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青 梁麗莉
(登封市人民醫院,河南登封 452470)
乳腺癌是一種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1-2]。隨著診療技術的迅猛發展,此類疾病的5年生存率可達73.3%,在經濟、醫療發達地區甚至更高,可達80%左右[3]。有資料大數據顯示,近50%的乳腺癌患者臨床觸診無法捫及腫塊,只能借助乳腺影像學檢查發現[4]。盡管目前臨床中對于乳腺癌的檢查手段日新月異,但乳腺鉬靶X線仍是此類疾患最常用的方法,臨床適用面較廣[5]。此種方法對于乳腺癌尤其是浸潤性導管癌的檢測與診斷意義重大。浸潤性小葉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ama,ILC)與浸潤性導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ama,IDC)為乳腺癌多見的病理類型[6]。鑒于乳腺小葉癌和導管癌的生長方式多樣化、X線圖像表現不典型,所以乳腺癌的早期診斷難度較大,易發生誤診。本文將對乳腺癌患者的雙側乳腺鉬靶X線影像學特征進行探析,旨在加強臨床對浸潤性小葉癌與浸潤性導管癌的鑒別診斷,以求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本院就診的浸潤期乳腺癌患者64例。納入標準:①資料完整;②有明確的病灶;③術后病理診斷確診。排除標準:①精神類疾患;②合并其他腫瘤;③配合度較低者。依據術后病理檢查將其分為ILC和IDC。ILC患者33例,年齡36~64(45.68±5.14)歲,I期14例,II期12例,III期7例;IDC患者31例,年齡39~72(50.26±4.82)歲,Ⅰ期12例,Ⅱ期12例,Ⅲ期7例;以上兩種疾病患者病史數天至數年。
1.2 儀器及方法:所有患者在月經干凈后7~10d內進行雙側乳腺鉬靶X線檢查,拍攝雙側乳腺頭尾位片和內外側斜位片,拍攝前對患者行問診和觸診。
1.3 分析方法:依據乳腺報告和數據分析系統(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手冊(第四版)[7],安排醫院內兩名高年資放射科醫師共同閱片作出判斷。
1.4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X線特征:33例ILC患者乳腺鉬靶X線檢查均未見乳頭凹陷、皮膚和乳暈增厚征象,結構紊亂扭曲、不對稱致密影23例(69.70%),腫塊伴有毛刺、邊緣浸潤10例(30.30%),未見腫塊伴有鈣化者。31例IDC患者中,乳頭凹陷者4例(12.90%),伴有皮膚和乳暈增厚者6例(19.35%);腫塊伴有毛刺、邊緣浸潤13例(41.94%),腫塊邊界清晰者2例(6.45%),腫塊伴鈣化者4例(12.90%),單純鈣化者1例(3.23%),不對稱性致密影1例(3.23%)。
2.2 病變區域:33例ILC患者中,位于乳暈后區24例(72.73%),外上象限9例(27.27%)。31例IDC患者中,乳暈后區3例(9.68%),外上象限15例(48.39%),外下象限1例(3.23%),內上象限2例(6.45%),乳腺彌漫性泥沙樣鈣化伴或不伴腫塊者10例(32.26%)。ILC和IDC病變部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356,P<0.01)。
鑒于病理類型的不同,ILC患者的預后相對IDC更差[8],因此在臨床中對于這兩種病理類型的診斷以及鑒別事關患者的預后以及生存情況。
IDC是由導管內癌發展形成[9]。ILC一般情況下形成的病灶等于或略低乳腺實質密度。在臨床中,區分導管癌是否出現浸潤在于癌細胞未突破導管壁基底膜,而區分小葉癌是否出現浸潤在于癌細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10],IDC和ILC可以同時存在,且小葉癌可以向導管方向延伸,導管癌也可累及小葉。絕大多數實體腫瘤具有形態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后方聲影減弱和血流增加等特征,乳腺癌也基本具備上述實體瘤常見特征[11]。乳腺鉬靶X線檢查是當前臨床中診斷乳腺癌的代表性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國內外進行乳腺癌篩查的重要手段。其借助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將乳房狀況傳輸至屏幕成像,不受患者年齡、體型的制約,不僅能夠顯示腫塊的相關情況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還能夠描述乳腺內部微小鈣化灶的變化,在術中將病灶完全呈現,方便操作[12]。本研究旨通過鉬靶X線對小葉癌和導管癌的影像學特征進行對比分析,以輔助臨床鑒別診斷工作。進一步深入對比發現,在腫塊形態、邊緣以及微小鈣化等處還存在一定的區別,即IDC微小鈣化偏多,而ILC腫塊形態不規則居多,邊緣存在毛刺,與國內外研究相似[13-14]。乳腺結構紊亂扭曲、不對稱性致密影在ILC的X線檢查中多見,前者是乳腺小梁的局限性增粗、變直以及走形方向變化;后者則主要為患側乳腺出現片狀浸潤。本研究中33例ILC患者有結構紊亂扭曲、不對稱致密影23例(69.70%),而IDC患者僅有不對稱性致密影1例(3.23%),IDC患者出現鈣化比例較高。鑒于惡性鈣化的特異性高,有部分學者將鈣化灶歸為IDC的直接征象[15]。因此,鈣化現象在不同病理類型乳腺癌的診斷中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乳腺癌的鈣化灶多位于瘤體壞死區域內,部分也可處在瘤體周圍的結締組織內,并合并有不同腫塊、不同程度的鈣化。另外,浸潤性導管癌患者出現乳頭凹陷者4例(12.90%),伴有皮膚和乳暈增厚者6例(19.35%),這些均是腫瘤浸潤周圍組織所引起的異常X線表現。臨床上按照乳腺癌病變位置距離乳頭的距離將其進行區域劃分,距離乳頭距離≤2cm為中央區,距離乳頭距離>2cm則為非中央區。部分學者指出,浸潤性小葉癌好發于乳腺中央區[16]。本研究中,浸潤性小葉癌患者位于乳暈后區者24例(72.73%),而浸潤性導管癌病變部位乳暈后區者3例(9.68%),表明本研究乳腺中央區為浸潤性小葉癌病變的好發部位,臨床中在進行乳腺X線檢查時需要對此部位進行重點觀察。
綜上所述,雙側乳腺鉬靶X線是鑒別診斷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和乳腺浸潤性導管癌較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臨床醫師可以依據X線影像學特征,對于病變部位、形態、邊緣以及鈣化情況進行仔細分析,指導臨床后續治療的開展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