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悅
摘 要:新媒體憑借信息交互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特征,為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提供新的信息載體及發展方向,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針對此,應從網絡陣地、大學生主體、話語權等幾個層面加強建設及教育引導,以增強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實效性,并促進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環境凈化。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多元化信息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86
全媒體時代,亦稱“跨媒體”“新媒體”“多媒體”時代,典型特征表現為全員媒體、全程媒體、全效媒體、全息媒體。由于信息無處不在、無人不用的特性,信息傳播方式逐漸由單一、封閉傳播變為開放、自由傳播,信息載體也從傳統媒介如電視、廣播等拓展為微博、微信、抖音等新興平臺,受眾群體進一步擴大。全媒體環境下,其提供的信息便捷性、多元性優勢,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而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如何在此環境下有效利用這些優勢開展好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并探尋媒體平臺的環境優化,值得深究。
1 全媒體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影響
1.1 是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的重要載體
目前各大高校的育人理念仍以“管理、文化、活動”兼并化育人為主,主要通過課堂教授、材料練習、實驗活動、專家報道等方開展教育,輔以電視、廣播、報紙等多種平臺豐富,以強化教育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受時間、場地、受眾等因素所限,覆蓋面不足,且傳播范圍較窄,同時單方面的填鴨式教育容易引發諸多大學生的不滿與抵觸,意識形態教育效果往往不夠理想。
全媒體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平臺進行意識形態教育。新媒體信息具有多樣性、交互性與快捷性特點,讓意識形態教育從靜態、平臺、一對一傳播走向動態、立體、一對多或多對多傳播,加強了意識形態教育的實效性。另外,新媒體的實時交互機制,讓學生可以通過渠道更為快捷、方便地傳遞信息,從而主動參與意識形態教育與價值觀教育,相關意識形態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實時反饋的內容理解學生思想情況,從而調整并改進工作方式與內容。在如此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人員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壁壘”被逐步消解,并孕育出開放化、雙向互動性、參與性的意識形態教育新格局。
1.2 促進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合力構建
高校應當正確定位全媒體,將其作為現代網絡新媒體的核心,讓國家主流意識通過自媒體進行廣泛傳播。當學生正式進入社會,并成為其中一員,能夠直接通過官方指定的自媒體釋放的內容,對政治思想、社會生活等多種領域出現的焦點與熱點問題進行了解,從正面角度進行解讀與闡釋。應深化理解官方自媒體的作用是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朝向,強化高校生意識形態建設,并持續拓展教育,促進線上與線下教育高質量結合。新媒體作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新興載體,可讓學生便捷學習,因此要結合傳統課堂教育做好合力育人;可將文化知識作為載體,將意識形態教育蘊含其中,避免思政填鴨式教育的空洞,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中,借助圖文視頻同存、信息量大且傳播廣等特點,通過豐富教育形式與方式,加快知識獲取,實現了促進高校文化傳播、輿情管理,增強意識形態教育的內涵功能,為深化高校學生對馬中化意識形態的情理認同開辟更廣闊豐富的平臺。
2 全媒體多元信息傳播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困境
2.1 “泛娛樂化”盛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權威性
當前網絡話語的流行特征以調侃、惡搞為主,對我國傳統文化與主流的意識形態進行變相地解釋。特別是某些由資本邏輯助推的媒體平臺,為爭奪文章或視頻的閱讀率、點擊量、轉發量、評論量等,將傳統文化“異化”為網絡娛樂文化,以內容低俗、格調低下、趣味低級的文字、圖片、視頻吸引受眾,導致當前網絡信息傳播呈現“泛娛樂化”。這一現象核心是享樂主義、消費主義,以電視、戲劇、網絡、電影等現代媒介作為載體,傳播偶像崇拜、娛樂明星崇拜、色情暴力、戲說歷史等內容,從而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理想觀念、行為選擇等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而隨著“泛娛樂化”的持續性泛濫,如今甚至已經侵入政治領域,對英雄人物及其事件進無底線調侃、對傳統文化變相戲說、對主流觀點低俗惡搞,這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權威性與嚴肅性進一步下降,嚴重阻礙主流意識形態傳播進程,腐化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
2.2 碎片化信息傳播,影響高校學生的主觀思考
當前社交網絡每日可提供數以萬計的碎片化信息,大學生通過不全面信息進行思考,可能會養成以偏概全的思維慣性,這為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巨大挑戰。首先關注信息節奏,自媒體想要爭奪學生注意力,就需要利用“喜好推送機制”,利用不斷更新的一個又一個熱點吸引學生。由于網絡空間無時無刻不處于“熱點信息”并存狀態,大學生可以在各種熱點信息沖擊下得到持續而又高飽和的感官刺激,降低對正在進行事件的專注度。其次,信息內容亦是導致該現象的主要原因,熱點信息之所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是因為有媒體從客觀事件從提取碎片化而有梗的信息,通過設計懸念、夸張等方法擬定標題,讓學生帶有強烈情感去接受信息,從而片面地去看待事件真相。“碎片化”式的輿論傳播模式,所產生典型的問題是,大部分觀眾難以對事件真相進行調查核實,并在長時間接受片面化、感性、殘缺的信息影響下,極易產生認知偏向,影響客觀思考,甚至不再思考探索或是提出質疑。
2.3 “信息亂象”傳播環境影響大學生對信息的客觀認知
“信息亂象”傳播是指個人或團體以自身利益作為目的,通過“炒熱度”等方式吸引受眾,生產迎合觀眾但片面化的信息。由于觀眾對于信息的理解容易受到主觀認知的影響,因此在此類不良信息的引導下,各種成見、負性情緒態度等則會取代客觀理性的判斷,混淆正確的思維方式。
首先,在“信息亂象”環境中,真實事實的理性信息會受到情緒化、臆斷化信息的影響,讓主觀化思考失去學生支持。“信息亂象”的傳播環境表現為去中心化的特點,官方媒體的信息權力分散到普通媒體與網民中,導致網民(包括學生)接收的信息不僅包括事件真相,也包括一系列有待考證的噪音信息。這些信息通過普通媒體刻意的情感設計后,學生通過情緒化解讀就會得到歪曲的信息,經過平臺推送與轉發后,此類信息就會增長為體量更大、帶有較強主觀色彩的信息,隨著輿論發酵逐漸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成為事實判斷的風向標,而大學生由于認知不足在此“信息亂象”環境中極容易被誤導。其次,主觀思維在學生認同中起到引導作用,信息傳播的價值體系明顯異化,如現階段某一信息數據的優劣評判標準是評論量、點贊量、轉發量、瀏覽量等數量的多少,但這些指標通常會受到主觀情緒的影響是由主觀情緒放大而產生,是其在眾多情緒中得到的自我認同感,并非是基于事實真相的理性分析。這就導致學生基于喜好推送機制會接收眾多的具有相同價值取向的信息,個人意識不斷被模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群體意識支持,其會嘗試糾正、抨擊、排斥一切不同的聲音,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大學生會越來越以己為重,漠視權威,無視社會主流價值,這無疑對高校建設網絡意識形態及開展教育造成嚴峻挑戰。
3 全媒體環境下提升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有效性的對策
3.1 加強互聯網主流文化陣地建設,筑造優質思政環境
第一,平臺應當明確自身適宜度,做好尺度監管,對于黃賭毒、污蔑化、曲解化、惡意調侃化等不良信息做到堅決抵制,避免其進入平臺。其次,堅持質量與內容第一的原則,從供給角度,確保內容的導向正確、內涵深刻、寓教于樂,提供豐富且有層次性的網絡信息內容,引導大學生攝取健康的精神文化,避免泛娛樂化內容荼毒其思想。因此,平臺自身或可聯合其他文化傳播公司培育正能量專項團隊,結合社會熱點制作具有社會價值的有用信息。如“傳統文化活動”——深化審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銘記悠久歷史;“正確愛國行為”——避免“公知”化、指導如何做、強化公民意識。最后,強調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做好健康的引導作用,讓其成為學生的風向標,讓娛樂審美文化的發展有目標,告知大學生什么是低俗娛樂,什么是有價值的娛樂,認識到“低俗、欲望、單純感官娛樂并不代表精神富裕”。
第二,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播體系。首先,全面推動官方媒體技術升級與革新。官方媒體是大學生接觸網絡的重要陣地,其作為算法技術的領跑者,利用核心技術引領時代潮流、強化思想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具有先天優勢,因此維持技術領先也可以確保官方媒體具有權威的影響力。其次,做好議程設置的引導作用。掌握當前流行文化的方向,確定其是否偏離主流價值觀,及時引導議程設置。最后,合理利用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利用在圈群內有較高領導力與信任度的領袖發布信息,引導圈群文化價值觀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充分結合主流內容,傳播正能量內容,適時開展相應文化活動,積極邀請學生參與,陶冶文化情操,提升個人品位。
第三,當前《構建清朗網絡文化生態自律公約》中對網絡傳播內容進行了約束,基于此,還應加大算法研發開發的力度,提高信息的審核技術與效率,著力優化內容,立足于從根源上杜絕不良信息的發布、傳播以及影響的擴大。同時還應優化算法關鍵詞篩選技術,增強推薦靈活性,拓展關鍵詞篩選的相關性、范圍。如教育類,可拓展成長、心理學、國家安全等模塊,不僅接觸教育相關知識,還可觀看到更深層次的知識;共青團與黨建類,可拓展愛國、公民、普法、公益等關鍵詞。不僅可了解到當下國際、社會熱點新聞等,還可進一步深化正能量傳播,有助于強化意識形態建設,并構建綠色媒體平臺。諸如此類做法,擴增信息涉及的范圍、深度、主流度,以豐富并凈化傳播的信息。
第四,加強傳播內容審核。
3.2 重視大學生受眾的需求差異,優化教育方式及內容
話語傳播的目標對象是根據受眾群體的身心特點、傳播內容、傳播方式等決定的,因此,要確保主流意識形態話語能夠精細化投放和精準化傳播,就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準確把握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成長規律,可對大學生表達習慣、接受心理、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傳播信息進行調研,特別是對于自詡為“網絡原住民”的“95后”“00后”大學生,單方面的填鴨式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深入學生的內心。因此要把握大學生身心特點,采取其愿意且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傳播,即是先解決“說了有人聽、聽了有人信”的問題,方可有效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員以客觀為原則,站在事實基礎與大學生受眾立場上,從入腦、入心、入行下功夫,強化文章的針對性與親和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引導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以社會實踐強化意識價值觀教育。可通過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理論宣講(例如艾躍進教授對社會問題的分析)、社會調研活動、革命紅色基地服務活動、公益類服務活動等,加強大學生的理論學習力度,擴展視野,如實了解國情、社情,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敢地向網絡虛假信息作斗爭,消解虛擬“泛娛樂化”對思想行為的麻痹,更切身的感受現實世界的美麗與問題,激發其探索,實現對主流意識信息所要傳播的內容的認可、重視、參與,起到多種價值觀的培育。
3.3 創新話語體系,把握高校意識形態教育話語權
一是轉換話語表達方式。運用幽默詼諧、契合大學生話語特點的語言講,用嚴謹科學的語言來闡釋理論知識,也利用巧妙生動的話語呈現思政課教學內容。將大眾信息、學術知識、政治語言充分結合,實現高度統一。二是創新話語傳播方式。應綜合運用圖畫、視頻、聲音、文字等多種要素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將“報、網、微、端”等平臺納為一體。此外,有條件下課利用AI、大數據技術,依托互聯網、連接移動終端建設信息資源交流平臺,讓個人信息需求與互聯網海量信息進行有效接軌,引導網絡輿論,以更有效引導主流意識形態,強化引導力與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徐晶,周晶,呂慶濤,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7):145146.
[2]楊章文.網絡泛娛樂化:青年主流意識形態的“遮蔽”及其“解蔽”[J].探索,2020,(05):181192.
[3]徐晶,周晶,呂慶濤,等.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