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創設游戲化教學情境,在趣味教學游戲的有力加持之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探究當中,將寓教于樂的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當中。
例如,在學習“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這節課的數學知識圍繞著小數的運算展開,對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將學生劃分為了梯次搭配、互學互鑒的趣味化學習小組,并為學生創設了游戲化的應用場景,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消費者與售貨員,在趣味購物游戲當中進行小數加減法的學習。由此學生產生了很強烈的參與感,并充分體會到了游戲化學習的趣味性。在后續的交流討論與互學互鑒中學生彼此借鑒了學習經驗與探究成果,在游戲化情境愉悅的氛圍中提升了自身的學習效率與質量。
總而言之,情境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有效應用,不僅是順應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趨勢的必由之路,同時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掌握科學學習方法的必由之路。有鑒于此,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思維的轉變,通過生活化、可視化、游戲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將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性、參與感調動起來,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張惠高.小學數學趣味性情境化教學的策略[J].科普童話,2020(16)
[2]王爽.享受數學中的人生——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情境化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