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
摘? 要:在中國,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40%~50%,其對碳排放的貢獻不容忽視。但目前,我國碳市場交易等都主要針對大型企業或排放集中的重點行業,對于小微企業和公眾居民部門的激勵力度還不夠。公眾端踐行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探索形成一套在全國范圍內可實踐性強的碳普惠機制。本文對廣東省碳交易試點實施的碳普惠機制進行了研究,并基于此提出向全國公眾端推廣碳普惠制的建議。
關鍵詞:碳普惠政策; 廣東 ;公眾端; 碳交易
碳普惠制是指以識別小微企業和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作為基礎,通過自愿參與、行為記錄、核算量化、建立激勵機制等,引導全社會參與綠色低碳發展[1]。聚焦推行“人人參與”的碳普惠制度,將成為有效溝通政府、企業與居民部門的橋梁,促進公眾部門、小微企業節碳減排的重要實施舉措。
碳普惠制在我國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廣東是我國率先試點實施碳普惠制的省份。時至今日,廣東省已摸索出了一套以政策鼓勵、商業激勵和減排量交易為導向的碳普惠引導機制,作為先行者,吸取廣東省碳普惠制實施的經驗與教訓,對于在雙碳背景下向全國公眾居民推行碳普惠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廣東省碳普惠政策實施情況
2015年7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下發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粵發改氣候〔2015〕408號)》以及《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建設指南》,正式啟動碳普惠制試點工作。2016年1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首批碳普惠制試點工作方案的批復(粵發改氣候函〔2016〕82號)》將廣州、韶關、河源、惠州、東莞、中山等6市確認為廣東省碳普惠制首批試點城市。2016年7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批復成立了“廣東省碳普惠創新發展中心”,規劃碳普惠制度試點的建設及運營工作。2017年4月,省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管理的暫行辦法(粵發改規〔2017〕1號)》,將PHCER(碳普惠核證自愿減排量)正式納入碳交易市場補充機制[2]。
2022年1月28日,《廣東省碳普惠交易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碳普惠方法學的開發、申請、登記,減排量申請、登記等要求及流程;指出碳普惠交易管理中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角色與任務,碳普惠核證減排量的交易方式;明確碳普惠核證減排量可以作為補充抵消機制進入廣東省碳交易市場[3]。這是廣東省進一步深化完善碳普惠自愿減排機制的一大舉措。
二、廣東省碳普惠政策效益成果
“誰低碳誰受益”,廣東省碳普惠制首先惠及了公眾群體、企業和生態環境,推動以低碳消費拉動低碳生產,從需求側促進供給側產品技術創新升級,實現低碳的價值傳遞,并進一步延伸了碳交易市場。
廣東碳普惠機制的引入還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了基于區域生態補償市場化的綠色經濟發展。廣州市花都區公益林碳普惠項目通過區域生態林的固碳效益增加碳匯,為當地綠色經濟發展重振了信心,它也是廣州市首個林業碳普惠項目,通過“碳普惠”制度的試水,為林場帶來了超過20萬元的收益,這些收益又被投入林業保護,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正向效益。
碳普惠制度與碳交易的有機結合還有助于推進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通過引導履約企業和對口幫扶單位優先購買貧困村等地區的林業碳匯項目產生的減排量,建立面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長效生態保護補償機制[4]。2021年,廣碳所GDEA累計成交量2750.58萬噸,成交金額10.49億元;CCER累計成交量1717.36萬噸,成交金額2.31億元;PHCER累計成交量107.29萬噸,成交金額4067.82萬元,為廣東省百余個貧困村創造了顯著經濟收益1。
三、向全國公眾端推廣碳普惠制的建議
(一)政府部門細化職權,完善報告核查制度
政府部門在碳交易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主要職責包括:第一是將碳配額進行科學有效的分配。政府應繼續加強碳普惠自愿核證減排量相關政策的完善。第二是制定精準測算居民日常行為減碳排放的方案。例如,借鑒廣東省碳普惠平臺經驗,構建全國范圍適用的居民日常行為“碳足跡”測算平臺,開發多種碳減排記錄場景,同時進一步搭建和完善與公交、地鐵、共享單車等出行APP和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手段的合作平臺,以全面準確地統計居民“碳足跡”。第三是對于碳市場發展進行合理干預,健全完善報告核查制度。由于居民對碳產品信息了解程度較低,加之碳產品信息處理識別的成本較高,因此對居民參與碳交易市場產生了制約阻礙作用。政府應在碳產品信息公開披露上給予相應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完善報告核查制度,保證公開碳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加深居民對抽象碳產品的理解,從而能對碳市場進行準確客觀的評估與分析,抓準時機、選取合適的方式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
(二)建立國家層面相關政策法規,完善居民參與碳市場的立法內容
目前包括廣東省在內,我國居民參與碳市場主要由地方出臺的行政法規管控。建議加強相關的國家層面立法,形成協同有效的中央地方政策法規體系。同時完善居民參與碳交易市場的相關實施細則,根據各省市的不同狀況,對碳信息收集披露和碳排放配額進行合理調整,保證各地區居民參與碳交易井然有序地開展。
(三)明確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構建共治共享的社會行動體系
鼓勵社會各界聚焦低碳減排,共同構建共治共享的社會行動體系。應進一步明確各方權利和義務,如推進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個人征信系統與居民在碳市場的行為相聯系,碳信用與實際信用資產掛鉤,并對在綠色低碳方面做出卓越成效的個人提供綠色信貸支持等,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共同構建上下游協同的行動體系。
結語
廣東省碳普惠制度的實施為其他省市地區提供了重要借鑒示范作用,雙碳背景下,繼續在全國范圍內推進碳普惠制等減排激勵措施,將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我國碳減排場景覆蓋,實現低碳價值傳遞,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建設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海燕, 鄭爽. 廣東省碳普惠機制實施進展研究[J]. 中國經貿導刊(理論版), 2018, (3):23-25.
[2]史麗穎. 廣東省碳普惠制核證減排機制的應用及協同效應分析[J]. 低碳世界,2021,11(7):27-28. DOI:10.3969/j.issn.2095-2066.2021.07.014.
[3]廣東省碳普惠交易管理辦法 (征求意見稿)?http://gdee.gd.gov.cn/ggtz3126/content/post_3801444.html
[4]靳樂山.中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框架的新擴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的解讀[J].環境保護,2019,47(02):28-30.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19.02.007.
1? 數據來源: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