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真
《長津湖》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主線十分清晰,它以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的長津湖戰(zhàn)役為背景,志愿軍第九兵團七連連長—伍千里為著眼點,講述了極寒嚴酷環(huán)境下,東線作戰(zhàn)部隊憑著鋼鐵意志和英勇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扭轉戰(zhàn)場態(tài)勢,為長津湖戰(zhàn)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影片由三位導演聯(lián)合指導,融合陳凱歌的浪漫情懷、徐克的奇思妙想、林超賢的動作“大場面”,從塵封的角落里翻開那本即將被遺忘的歷史書,去追溯和回顧。
一、以小見大:樸實平凡存?zhèn)ゴ?/p>
影片中著重樹立的人物形象:伍家兄弟——千里與萬里、炮兵連長——雷公、有勇有謀的城里人——梅生、火力擔當——余從戎、神狙手——平河......每個人物都是軍中普通的一份子,各有特色個性凸顯,每人都有不同的人物性格,而他們因同一共性而集結:“為了家園,保家衛(wèi)國”,在面對戰(zhàn)爭時,面對生死時,他們的選擇如英雄般的偉大。
(一)親情——取舍
開篇影片就為我們展現(xiàn)了獨具江南特色的水鄉(xiāng)風光,漁舟唱晚波光微粼,離開許久的戰(zhàn)士終于凱旋歸來,手上的哨子吹響,勾起的是曾經的鄉(xiāng)情,扁舟搖曳記憶中的景色隨著時間流逝,變得陌生,眼前的家人相見不相識,記憶與成長的差距勾勒著“出征”實事。一切都是那么的溫馨甜美,遠離硝煙的靜水與承載美好愿望與向往的河船相呼應,為新中國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給家人描繪了未來的陽光,生活不再動蕩飄搖,即將在黃土上生根發(fā)芽,這對一生都生活在漁船上的漁民來說,在陸地上擁有自己的家,是了不起的理想。突然,急不可待的軍號讓美好被戛然而止,戰(zhàn)士的肌肉記憶,在聽到軍號后一彈而起,與在家人面前描繪希望的溫柔“大哥”截然不同,在家人的注視下,才回到家的港灣的“千里”又要離去。
父母的注視,眼神深不可測,小弟的任性與千里個人的取舍,一瞬映射出發(fā)生在那個時代每個戰(zhàn)士小家的故事。家人即將離去,老一輩在無奈中祈禱,又在大義中自豪;小一輩在猜測中堅定,在任性中向往......直到萬里出現(xiàn)在軍隊,一輩輩一代代都為了未來,為了家園的濃重色調一繪而展。一時的離開,是為了未來永遠的相聚。不是對親情的漠視而是對未來的保障,那一代人,用堅毅的眼光賭上性命。為了下一代,為了家園,獻出生命在所不惜。“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一中國傳統(tǒng)理念。一個小家與一個大家,承載的是滿滿的家國情懷。
(二)愛家——愛國
“小家”與“大家”,先有“國”再有“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戰(zhàn)士們在選擇的時候,初心僅僅是:“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這一切源自于對家人的愛,對親人的保護,所以在所不惜一切,奔赴前線,以換家中的老人、女人、孩子享受新中國來之不易的和平。
影片中有一幕:一路北上的火車車廂里,七連的隊員用打趣的方式向新兵介紹這個英勇的連隊,鏡頭一轉來到列車包廂里,兩位七連的老戰(zhàn)士面面相覷,講述起了這次接受任務家人的反映——“騎了幾十個小時的自行車,她送我了一百里地,邊騎還問我什么時候回去......”;梅生已經退伍但他仍選擇歸隊,騎了幾十小時的自行車,決然的回到軍隊,一臉書生氣喜歡讀書學英語的梅生,怎會因他好戰(zhàn)?為了愛著的妻子和兒女,為家園犧牲戰(zhàn)友,他責無旁貸。
一張女兒的照片,是梅生家的象征,為所愛之人而奔赴前線,是每個戰(zhàn)士在小家與大家之間堅定選擇的縮影。
“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長津湖》第七穿插連第一百三十五名戰(zhàn)士梅生;
“大哥說,我們倆把該打的仗都打了,不讓你打。”——《長津湖》第七穿插連第一百六十二名戰(zhàn)士伍千里。
簡簡單單兩句話,字里行間都是個人的取舍,訴對家之愛,立為國之志。戰(zhàn)士們不僅僅保護的是特定的幾個人,他們明白:端起槍桿,他們護的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所有人民。
“祖國是什么”
“當我跨過鴨綠江,看見對面炮火的時候,我的身后就是祖國”。
二、抽絲剝繭:細致入微現(xiàn)真實
《長津湖》給我?guī)碜畲笳鸷车牟皇腔趾氲膽?zhàn)爭場面、烽火連天的槍戰(zhàn),而是一幕幕細節(jié)中的真情流露。
(一)追車——全國齊心
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可以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戰(zhàn)爭,歷史記載我們的志愿軍在登車時還不清楚自身任務,僅僅知道軍隊需要集結,七連作為志愿軍支援部隊,為了保證時效以最快速度到達前線,根本來不及配備完整的軍隊補給,許多南方的軍人從來都沒有去過如此寒冷的地方,他們對寒冷的概念認知也不充足,戰(zhàn)士們穿著單薄的軍服全憑著火一般的意志在冰天雪地里堅持著。
影片中志愿軍們剛剛抵達沈陽,還沒來得及補充,戰(zhàn)士們便在情急之下火速登車,一聲令下所有戰(zhàn)士奔上火車無人掉隊,基地的老百姓看到軍人們連棉服都沒來得及拿就要上前線,他們自發(fā)的抱起身邊的棉服,往志愿軍車上扔去,跟著火車向前跑去,手中的補給扔完了,老百姓們就脫下自己身上的棉服扔過去,圍巾、外套、手套,奔跑著的群眾把能扔過去的全部扔給了車上的志愿軍們。擁擠的人群,雜亂的物資,祈禱的眼神,那個場景直擊我心,衛(wèi)國之戰(zhàn)不僅關乎前線的軍人,也關乎中國所有的人民。軍人穿行在槍林彈雨中,人民也在其背后獻出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是全國上下6億人民齊心之舉。每個小個體前仆后繼,是一種延續(xù)而又堅韌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筑牢了心中的信念,最終引領我們走向勝利。
(二)恐懼——直面戰(zhàn)場
面對生死,恐懼是人的本能。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新中國經歷的第一場現(xiàn)代戰(zhàn)爭,志愿軍裝備落后的“小米加步槍”對抗先進的現(xiàn)代化軍事武器,戰(zhàn)爭的慘烈可想而知。影片中“雷爹之死”是影片的高潮,用一個人的死換一團軍的生,但是他也是人,選擇了英勇,但也會有恐懼。彌留之際他說:“疼,我想回家”,“不要把我一個人留在這”......這是本能的表現(xiàn),影片沒有過分渲染他的英雄形象,而是將他普通人的那面搬上熒幕,這并沒有讓在場觀眾對他的形象產生質疑,而是更加肯定他的真實,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戰(zhàn)士。
《長津湖》中有許多片段描寫多重恐懼,這不是故意刻畫英雄人物膽怯的一面,我認為這是對真實的尊重,對人性的深挖。萬里第一次看到尸體緊張的趕緊跑向哥哥;戰(zhàn)友被炸他在原地手足無措,還包括梅生在火車上提到的“戰(zhàn)前恐懼”;戰(zhàn)士們看到頭頂飛過的美軍飛機,那種無奈而又不甘的目光,下意識的閃躲......這些恐懼本能的彰顯,是對人物全方位的塑造,可敬的人們也是普通人,只是他們選擇背負了這樣的重責——“國家的和平,國民的安寧”,讓他們的背影更加偉岸。
三、絲絲入扣:多角度并進繪大局
《長津湖》作為歷史題材商業(yè)大片的新標桿,它的敘事方式以及鏡頭語言多處可圈可點。每一個事件的出現(xiàn)都恰到好處,片頭的鏡頭是片尾的鋪墊,形成完整的人物成長線。一個道具,一句話也被巧妙的設計在影片中,反復出現(xiàn)仿佛一根無形的線,串聯(lián)起這一龐大命題。
(一)不同空間,同一時刻
影片中多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借助蒙太奇的手段表現(xiàn)同一時刻,不同陣營不同空間發(fā)生的故事,通過兩軍陣壘鏡頭片段的穿插構建完整大局視角,觀者站在上帝視角重新經歷那段歷史,通過對比強調差距,感受參差實力與堅強信念。
我軍在美軍營地外將自己掩埋在雪地中,與白雪化為一體,啃著凍硬土豆,一人幾個小小的土豆,軍人間還在互相相讓。放在胸口暖著的口糧,這是支持人活下去的唯一食物。鏡頭一轉,一只肥美的火雞映入眼簾,美軍正在營地慶祝著感恩節(jié)。“冰天雪地與熱火朝天”不同色調的轉換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沒有頑強的錚錚鐵骨怎能取得勝利?
影片中還有一個片段,長津湖東線戰(zhàn)役即將開站,可是我方無線電因美軍的突襲而陷入癱瘓,沒有開戰(zhàn)的命令戰(zhàn)士們只能在雪地中原地待命,幾個簡單的鏡頭轉換,直接揭示了上到首長、總司令、營長,下到團長、戰(zhàn)士的復雜內心。同一時刻,不同身份的人,面對眼前的“絕境”如何抉擇。
(二)不同人物,同一目標
影片中毛主席鏗鏘有力的說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只有勇于應戰(zhàn),采用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策略,才能讓國家樹立起威嚴,樹立起大國形象。《長津湖》巧妙的采用鏡頭語言,在剪輯與拼貼中讓我們感受這段歷史,不同的思考相同的反映,更給當代幸福生活的一代以精神沖擊。領導的決策,傳達首長的指揮,謹慎精密指令的傳達,戰(zhàn)士軍人不顧一切前仆后繼的沖鋒陷陣......更有遠在后方的老百姓對遠征家人,對英勇將士的希冀,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物,但都有著共通的目標——“為國”。多個片段不斷切換,但觀者卻能緊隨其后,最核心就在于導演用一個共同信念:忠于軍魂奉獻國家將一切引導。這一股力量在整部影片中暗流涌動,在影片的最后戰(zhàn)士沖鋒直至勝利時噴薄而出。
整部影片從史實出發(fā),以記錄的口吻進行推進,沒有故意描繪塑造大無畏的英雄形象,而是讓我們從一幕幕細節(jié)中看到細水長流的情誼與真實,客觀的鋪陳,合理的設置,讓我們在觀影的三小時中不僅感受到恢弘的場面,應接不暇的“肉搏”的視覺沖擊,還通過主演間的人物關系的交錯,看到樸實平凡的偉大,觸及我們內心的是當時戰(zhàn)士們大無畏的奉獻,當下國之強大之自豪。崛起的力量,揚眉吐氣的暢快給與我精神以享受與滿足。
慘烈的戰(zhàn)爭卻有著詩意的情懷,真實的戰(zhàn)斗承載著不可磨滅的信念,戰(zhàn)爭是一道哲學命題,戰(zhàn)士們的初衷僅是:“為了下一代”——但這背后是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永恒思考。
面對當下復雜的世界環(huán)境,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一個世界,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