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調研報告
(一)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之成立史
1、印尼排華運動與中國撤僑過程
蘇加諾執政時期,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下,1959年出現的印尼排華活動逐步升級為排華浪潮,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印尼政府要求華商限期停止營業。1959年5月14日,印尼商業部部長姆佐米索諾(Rachamat Muljomiseno)頒布M字第2933號決定書,要求各縣、州、省及各市首府以外地區的外僑店鋪、零售商店于1959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 ]第二階段表現為針對華人的居住限制,也是開始出現印尼軍方武力迫遷現象的階段。第三階段的標志為排華總統令的頒布,即1959年11月18日蘇加諾簽署發布的第十號總統令。從頒布商業部部長決定書到部分軍事區實施居住限制,以至總統禁令的出臺,印尼政府的排華政策一步步升級,商業限制領域和政策實施范圍不斷擴大。[1]
因為印尼排華浪潮的愈演愈烈,中國政府采取反制措施,著手開展撤僑工作。中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地區擁有大量僑民,中國對印尼排華的處理方式成為其應對同類事務,以及與華人居住國關系的風向標。陳毅致電印尼復信后次日即在中南海召見了蘇聯、保加利亞、蒙古國等十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借此向國際社會澄清中國的僑務政策和外交路線。會談期間,陳毅明確闡釋了中國處理涉僑事務的三項原則: 首先,中國政府鼓勵華人取得居留國國籍,成為當地公民;其次,對愿意保留中國國籍的華人,只能以中國僑民的身份在國外居住,但要遵守當地法律,經營合法商業,中國政府也早已主動解散華人中的黨組織,無意干涉他國內政;最后,對于不愿加入居住國國籍,又無法在當地謀生的,中國政府在個人自愿的前提下將其撤回國內。從1960年2月5日起,中國政府開始撤僑行動,陸續派出“美上美”號、“大寶康”號、“海皇”號等輪船前往印尼接僑回國。[2]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就安置印尼華人工作出臺指示,內容包括成立接待和安置歸國華人委員會,在廣州、汕頭、湛江、海口等歸國華人入境港口設立接待機構,由廣東、福建、廣西、云南等省(自治區)負責歸國華人的安置工作。[3]由此,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海外撤僑和安置工作拉開序幕。
印尼當局和社會排華運動與中國政府開展撤僑工作的同時,據歸僑回憶,有些地區的華僑已被排斥、集中,看管于臨時的集中營里。中國政府關心和關懷著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同胞,派船只(“那時的祖國比較窮,接船還是租的。”[4])相繼將同胞們接回國內。這一喜訊給居住在印尼加里曼丹坤甸轄區各地的僑胞帶來了福音,僑胞們深感高興欣慰。雖然當時在加里曼丹坤甸還沒有排華,但僑胞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希望早日能回到祖國懷抱。在僑胞的強烈要求下,我國駐印尼大使館,坤甸領事館非常重視,協同中華工會以貧僑的身份為自愿回國的810名僑胞辦理了回國手續,接僑胞們回國,稱為“1960年印尼第四批歸僑”,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廣東客家人。
1960年6月上旬,印尼坤甸的華僑大亨陳隆吉先生大力支持協助歸僑工作,在他的油廠里搭建了接待站,并提供了所有的生活物資和費用。同年6月10日,從坤甸各地自愿回國的僑胞陸陸續續來到了臨時接待站,在這里等待祖國派來接僑胞回國的轱船。在接待站候船的日子里,中國駐印尼領事館領事蔡少龍等人常來接待站看望和慰問僑胞。在接待站停留了十天左右,1960年6月19日,僑胞們登上了從英國租借來的“大寶安”號輪船。當時接僑的船有“大寶安”號、“大寶康”號、“美上美”號等輪船。印尼第四批歸僑乘的是“大寶安號”輪船。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七天七夜,在1960年6月26日到達了廣東汕頭,靠岸后僑胞們看見“歡迎僑胞回到祖國懷抱”、“祖國是華僑最有力的靠山”等大幅標語,聽到了“社會主義好”、“歌唱祖國”等愛國歌曲。
2、北硿華僑茶果場的成立
歸僑們在廣東汕頭住了七天,同時填寫了“安置自愿表”。政府根據安置的原則,有的歸僑到廣州等地投親靠友;有的回自己的家鄉祖籍地;有的安置在福建古田;有的安置在漳浦大南坂等地。500余人乘上了開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的車輛。歸僑們在泉州市區住了一夜,第二天即7月5日就到達了終點——永春縣湖洋街道,然后安置在垵口。
當時垵口還沒有充足的住房讓歸僑們居住,暫時分散居住在當地的農民家里,共分為五區:垵口(稱一區),龍山村水頭(稱二區),溪西村(稱三區),仙溪街道(稱四區),溪東村(稱五區)。各區分別辦食堂,以供歸僑們用餐。1960年下半年永春縣仙溪綜合農場并入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設立了垵口管理區。華僑茶果場,顧名思義,“茶”指的是茶葉,品種主要是佛手茶、水仙茶;“果”指的是水果,主要為永春蘆柑。
年輕力壯的歸僑男兒天還沒亮就從湖洋仙溪步行到三十多公里外的永春吾峰等地去取茶苗,然后肩挑到茶山上給大家搶種,不誤時地完成任務。為了盡早蓋好屋子,有的歸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到十多華里路的瓦窯挑瓦;有的歸僑們在生產隊長的帶領下,下河淘沙撈石,挖的、鏟的、挑的、抬的,把一擔擔沉重的沙粒挑到基建工地;把一塊塊沉甸甸的石頭抬到建筑師傅跟前。和泥漿的、做土坯的、摏墻的、挑瓦上房頂的,呈現出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大多數歸僑們奮戰在開荒種茶的前沿。在云山霧繞彌漫的早晨,天還沒大亮,歸僑們已在茶園里,掄起了“打茶撥”的方塊木梆,,銀鋤落地,一塊塊整整齊齊的方塊草皮踏踏實實地層疊在茶案上,歸僑們用辛勤的雙手給荒山描繪出了一層層、一行行整齊饒山的茶園,這是歸僑們以“硬打硬”精神造就的神奇——“瓦壟”。來年,春雷震天響,歸僑們穿上蓑衣,披上當年最時髦的粗硬黃色雨衣,帶上斗笠,冒著春雨奔向苗圃,挖的挖、拔的拔,把茶苗一小扎一小扎捆好,拎的拎、挑的挑,把茶苗帶到開墾好的茶園里搶種。垵口的每片田、每座茶園都滲透了歸僑們的汗水,每座茶山都留下了歸僑們深深的足跡。[5]
根據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場部的調配,需要開發新能源和支持政府工作,大部分女性歸僑調往分配到場部永春茶廠。有的分配到場部搞基建作業,基建完工后,隨后調往北硿、龍坑、小湖洋等農場所管轄的區域。其余的四百多大人小孩喜遷新居——垵口。后來的幾年里,因工作需要,又有一批歸僑調往福州華塑、福州華僑大廈、閩江飯店、寧德東湖塘華僑農場、莆田赤港華僑農場、寧化泉上華僑農場、武夷山華僑農場。還有部分歸僑安排在就近的茶廠、修配廠、食品廠、竹溪瓷廠、東風食品廠等地。中國政府對歸僑在政治身份和政策上都是很優待的。根據歸僑陳述可知,對比當時新中國一窮二白的農村,歸僑們的精神面貌和穿著打扮是優于農村人的,而且政府給歸僑的是居民待遇,而非農民。據當地人回憶,他當時在縣里讀高中時,農村人都是土土的灰撲撲的穿著,而北硿社區的歸僑子女們都穿的花花綠綠的時髦衣服,歸僑相較旁人的收入待遇比較好,且有在國外的親戚,會時不時的給他們寄東西。
在行政地位上,北硿華僑茶果場只是屬地在永春縣,稅收并不上交給永春縣政府,直屬于省僑辦,國家劃撥的轉款資金也是直接劃撥給場部。人員管理采取的是土官制,由歸僑管理歸僑,政府不直接干預人事調配。歸僑們所居住的房屋,之前的土屋及后來新建的房子都是政府及茶果場部公款出資建設。
(二)永春北硿華僑茶果場之現狀
1、行政區劃的改制
1960年為了安置歸國難僑的華僑茶果場于1998年9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制,并劃入東平鎮東關、溪南、東美、美升、外碧5個村組建東關鎮。[6]原北硿華僑茶果場場部為鎮政府辦公樓。2011年末,東關鎮轄東華、北硿、龍坑3個社區,東關、山城、內碧、東美、溪南、美升、外碧7個行政村,金城畬族村、南美回族村2個少數民族村,共12個村級自治組織;下設13個居民小組、62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東關鎮轄3個社區、9個行政村:東華社區、龍坑社區、北硿社區、南美村、內碧村、外碧村、東關村、東美村、溪南村、美升村、山城村、金城村。不僅原北硿華僑茶果場場部改為東關鎮政府辦公樓,所有的公務人員都由縣政府分派,省僑辦劃給華僑的專款也是先到鎮政府,再轉到歸僑。
東華社區、龍坑社區和北硿社區就是原來歸僑聚集區,養老體系有別于其他農村,屬于職工,按國有企業退休工人的標準發放退休金(“按工齡發放,我一個月可以領2千多,我老公可以領3千多。七八十年代嫁到這里算是很好嘍,我81年嫁過來第二年就被安排去茶廠呢。”[7])。而且集中規劃,環境整潔,垵口管理區配有共享食堂和老年人活動中心。龍坑社區和北硿社區都配有黨群服務中心樓,有活動場所和值班人員。
2、人口流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人口流失是每個村鎮都面臨的現狀。根據原北硿華僑茶果場工人的介紹,北硿華僑茶果場下設垵口管理區、北硿管理區、小湖洋管理區、龍坑管理區。經筆者走訪,現在垵口管理區還有80余人常住,但都是年長一輩,年輕人基本都在城市。北硿管理區僅有3名老人常住,小湖洋管理區已經無人居住,龍坑管理區也沒有什么人居住。
看到北硿管理區比垵口管理區氣派的辦公樓舊址,可知這里原是種植和加工茶果的中心區,然而現在人去樓空,只剩3名老人常住。幸好是春節期間過來的,遇到北硿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值班人員,這些車子是值班人員的親眷,跟隨她回鄉游玩的,并不住在這。
“北硿這里空氣很好,人在這里住都可以多活幾年。但我可不敢回來住,晚上不敢睡覺,因為就剩3個老人住在這里。···小湖洋完全沒人,要么遷去場部、去縣城、去泉州、去廈門等等,都走光了。”[8]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曾經歸僑們克服冬冷夏熱的天氣,頂著烈日、冒著陰雨,熱火朝天、人來人往的勞動場所如今都寂靜無人。從地理位置來看,垵口管理區和茶果場部位于山腳,比較平坦,留下來的人比較多。小湖洋、北硿和龍坑管理區地處深山,從垵口管理區往山里走,開車都要十幾二十分鐘才能到,盡管“村村通”水泥公路都修的很完善,但人口終究還是流失殆盡。
二、結語
1、中華工會在協同撤僑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在聚集地移植和重建祖籍地的鄉土社會。這些會館與工會有能力與官方協調,處理華僑事務。據歸僑回憶,1960年的大規模撤僑過程中,印尼加里曼丹坤甸地區的中華工會與中國駐印尼大使館坤甸領事館協同以貧僑的身份為自愿回國的810名僑胞辦理了回國手續,接僑胞們回國。中華工會在撤僑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土官制到流官制的轉變;
從1960年至1998年,北硿華僑茶果場歷經了38年的歸僑管理歸僑的土官制行政管理,隸屬于省僑辦,直到1998年東關鎮改制,所有的人員管理都由政府調配的流官制。經歷了一代人,歸僑及子女們同其他農村人一樣,適應著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的變化,跟隨城鎮化、現代化過程,人口流入到城市中去,后代不直接參與茶果場事業,都由外來人承包土地去種葡萄、沃柑。
3、歸僑在華僑茶果場這沒有安土重遷的思想,不設祖宗祠堂。
中國傳統本地農村不會出現小湖洋管理區、北硿管理區、龍坑管理區這樣全村人都幾乎走光的情況。盡管現在的農村人口流失嚴重,但過年過節仍會回鄉,因為有祖宗祠堂在,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以我老家農村為例,年輕人大多出去城市討生活,留在家里的僅有3、4戶在做茶,和老人家。但過年和其他需要祭祀祖先的節日,或三月初九請佛這種大場合,在外的年輕人都需回鄉。但對歸僑而言,華僑茶果場只不過是生產工作的地方,他們的祖先不在這,有機會當然可以毫無顧忌的舉家遷走,愿意回來看看是對過去艱苦創業歲月的一種緬懷而已。有的歸僑大部分的兄弟姊妹都在印尼(“我從印尼回來的時候只有19歲···我回印尼去4次,還有4個兄弟姐妹在印尼。”[9])。對歸僑子女而言,北硿華僑茶果場只是父母輩工作過的地方,并非祖祠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華僑茶果場的歸僑們能到大城市去置業也說明了有一定的財富,相較于本地農村人,收入不斐。筆者訪談到的一名在市區買房居住的歸僑家眷,除自己在永春縣城買房外,還有2012年全款給兒子在泉州買一套一平一萬二樓中樓住房的財力。她本人和丈夫兩人加起來每月有近六千的退休金,足夠老兩口平日生活,無需子女財務贍養。她和丈夫不過是原先華僑茶果場的工人。但也并非所有歸僑都能做好財務管理,據她所說,她丈夫的哥哥,也是一名印尼歸僑,保留了一些印尼人的好享受習氣,每月到手的工資都揮霍完,也不安家置業,至今都跟隨他們家生活,不過也有退休金領就是了。
世事無常,滄海桑田,北硿華僑茶果場的熱鬧與喧囂最終亦湮沒于歷史煙塵中,留下的唯有那一壟壟茶園,一株株果樹。
參考文獻:
[ 1] 張語哲,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國際關系專業2019級碩士研究生.
[2 ] 中國新聞社編印《印尼排華與反排華斗爭參考資料》,1959年,第3頁.
[3 ] 高艷杰:《1959-1961年印尼排華浪潮與中印尼關系的波動》,世界歷史,2020年第5期.
[ 4] 《我國歷史上的創舉:四艘船只升火待發來椰接運游子歸國》,《生活報》1960年2月6日;《四艘接運華僑輪船離開黃埔前來印尼》,《生活報》1960年2 月8日; 《第二批接僑船前天啟程南來》,《生活報》1960年2月20日.
[5 ] 《國務院關于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的指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60年第4期,第65-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