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春 孫亮起 屈 佳
(河南神火集團職工總醫院,河南永城 476600)
卵巢癌晚期患者腫瘤多數已經轉移至腹腔內,主要以化療為主,多西他賽+順鉑(DP)方案為臨床常用的化療方式,近年來,腹腔熱灌注化療(IHPC)逐漸被臨床用于輔助化療,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1]。現臨床有關IHPC聯合DP方案治該疾病的臨床效果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IHPC聯合DP方案治療該疾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照治療方法將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接收的80例卵巢癌晚期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6~57歲,平均年齡(44.23±3.02)歲;未婚9例,已婚31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44.58±3.09)歲;未婚8例,已婚3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卵巢癌相關診斷標準[2],且經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確診;②預計生存時間>6個月;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過敏體質;②合并其他惡性疾病;③無法與臨床醫師正常交流;④腎功能損傷,肝功能不全。
1.3 方法:兩組患者在治療前1d均給予地塞米松口服,防止治療期間發生體液潴留、過敏反應,16mg/d,連續服用3d。對照組患者行DP方案治療,第1天,靜脈滴注75mg/m2多西他賽注射液+250mL生理鹽水;第1~3天,靜脈滴注30mg/m2順鉑+250mL生理鹽水,21d為1個周期,連續治療4個周期,即12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IHPC治療,方法如下:麻醉后行腹腔穿刺,置入單中心靜脈導管,與腫瘤熱循環灌注機連接,使用45℃3000mL的生理鹽水+60mg/m2順鉑+30mg/m2多西他賽注射液進行灌注治療,并且順鉑、多西他賽給藥時間需間隔1h,初始灌注速度為400mL/min,持續30min后若患者無不適感,可增加至600mL/min,灌注停留時間約為1.5h,1次/周,4周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即12周。
1.4 評價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12周后,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3],完全緩解(CR):病灶全部消失,無新病灶,且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病灶最大徑總長度減少>30%,且維持4周以上;穩定(SD):病灶最大徑總長度減少<30%,或增大<20%;進展(PD):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大>20%,或新病灶出現(不包括原病灶分裂)。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②血清腫瘤標志物:分別抽取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2周后,空腹靜脈血3m L進行離心處理,取上清待檢癌胚抗原(CEA)和糖鏈抗原125(CA125)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血清CEA、CA125水平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臨床療效以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12周后,相較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0,P=0.02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n(%)]
2.2 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治療前,兩組CEA、CA125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CEA、CA125水平較治療前低,且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 P<0.05
時間 組別 CEA/(μg·L-1) CA125/(U·mL-1)治療前 觀察組(n=40) 26.19±3.89 72.56±8.45對照組(n=40) 26.86±3.71 72.94±8.34 t值 0.788 0.202 P值 0.433 0.840治療后 觀察組(n=40) 6.18±0.92a 37.16±3.02a對照組(n=40) 9.58±1.49a 49.96±4.47a t值 12.280 15.007 P值 <0.001 <0.001
目前,臨床尚未明確該疾病具體發病機制,一般認為可能與內分泌、環境、遺傳等有關,主要臨床表現為腹部包塊、腹痛、月經紊亂、尿頻等癥狀,晚期患者會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4]。并且,該疾病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其病死率在婦科腫瘤中居于首位,已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尋找有效的手段治療該疾病逐漸受到臨床關注。
DP方案主要包括多西他賽與順鉑兩種藥物,多西他賽屬于紫杉類抗腫瘤藥,能夠選擇性與腫瘤表面胃管蛋精氨酸結合,抑制癌細胞分裂,促進癌細胞凋亡,用于卵巢癌晚期患者效果顯著[5]。順鉑為細胞非特異性抗腫瘤藥物,具有廣譜抗癌特點,用于治療惡性腫瘤可通過阻止癌細胞復制,損傷細胞膜組織結構[6]。但臨床發現,卵巢癌晚期患者在化療期間輔助IHPC治療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指出,CEA、CA125均為臨床常見的腫瘤標志物,其中CEA為酸性糖蛋白,是一種能夠影響膠原和正常細胞間黏度的腫瘤有關抗原,在卵巢惡性腫瘤組織中也呈高表達,CA125主要來自于上皮性卵巢癌抗原中,屬于一種糖蛋白,在卵巢惡性腫瘤組織中呈高表達[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兩組CEA、CA125水平較治療前低,且觀察組更低,表明IHPC聯合DP方案治療卵巢癌晚期患者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血清腫瘤標志物。分析其原因在于,IHPC聯合DP方案屬于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可利用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對溫度耐受性的不同,以提升癌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另外,此方案還可結合化療與局部熱療,通過協同作用清除腹腔內游離的癌細胞,進而提高臨床效果,為改善疾病預后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IHPC與DP方案聯合治療卵巢癌晚期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清CAE、CA125水平,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