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靖
摘? 要:小麥是我國農業種植中的重要品種,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主食需求,同時也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小麥在栽培種植過程中會受到病蟲害及其他外界因素影響,因此須有針對性的分析小麥的生長環境需求,以保障小麥自身的品質與產量。本文針對小麥種植特點進行分析,探索小麥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以確保小麥高產穩產。
關鍵詞:小麥種植;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因此保證食品安全以及農產品產量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在農業種植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加強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其主要目的是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小麥是多種食物的主要制作原料、市場需求量巨大,因此關注小麥的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有利于全民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一、小麥的生長環境要求
小麥在我國的華北、華東、東北,西南地區有廣泛的種植分布,同時小麥也對生長環境具有特定要求。首先,小麥種子應深埋土層內部,并具有良好的保水、透氣性,這樣才能促進小麥種子快速生長發育,同時土壤結構的氣相、液相比例要均衡,既要為小麥根系提供充足營養,同時土壤硬度也要能穩定住根系生長,如果土壤過于松散或者土壤板結,則很難保證小麥產量。其次,小麥的播種時間點受到地理緯度以及海拔影響,一般而言氣溫越低播種期就要相應有延遲,冬季小麥品種的適應期在十七℃左右、半冬溫度為十五℃,春種溫度為十三℃。最后,光合作用是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的必要條件,小麥的日照階段是指在春化階段之后,日照時長應大于八小時,如果日照時長不能滿足需求,則可能造成后期生長緩慢或不結穗等問題[1]。
二、小麥種植栽培技術
小麥栽培技術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應在種植前做好選種、整地以及水肥管理計劃,由于戶外種植會受到大量外界因素影響,所以種植戶要合理選擇小麥播種時間,為小麥提供有利的環境保障、為小麥的栽培打下基礎,保障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
(一)小麥種子的科學化選擇
首先,不同地區的生長環境以及氣候條件不同,因此在小麥種子選擇時要結合當地環境進行品種優選,并考慮區域內的土壤結構、氣候環境以及土質狀況等。其次,小麥種植戶還應考慮自身的種植配套設備是否齊全,包括灌溉設備、施肥設備以及病蟲害防治手段等。北方地區盡量選擇抗旱能力強的小麥品種,而南方地區則更多的關注小麥的潮濕、排澇問題。
(二)小麥種子的合理化處理
小麥種子的購買要盡量選擇大廠家、大品牌,目前種子市場上魚龍混雜,種植戶要有針對性的選擇,也可以借鑒其他種植人員的種植效果。小麥種子的處理技術首先應進行晾曬,通過陽光紫外線對小麥進行殺菌,讓小麥種子內部水分蒸發,一般建議兩天至三天。當晾曬完成后應將種子進行拌種處理,拌種既具有抑制病菌的作用,同時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種子的抵抗力,拌種時需將小麥種子在拌種劑中浸泡,同時對于外表干癟種子或內部空心的種子要及時剔除,減少壞種率。拌種完成后還需對小麥種子進行二次晾曬,可根據當地的氣溫及日照情況選擇半日或一日時間[2]。
(三)小麥的田間精細化管理
傳統的小麥種植對于田間管理過于單一,同時也大量使用農藥、不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現在農業發展注重精細化管理,因此在土壤優選以及水肥技術方面要進行完善。首先,要針對種植區的土壤進行深耕整理,每一季種植完后要使用農業機械翻耕土壤三十公分以上,利用溫度或紫外線對土壤內部進行病菌消殺,同時深耕也能保證有機肥料迅速下沉底部。在田間管理階段相關種植人員要清除壟溝的雜草或雜物,保證麥田的通風透氣效果,根據小麥的成長階段進行施肥也可用測土配方進行綜合肥料運用,建議肥料與灌溉同時進行,養分會隨著水分隨即下沉到土壤深部,有利于小麥根系吸收。
三、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化學手段防治措施
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在我國已經實行多年,同時也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化學防治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種植戶應根據區域內的病蟲害歷年發展規律選擇用藥,也可根據事態發展情況提前預防,這樣可以達到有效的前期控制目的,將病蟲害規模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圍內。其次,農戶種植時應合理控制農藥用量,可根據農技站建議或藥劑說明書進行選擇,防止化學藥品對環境造成較大傷害。如果種植過程中突發病蟲害,要盡量選擇空間范圍噴灑類型的藥劑,壓縮病蟲害的生存空間,這樣可以盡量減少自身的經濟損失。
(二)病蟲害生物防治措施
近些年來人們對綠色食品關注度較高,傳統小麥種植由于使用農藥或化肥等試劑會造成污染,因此生物防治措施更符合當前的綠色農業發展理念。例如很多害蟲具有向光性和配偶性,因此可以利用害蟲的生理特征進行人為防控,在麥田中架設特殊光源對害蟲進行捕殺,也可以噴灑信息素誘殺害蟲。另外,病蟲害生物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是利用生物相生相克原理積極引入害蟲天敵,這樣可以達到一種制衡的狀態,但是引入天敵的方法成本較大,同時天敵數量和規模也難以控制,因此目前的應用范圍并不大。另外,部分害蟲具有一定的顏色偏愛特征,例如蚜蟲喜歡黃色,因此在麥田間設置粘蟲板可以吸引蚜蟲進行捕殺[3]。
(三)管理措施防治手段
管理措施防治手段是通過管理細節優化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例如南方地區降雨量較多,因此需減少灌溉頻率,同時要及時清理田間雜物與雜草,不給病蟲害留有滋生的空間。很多種植戶片面追求種植效率而提高麥田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種植空間,使得田間的透風率和透光率不高,因此容易滋生變化,所以要合理控制小麥種植密度,并做好田間排澇工作,及時晾曬土壤以此減少病蟲卵或病菌數量,從側面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頻率或規模。
結語:綜上所述,隨著當前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食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小麥是我國農業種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工作人員應關注小麥的科學種植方法,有針對性的改善種植技術、提升小麥產量,同時也要關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問題,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升小麥品質,同時也能夠提高自身的產品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房建. 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分析[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9):168-169.
[2] 馬翠芝,楊雪松. 小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 農家參謀,2021(6):44-45.
[3] 白金偉. 小麥栽培技術及提高種植效益的方法研究[J]. 湖北農機化,2021(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