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 張偉東 熊曉偉
摘 要:新冠疫情的發生使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認定問題成為討論的重點,除了國內疫情日趨嚴峻以外,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商品貿易進出口日益頻繁,國內外疫情愈加休戚相關。在新冠疫情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從本罪的司法認定出發,整體上從刑法規制角度深刻剖析解讀涉疫犯罪問題,多視角對本罪的司法認定進行全方面整體構架,正確認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以期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有效適用。
關鍵詞:新冠疫情;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經濟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83
0 引言
恰逢2020年新春之際,新冠疫情的戰爭在湖北武漢打響,隨后蔓延全國,由于防范意識松懈、防范工作不到位、人員流動密度大等一系列原因,導致疫情擴散,一傳十、十傳百,同時多數人感染的事件接連發生,防疫工作成為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在黨和國家的堅強領導下,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國內外經濟貿易來往頻繁,國外疫情形勢依舊嚴峻,不斷報道出進口商品攜帶病毒而造成感染的事件,致使國內疫情反反復復。這種特殊時期凸現出來的現狀問題就是:疫情期間,如何在現有的刑法體系之下完全界定出某個行為人是否構成涉疫犯罪、存在爭議的焦點應當如何解決這些都成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刑法規制完善可切入角度的重點討論方向。本文將從刑法學視角出發,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司法認定進行重新辨析整合,并且對這一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刻討論并提供相對完備的解決方法,以期達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刑法有效規制效果。
1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構成要件的認定
1.1 客體的認定
刑法典第三百三十條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規定的客體為公眾衛生秩序中的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國外多將其規定在危害公共安全條款之下,體現的是對公眾法益的保障,我國的構架更體現出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維護。有學者認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保護的法益如果是公眾生命、健康權益的話,那么諸如組織賣血罪、醫療事故罪等相當一部分罪名亦可以解釋為公眾生命健康權益,這種解釋無法確保刑法體系自洽,也違背了罪刑法定原則。對于此種觀點筆者認為,妨害傳染病防治表面是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但最終是對公眾健康的威脅,由表及里侵犯的還是人身健康法益。妨害傳染病防治不同于其他行政犯,其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違背現行法律法規政策的犯罪,其嚴重后果是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而在現行管理制度之下,由于流行病學只能對已經發生的傳染危險對公眾告知,而對未知病毒的傳播阻斷手段、病毒傳播途徑和傳播方法的均不具有確切的已知性,也不能提供完備的預防措施,即使完全遵照制度安排,也可能對他人健康法益造成損害,這是社會管理秩序所不能概括和解釋的。綜上,所以筆者更傾向于將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設置于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章,凸顯出對公眾法益的保護,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1.2 客觀方面的認定
1.2.1 新冠肺炎疫情本罪的主要行為類型
與新冠疫情期間犯罪有關聯性的是刑法第330條第四項規定:拒絕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依照傳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預防、控制措施的……這一項是模糊性的兜底條款,在行為的種類并未被加以規定、行為的內容語焉不詳情況下,通過《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有關規定,通過整理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行為種類,可歸納為以下幾種:(1)謊報、瞞報行為:這主要是指行為人不從實上報自己路徑,隱瞞、謊報、瞞報從疫區歸來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情況;(2)有風險而不避免行為:指確診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不服從隔離措施,擅自脫逃的行為;(3)行為人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行為。司法實踐中違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危害行為與此范圍大致相當。
在謊報、瞞報行為中,如果主體為特殊義務主體時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此種情況下,若特殊義務主體是為他人不正當利益而實行謊報、瞞報行為,依照《意見》規定傳染病防治失職罪,而特殊義務主體是為自身不正當利益實行謊報、瞞報行為,則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1.2.2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刑法因果關系
對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因果關系的認定,要從是否存在介入因素著手。評價行為人能否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當沒有介入因素時,直接通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加以評價,存在介入因素時,要考慮介入因素是否正常,不正常則中斷因果關系。例如,甲從疫區返鄉,在酒店進行隔離,酒店工作人員對甲廢棄的生活用品未按規定處理,而且隨手置于某小區垃圾桶內,隨后垃圾回收站的楊某接觸該生活用品,而后在毫無防護情況下與小區人員接觸,十日后,該小區疫情爆發。這種情況下,甲對其廢棄的生活用品并沒有管理的權利,均由工作人員統一回收處理,而介入因素為工作人員隨意丟棄用品,對于該小區疫情的爆發作用大,也即因果關系應中止,小區疫情的爆發不應歸責于甲,甲也無需負責。工作人員的這一行為違反了傳染病防治的預防、控制措施,應當予以刑事處罰,構成傳染病防治失職罪。
1.3 主觀方面的認定
妨害傳染防治罪最具有爭議的問題即其主觀罪過形態是故意還是過失,多數學者將其界定為過失犯罪,也有學者認為主觀為故意犯罪、故意過失混合犯罪。筆者更贊同多數學者的觀點:首先,本罪是行為人對行為的故意,但對結果是過失的。即行為人對結果發生持否定的態度;其次,本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七年,與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定最高刑一致,進而可以推出本罪是過失犯罪;最后,從刑法理論角度來說,犯罪構成的主觀表現應當是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認知態度,從這一點來看,如果行為人對傳染不特定多數人持肯定態度,既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非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所以本罪主觀方面應為過失而非故意。
2 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司法認定難題及對策
2.1 本罪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問題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各個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間采取有意聯絡,明確知曉自身是參與到只有和他人配合才能完成犯罪的行為中。如果共犯者之間并無明確的意思聯絡,行為人不能認識到其他人配合行為人實施該犯罪行為,或者行為人能夠意識到他人正在實施犯罪,但是自己并未以自身肢體行動語言向犯罪人表明自己參加該犯罪活動。在這兩種情況下兩者因缺乏相互之間的意思聯絡而不能構成共同犯罪。若行為人之間存在犯罪合意,但各行為人實施的行為不具有幫助可能性,而全部的有犯罪合意的行為人之行為均可通過單獨評價認定其行為性質為犯罪。也就是說,在僅僅是合意犯罪人的情況下,討論的是:是對所有行為人為同一罪名的主從關系做出單獨評價,還是按照個案分別予以定罪量刑處罰的問題。行為人之間有犯意聯絡,而缺少了相互幫助的要素,在沒有精神上鼓勵的情況下,也就不能認定為刑法理論共同犯罪中的幫助犯,只能認定為過失犯罪,而因有犯罪的意思聯絡表示,可定性為共同過失犯罪。雖然現行刑法理論從實質意義上來說將共同過失犯罪界定為已不再屬于共同犯罪的范疇,但其兩者之間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客觀聯系,共同過失犯罪不同于另一分支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過失犯罪中的行為人行為均可以刑法基本理論做出單獨評價、定罪量刑。共同故意犯罪各個行為人的行為均從屬于全部罪行(設定實行未過線),不可單獨評價為某一犯罪,并且各個行為人的行為相互之間具有牽連性。從行為人單獨評價和牽連性角度來看,這種區分是十分有必要的,故也就仍有可研究必要性存在。
2.2 本罪與妨害公務罪在特定情況下的罪數問題
妨害公務罪,是指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在疫情期間,如果行為人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以阻礙國家工作人員履行防疫檢查為目的,實施了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有傳播危險可能性的行為,此時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與妨害公務罪均可適用而發生競合的時候,屬想象競合,此時應考慮行為人的手段方法行為不可重復評價,發生競合時,應當擇一重罪論處,而不宜數罪并罰。
行為人甲已知自己為感染者,不服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傳染給乙新冠肺炎病毒相威脅要求乙不對其進行管制,在乙言詞拒絕以后甲利用工具強硬掙脫管控逃跑,后甲經親屬接應(處于疫情管控時期非必要不外出)逃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管理。這個案件中首先要思考,甲恐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乙的言詞能否構成威脅,從社會一般人角度出發,感染者傳播病毒的行為本身既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對個人也具有人身危險屬性,利用自身攜帶的病毒加以恐嚇以達到自身非法目的,也表明行為人主觀想要達到威脅的目的,所以甲的行為是一種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其次,行為人能否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前面討論過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的主觀方面要求是過失心理,本案中,行為人明知自身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并以此相威脅,以達到脫離管控的目的,這些行為所表明的主觀心理已經不是過失心理能夠包含的范圍,更趨近于間接故意的主觀心理態度,所以不能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最后,行為人親屬的行為能否構成犯罪問題,其親屬接應行為人是一種變相逃脫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管理的行為,但能否定罪取決于其是否知悉甲的違法行為,如果知悉則成立妨害公務罪中的幫助犯,可構成妨害公務罪,而其接應行為又違反社會管理秩序的相關規定,屬假想數罪,根據想象競合擇一重罪論處;如果不知悉,由于缺乏本罪的主觀要件而不能定妨害公務罪,但由于其不服從社會管理秩序而可能構成妨害傳染病防治罪。
2.3 本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特定情況下罪數問題
在行為人明知其正在實施的行為違反了《傳染病防治法》中的疫情防控措施,會引起新冠肺炎傳染病的傳播,仍故意實施,應當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并非認定為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如果是已經確診的患者、感染者、正在隔離觀察的人員,在主觀上有明知的故意,而行為人處于敵對、仇恨、報復社會或者意圖以傷害不特定其他人為目的,而向他人吐口水、出入不帶口罩、隨地吐痰、面向他人咳嗽等導致或者可能導致他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以推定為在主觀上惡意主動傳播病毒、故意感染他人,此時要求行為人在感染人數上是不特定多數人,原因在于:如果行為人實施傳播行為主觀意圖上只傳播一人,但憑借社會一般人的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也應當意識到受其所傳播的人極大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不特定人群,由于其過于自信認定為過失,即觸犯故意傷害罪、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此時應當按照想象競合理論擇一重罪處罰,而不應當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定罪量刑。但應該思考: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意圖侵犯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安全,但只傳播一人,這個受傳播而感染的人并不知自身是感染者而依舊在疫情防控期間四處活動,此時處理方法與前種情況不盡相同:對于傳播新冠病毒的行為人來說,傳播病毒的最終侵犯的法益是社會一般人的生命安全,哪怕其受傳播病毒的受傳播人沒有外出而使行為人的目的沒有達成,也應當依刑法基礎理論認定該行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不同之處在于只是在結果處理上以
犯罪未遂論;受傳播而被感染的人不能認定為過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為受傳播人不能被法律苛責預見或者應當預見其自身被別人惡意傳染,受感染的人只能因違反相關疫情防控規定,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而如果受感染者為國家公務人員,而后其在履職的過程中,造成多數人感染,對此,不應以犯罪論處,原因在于:國家工作人員是履職主體,其接觸他人、管控疫情具有正當性,所以不具有可責性。而導致國家工作人員感染的行為人不能構成妨害公務罪,原因在于:其主觀上犯罪目的不在于妨害公務,而是侵害不特定多數人的人身安全,不符合妨害公務罪的基本構成要件,所以行為人只能評價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在疫情期間,已確診的新冠病人或疑似病人,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不進行隔離或者隱瞞病情入境,按照特別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應當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或者妨害國境衛生檢疫罪論處。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則應當擇一重罪定罪處罰,例如疑似病人進入公共場所,并且具有傳播風險,這種情況屬于法條競合,即“重罪優于輕罪”的適用原則。
區分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區分的難點在于:辨析行為人主觀故意過失心理狀態,要著重分析行為人是明知結果發生還是預見結果發生,主觀上是否對結果的發生持加以排斥的心理狀態,如果行為人預見結果發生概率遠低于社會一般人的認識水平與認識可能性,而對危害后果又是持否認、排斥的態度,那么就可以認定其主觀是過于自信的過失,定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反之行為人明知結果發生概率大而放任、不排斥結果發生即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3 結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有關疫情犯罪的法條適用、各種司法解釋的出臺、刑事案件的審理都是對疫情的有效遏制與評判。2021年《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適時出臺為新冠肺炎入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客觀方面合法化提供切實依據。在疫情反反復復的背景下本罪適用的嚴苛條件也不斷地進行擴展修改更新,更促進刑法學的構架建設和法治的整體完善,保障社會管理秩序和公眾健康。司法依靠立法而實現公平與正義,立法依靠司法反饋社會價值與作用,完善個罪是刑法框架的整體優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這也就決定了立法上對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進行修改與完善的探討不僅僅事關本次疫情,也是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同種犯罪和現有刑法理論的完善整合提供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詹紅星.中外妨害傳染病防治罪構成要件比較研究——兼論《刑法》第330條的立法完善[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2).
[2]李國歆,郭珊珊.論妨害傳染病防治罪爭議問題[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20,(05).
[3]陳若冰,王雪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妨害傳染病防治罪客觀要件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35(10).
[4]李文峰.準確適用妨害傳染病防治罪、依法嚴懲抗拒疫情防控措施犯罪[J].檢察日報,2020,(04).
[5]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檢察院課題組.妨害傳染病防治罪適用問題研究[J].法制經緯,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