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艷
(西華縣人民醫院兒科,河南西華 466600)
腎病綜合征(NS)是以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癥候群,小兒NS多以原發性為主,多發于男性患兒,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水腫、低血漿白蛋白、大量尿蛋白,通常伴有高脂血癥。本研究就低分子肝素鈉聯合呋塞米對NS患兒腎功能及炎癥指標的影響作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NS患兒107例,按交替分組法分為兩組。觀察組54中男31例,女23例;年齡4~13歲,平均年齡(7.14±2.81)歲;病程2~14個月,平均病程(7.58±2.42)個月;體質量12.8~31.7kg,平均體質量(23.75±6.83)kg。對照組54例中男33例,女20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08±2.75)歲;病程4~13個月,平均病程(7.62±2.37)個月;體質量12.4~32.1kg,平均體質量(23.83±6.92)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有可比性(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科學》中NS診斷標準;②蛋白尿超過3.5g/d,且持續14d以上;③合并全身組織嚴重水腫;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繼發紫癜性或狼瘡性腎炎的腎病綜合征;②嚴重心肝功能不全;③凝血功能或自身免疫功能障礙;④患有先天性疾病或嚴重感染。
1.3 方法:兩組均予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等治療,予以糖皮質激素治療。對照組予以3mg/kg呋塞米注射液+250mL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1h內滴完,1次/d,治療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100~150U/kg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治療,1次/d,治療4周。
1.4 評價指標: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收集患兒5mL空腹靜脈血,使用離心機以3000r/min轉速離心10min,分離血清保存待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患兒腎功能,包括血肌酐清除率(Ccr)、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采集患兒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24h尿液,使用比濁法測定24h尿蛋白(24hUP)。取待測血清次采用酶聯免疫法測定患兒炎性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13(IL-1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治療4周期間,定期監測患兒肝功能指標,統計患兒皮疹、皮下出血、惡心嘔吐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腎功能指標、炎性因子水平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不良反應發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腎功能指標:治療4周后,兩組患兒Ccr較治療前升高,BUN、SCr及24hUP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Ccr較對照組高,BUN、SCr及24hUP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腎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Ccr(mL/min) BUN(mmol/L) SCr(μmol/L) 24hUP(g)治療前 觀察組(n=54) 50.24±4.77 7.54±1.23 96.17±7.53 6.16±1.07對照組(n=53) 50.31±4.82 7.58±1.29 96.22±7.61 6.19±1.12 t值 0.076 0.164 0.034 0.142 P值 0.940 0.870 0.973 0.888治療4周后 觀察組(n=54) 66.73±5.46* 4.75±0.72* 72.58±6.24* 0.83±0.24*對照組(n=53) 57.65±5.12* 5.96±0.91* 81.39±6.98* 1.26±0.33*t值 8.870 7.635 6.886 7.719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4周后,兩組IL-6、IL-13、TNF-α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IL-6 IL-13 TNF-α治療前 觀察組(n=54)83.43±7.75 56.24±4.88 281.41±15.82對照組(n=53)83.38±7.67 56.32±4.95 279.58±15.69 t值 0.034 0.084 0.601 P值 0.973 0.933 0.549治療4周后 觀察組(n=54)32.16±2.48*19.28±1.24*136.83±9.52*對照組(n=53)53.42±4.76*31.43±2.76*185.54±11.28*t值 29.051 29.463 24.156 P值 <0.001 <0.001 <0.001
2.3 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值=0.932,P值=0.334),詳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n(%)]
研究表明NS發病與機體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炎性細胞因子中IL-6在腎臟中主要由腎小球上皮細胞、系膜細胞分泌,當腎臟受到炎性刺激后,可增加IL-6分泌,并促使多種炎癥因子釋放,對腎小球功能、結構造成破壞,促使蛋白尿形成;IL-13在機體內表達過度時,可重新調節腎素、肌萎縮蛋白及膜蛋白水平,使裂空隔膜完整性遭到破壞,以致大量蛋白尿形成[1]。TNF-α可對肝素蛋白多糖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損傷腎臟過濾屏障,并且能促進巨噬細胞向細胞毒性細胞或炎癥性分化,加重炎性因子釋放,破壞腎小球功能、結構[2]。糖皮質激素目前廣泛應用于治療小兒NS,可起到較強抗炎作用,減輕炎性滲出,對溶酶體膜起到穩定作用,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減少尿蛋白排出,但長期服用不僅副作用較大,且易導致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加重病情進展[3]。呋塞米可通過使腎素活性增加,起到促進集合管、遠端小管重吸收鈉離子能力,起到強效利尿作用,使細胞耗氧量降低,減少腎小管因缺血造成的損傷,但也可加重機體高凝狀態[4]。
有研究表明,NS患兒處于高凝狀態主要考慮與以下幾點相關:①大量蛋白由于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升高而丟失,導致多種抗凝因子從尿液中排出;②肝臟在機體處于低蛋白水平時,會代償性增加蛋白質合成,導致凝血因子合成隨之升高;③血漿滲透壓隨著尿蛋白減少而增加,導致血液濃縮,使血液黏度增加;④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也可加重高凝狀態[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患兒Ccr較治療前升高,BUN、SCr及24hUP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Ccr較對照組高,BUN、SCr及24hUP較對照組低;兩組IL-6、IL-13、TNF-α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較對照組低,說明低分子肝素聯合呋塞米治療NS,可顯著改善患兒腎臟功能,減輕炎癥反應。分析其原因為低分子肝素是降解普通肝腎而獲得,能對凝血因子Xa(FXa)起到特異性作用,激活體內蛋白脂酶,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促進膽汁排泄膽固醇,且FXa為一種促炎酶,低分子肝素通過抑制FXa,間接發揮抗炎作用,減輕炎癥反應對腎臟功能的損害,改善患兒腎功能[6]。另外,低分子肝素還能夠對腎小球濾過膜屏障起到增強效果,從而使血液黏度降低,利于改善患兒尿蛋白癥狀,促進患兒恢復[7]。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說明聯合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聯合呋塞米治療NS,可顯著改善患兒腎臟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