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豐華
摘 要: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技術在生產實踐中不斷與資本結合,最終,技術異化成為一種異己力量壓迫人、奴役人。產業技術的異化、分工技術的異化、資本統治與剝削技術的異化是馬克思立足于時代現狀對技術異化進行剖析的三個層面。自然的異化、社會的異化、人的異化是技術異化帶來的后果。馬克思指出技術異化的根源在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通過對技術異化的揚棄,人類社會最終會走向共產主義的解放道路。
關鍵詞:技術異化;歷史唯物主義;揚棄;解放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67
1 馬克思對技術的解讀
馬克思沒有對“技術”一詞進行專門的界定,但他常常用技術的物化形態,即工具、機器、手推磨、蒸汽機等,或用抽象的詞匯,如技巧、技藝、工藝學、工業等來指代技術。馬克思反對僅僅從外在的有用性來定義工業,而是從人的本質意義上定義了工業,即整個工業史都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展示。“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
技術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技術的自然屬性是指人類利用技術改造自然時會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技術的社會屬性是指人類使用技術的過程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因此,技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技術思想是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緊密聯系的。從生產力的角度來看,技術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甚至將人從“自然人”解放成“社會人”,“資產階級歷史時期負有為新世界創造物質基礎的使命”。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技術進步變革了封建社會以土地依附為主的舊式生產關系,進而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特別是三大發明給歐洲世界帶來了巨變。“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資本兼具著創造文明和追求價值增值的雙重邏輯,后者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基調。資本積累是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我揚棄的手段,技術的發展則加速了財富積累的資本主義速度。但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技術的吸收是有限的,當生產關系不適應于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時,技術就成了異己力量。
厘清了技術的二重性和資本邏輯的二重性,我們必須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出發去理解馬克思的技術異化思想。正如資本主義時代每件事物好像都包含著它的反面,技術異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2 馬克思技術異化思想的三個維度
2.1 產業技術的異化
產業技術異化是指產業活動中應用的技術與勞動相結合,并且主導了勞動過程,成為壓迫勞動者的外在力量。
產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和剩余價值的生產。作為技術要素的勞動手段——機器在工廠里被大量使用,馬克思指出“機械是代替勞動和勞動者的最有力的手段,同時,它又不分男女老幼,把勞動者家庭中的人,盡數驅使在資本的直接支配下……并且把在家庭范圍和倫理限界內實行的家庭自由勞動的地位剝奪了”。技術使機器代替了肌肉,在產業生產活動中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動強度以至于超出了人的生理和道德的界限。此時的勞動者成為產業技術系統的一個有意識的器官,被迫按照產業技術運行的節奏勞作。
2.2 分工技術的異化
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按照機器體系運轉需要來進行分工,這樣“個人本身完全屈從于分工,因此他們完全被置于相互依賴的關系之中”,“工人像從屬于自己的命運一樣從屬于機器,從屬于機器的動作和作業”。分工技術的異化使工人喪失了主體自由,成為機器時代的提線木偶。
同時,分工技術異化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的發展,“終身從事同一種簡單操作的工人,把自己的整個身體轉化為這種操作的自動的片面的器官”。分工技術使得工人成為局部工人,“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工具”。工人的生產活動被制約和束縛,智力才能無法得到自由全面發展。
2.3 資本統治與剝削技術的異化
“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除直接受產業技術、分工技術等奴役外,還受到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的管束。同時,就資產階級而言……他們也為這一技術體系所奴役,這也是資本統治與剝削技術異化的表現”。
資產階級誕生之初是為了推翻封建階級的統治,解放被剝削壓迫的人民。但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使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資產階級操縱著國家機器和社會管理技術對無產階級進行剝削,然而資產階級自身也受到剝削技術的控制,再也離不開技術這個剝削工具。此外,無產階級受到的技術剝削程度越深,他們反抗地就越徹底。可以說,資產階級為自身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3 技術異化的后果
3.1 自然的異化后果
馬克思批判了傳統唯物主義認為自然是既成的、永恒的、一成不變的、客觀的物質對象。他在《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們利用技術改造大自然,與自然界進行著物質交換。
技術異化在自然層面的表現是技術使自然環境被破壞,出現生態失衡、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局面。人類生產生活離不開自然界,但是,在人類利用技術大量攫取自然資源、改造自然的同時,自然也開始報復人類。
資本主義工業生產在技術的支持下大肆開發自然資源,造成了土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的枯竭。排放的大量廢水廢氣,污染了河流土地,威脅了人們的生命健康。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法……一方面,它把社會之歷史的動力集中了;另一方面,它又破壞了人與土地間的物質交換……它使都市勞動者犧牲肉體的健康,又使農村勞動者犧牲精神的生活”。
3.2 社會的異化后果
從社會層面看,技術異化表現在技術應用破壞了社會文明、造成社會兩極分化,引發許多社會問題。
首先,技術異化成為資本家進行利益斗爭的武器,同時也成為破壞人類文明的武器。工業革命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擴大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建立。資本主義“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社會文明被技術破壞了。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提到“不列顛人……他們破壞了本地的公社,摧毀了本地的工業,夷平了本地社會中偉大和崇高的一切,從而毀滅了印度的文明”,對英國來說,工業革命是機遇和成就,對印度來說,工業革命是對文明的破壞。其次,技術異化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工具理性膨脹、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馬克思認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
3.3 人的異化后果
技術異化造成了人的肉體和精神都被技術所奴役。技術的發展讓部門分工更加精細化,工人身上的價值被壓榨得也更徹底。“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技術的使用初衷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將人類從勞動枷鎖中解放出來。但在資本裹挾下,技術反而成了壓榨工人的武器。馬克思指出“由于人隸屬于機器或由于極端的分工,各種不同的勞動逐漸趨向一致;勞動把人置于次要地位……時間就是一切,人不算什么;人至多不過是時間的體現”。人的主體性隨之喪失,失去自由和個性,成為單向度的個體。
4 技術異化的揚棄道路
4.1 堅持合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
對資本主義社會技術異化的揚棄必須要堅持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首先,從技術的自然屬性看,任何技術創造都是人類實踐的產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因此,我們必須要提高人類自身認識水平,正確使用技術。其次,從技術的社會屬性來看,技術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馬克思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因此,技術異化批判不能簡單地將矛頭對準技術本身而盲目地拋棄技術,我們應該認清技術與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的區別,合理地發展技術。
技術的否定性體現在人是自覺自為的主體,技術主體對于技術的性質起著關鍵的作用。馬克思洞察到資產階級掌握了技術這一武器為本階級牟利、剝削底層人民的現象,因此,他提出,無產階級必須要掌握技術這一強大的否定力量以實現無產階級解放。
4.2 實行無產階級革命
技術異化的根源在于技術的資本主義應用。消除資本對技術的控制是解決技術異化問題的根本途徑,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成為消除技術異化的必由之路。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矛盾時指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共產主義制度最終在全世界實現的科學論斷。共產主義制度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只有實行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人類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在那時,技術活動才能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技術與人的全面發展相融合,技術異化將不復存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5,52,49,8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526.
[4]馬克思.資本論[M].郭大力,王亞楠,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276,35835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7208,776,22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93.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9.
[8]王伯魯.馬克思技術思想綱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94.
[9]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32.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6.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