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娟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教學當中,我們必須要全面的滲透這種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手段,為了凸顯這樣一個育人的精神,我們必須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在部編人教版的教材當中,其實我們可以利用教材里面的很多知識將道德與法治進行結合。同時教師在講課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立足生活,不斷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于法治知識的認識以及獨特的情感體驗,通過持續滲透這樣一種教學理念,進一步的強化學生的這種綜合素養,就這樣才能夠將立德樹人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學生的心目當中,同時學生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一些影響,并且逐步的樹立正確的三觀,與此同時也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以及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教學內容? 滲透融合
引言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圍繞教材的教學基本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發展進行結合,積極的滲透這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大力構建新的教育教學體系,在教學期間,教師也需要結合相對應的學科特點圍繞教材找準知識點以及切入點,同時教師也需要放眼生活,加強學生在生活當中立德樹人知識的普及,帶領學生盡可能的參與不同的德育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這種學習思維以及學習的感受,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以及學習當中都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法制觀念,這對于每個學生的成長而言無疑都是有幫助的。
一、圍繞教材找準教學目標,以及實際教學切入點
如果想要高效的滲透,這種教育的理念教師必須要從教材當中找準實際的教學目標,為實現高度的融合創造一個有力的教學環境。首先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師必須要做到能夠對教材耳熟能詳,或者是能夠全面的分析道德與法治的教材,掌握最核心的概念,形成最清晰的知識脈絡,只有這樣才能傳授給學生更加系統化的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吃飯有講究》一課時學生必須要重點理解,在吃飯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這樣才能夠掌握家風與美德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必須讓學生積極的進行實踐,比如在家里保持優秀的家風,或者是保持這種良好的傳承意識。雖然吃飯是一件小事,但是卻能給學生帶來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在講解本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古代人吃飯時的一些方式方法使學生能夠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身養性,為此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拓展不同的知識內容,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優秀的家風可以穩定社會通過這種方式,不斷的滲透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有很多小學生在家里,完全不知道長幼尊卑,每次當家人把飯菜端到桌子上面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第一時間搶著去吃,其實這種做法都是不對的,教師必須要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盡可能的向孩子灌輸不同的這些禮儀知識,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不斷的規范自身的行為。
二、豐富學生的體驗,拓展德育的滲透教學方式
在講解相關的課程是教師必須要拉近學生與這個學科之間的距離,如果僅僅只是單純的講解一些理論知識,那么很難引起學生在心中的共鳴,使學生對這樣一門課程產生抵觸的心理,為此教師在教學期間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一種情感體驗和實際的一些認知,收獲為此也可以積極的拓展不同的教育形式,借助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法治道德學習的熱情,加強學生對于這門知識的掌握。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構建不同的生活情境,或者是為學生講解一個案例,指導學生討論,心目當中最真實的感受,或者是可以圍繞某個社會主題開展不同的辯論賽,要求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分別探討不同的觀點。以最真實的案例為基礎,加強學生對于各種人或者是各種事物的了解,幫助學生能夠充分的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學會能夠運用法律知識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益。
比如教師在講解《我的環保小搭檔》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圍繞公益活動進行展是教學,比如說展示一些公益的紀錄片,或者是在課堂上播放一首歌曲,在課堂上營造這種充滿愛以及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帶領學生積極的去打掃校園或者是種樹等等,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環保的知識,還能夠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以此來不斷的強化教學效果,或者是讓學生自己回想有哪些環保的經歷,談一談自己都做過哪些事情。通過這些不同的方式來不斷的滲透德育的教育,這樣也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這種體驗。
三、注重文化的引入,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學習
對于現在的小學生而言,他們所接受的信息量非常的大,并且很多學生對于文化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對于道德的認識比較膚淺,而且還有一部分學生思維非常的浮躁,容易產生錯誤的觀念,因此我們在實際的課堂當中必須要加強對于文化的引入,引導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我們中國的文化,讓學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這樣也能夠不斷陶冶學生的情操,不斷的深化他們的心靈,在無形當中也能夠起到德育的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當中,加強對于文化的滲透,可以營造出這種不同的氛圍,讓學生能夠為優秀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引領學生成為優秀文化的傳統者以及繼承者。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實際生活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生也能夠從生活當中領悟到很多道理學會理解,什么才是真善美,同樣也能夠懂得明辨是非,從而能夠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生存能力。德育的融入能夠讓法治課程的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讓學生能夠不斷的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及思想品質。教師必須要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或者是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開展立德樹人的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讓學生獲得成長,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獲得不同的道德體驗。
參考文獻
[1]徐蕾,王跚,張馨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視頻資源的應用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2(04):19-21.
[2]紀勝輝.生態文明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機滲透[J].環境教育,2022(01):56-59.
[3]丁晶,林巧丹.深度學習視野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德法融合教學實踐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113-118.
[4]劉蘭芬.立德樹人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1(32):69.
[5]鄔建紅.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1(16):25—26.
[6]許鳳蓮.基于立德樹人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1(5):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