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真
(遂平中醫院急診科,河南遂平 463100)
宮腔粘連是以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為特征的產科并發癥,主要表現為閉經、月經稀少、下腹疼痛等癥狀,嚴重可導致患者早產、胎盤植入、不孕等嚴重并發癥,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危害。稽留流產是流產類型中較難處理的一種,胚胎在患者宮腔內時間過長,可導致凝血酶釋放至母體血液中,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危及患者生命,并且與其他類型流產相比,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的風險更高[1-2]。鑒于此,本研究就稽留流產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作以下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86例稽留流產清宮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5~39歲,平均年齡(33.16±4.73)歲;既往月經周期25~36d,平均月經周期(31.07±3.46)d。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中稽留流產診斷標準[3];②均行清宮術;③胚芽頭臂長不足33mm且妊娠時間未到12周;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清宮術前即存在宮腔粘連;②術前3d有性生活史;③每次妊娠僅清宮1次;④合并生殖道炎癥、內科疾病急性期;⑤術前體溫超過37.5℃。
1.3 宮腔粘連判斷標準:所有患者清宮術后通過門診隨訪6個月,宮腔粘連判斷標準及分級[4]:期間出現月經量減少50%,或行B型超聲檢查提示子宮內膜厚度不足0.5cm,或經陰道三維超聲提示宮腔粘連,均行宮腔鏡檢查明確診斷;宮腔粘連范圍分級:粘連1/3以下為1級;粘連1/3~2/3為2級;粘連2/3以上為3級。根據上述標準,將186例稽留流產清宮術后患者分為發生宮腔粘連組與未發生組。
1.4 評價指標:統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年齡、體質指數)、孕次、產次、流產次數、清宮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采集患者5mL靜脈血,分離上層血清,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行陰道三維超聲檢查,測量患者子宮內膜容積、子宮內膜厚度。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影響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的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宮腔粘連發生狀況:186例稽留流產清宮術后患者發生宮腔粘連41例(22.04%),其中宮腔粘連1級15例,2級21例,3級5例;未發生145例(77.96%)。
2.2 單因素分析: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不受年齡、體質指數、孕次、產次、術中出血量影響(P>0.05);可能受流產次數、清宮手術時間、E2水平、子宮內膜體積、厚度影響(P<0.05),詳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s)

表1 單因素分析(±s)
項目 發生組(n=41) 未發生組(n=145) t值 P值年齡/(歲) 33.51±4.87 32.48±4.65 1.239 0.217體質指數/(kg·m2) 20.17±3.42 19.96±3.54 0.338 0.736流產次數/(次) 3.21±0.49 2.43±0.34 11.675<0.001產次/(次) 1.33±0.16 1.36±0.18 0.965 0.336孕次/(次) 2.96±0.42 2.93±0.39 0.428 0.669術中出血量/(mL) 12.53±1.81 12.42±1.75 0.353 0.724手術時間/(min) 7.63±1.45 6.32±1.33 5.458<0.001 E2水平/(pg·mL-1) 187.69±18.58 208.63±23.31 5.492 <0.001子宮內膜容積/(cm3) 2.82±0.37 3.36±0.45 7.037 <0.001子宮內膜厚度/(cm) 0.42±0.08 0.57±0.11 8.137<0.001
2.3 影響稽留流產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的多因素分析:將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作為自變量(連續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流產次數偏多、手術時間較長、E2水平低、子宮內膜容積偏小、厚度偏低是影響稽留流產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的危險因素(OR>1,P<0.05),詳見表2。

表2 影響稽留流產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的多因素分析
稽留流產是指妊娠20周內,胚胎或胎兒在宮腔內死亡后,2個月內未自然排出,病因較復雜,主要與內分泌異常、遺傳環境因素、感染因素等相關[5]。臨床對于稽留流產主要以藥物及清宮術治療為主,但由于稽留流產患者胎兒在宮內死亡時間較長,無法及時排出,導致宮腔內壞死組織機化后,會緊密粘連在子宮壁上,加之常需要多次清宮,對子宮內膜損傷較大,導致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的發生風險增加[6]。
本研究結果顯示,186例稽留流產清宮術后患者宮腔粘連發生率為22.04%,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流產次數偏多、手術時間較長、E2偏低、子宮內膜容積偏小、厚度偏低是影響稽留流產清宮術后宮腔粘連的危險因素,說明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與患者流產次數、手術時間、E2、子宮內膜容積、厚度密切相關。分析其原因在于:①流產次數較多的患者,由于清宮術相對較多,宮腔操作次數越多則對子宮內膜損傷越大,尤其是終止妊娠14~28d內進行多次清宮術,會對子宮內膜基底層造成極大損傷,以致宮腔粘連發生風險增加[7];②由于稽留流產患者由于子宮壁粘連的壞死組織較緊密,手術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將其從子宮壁上刮除,手術時間越長,表明子宮壁粘連程度越嚴重,清宮術后創面越深、范圍越大,越易發生宮腔粘連[8];③雌激素水平較高的患者,可使子宮血供增加,刺激子宮內膜再生,增加子宮內膜厚度,將清宮術后的創面覆蓋,降低宮腔粘連發生風險[9]。因此,臨床通常在清宮術前予以患者大劑量雌激素口服,改善體內低雌激素水平狀態,并使子宮肌層對促宮縮藥物的敏感性增加,達到促進子宮復舊,預防宮腔粘連發生目的;④三維超聲測量的子宮內膜容積、厚度可反映清宮術后子宮肌層損傷程度,子宮內膜容積、厚度偏低的患者,子宮肌層損傷程度越重,則其表面可由肉芽組織覆蓋,最終形成瘢痕組織,其創面主要靠結締組織增生來進行修復,因此術后宮腔粘連的風險更大[10]。
綜上所述,稽留流產清宮術后發生宮腔粘連與患者流產次數、手術時間、E2、子宮內膜容積、厚度密切相關,術前應積極進行干預,以降低宮腔粘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