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紅
(臺山市人民醫院,廣東臺山 529200)
淋病是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也是我國的乙類傳染病,主要癥狀表現為泌尿生殖系統膿性感染,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發諸如盆腔炎、前列腺炎等并發癥[1]。淋病病原體即淋球菌,由于長期以來的抗生素濫用及錯用,淋球菌的耐藥率逐漸提高,其耐藥性可由染色體介導或質粒介導或二者共同介導[2]。當淋球菌耐藥菌株產生后會在該地區迅速擴散傳播,對該地區淋病防治構成巨大威脅。為了解廣東臺山地區淋球菌耐藥性,了解現行淋病治療方案的有效性,控制耐藥菌株的傳播,本研究選取了我院皮膚病性病診療中心確診為淋病的70例患者尿道或宮頸分泌物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淋球菌耐藥特性。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皮膚病性病診療中心確診為淋病的70例患者尿道或宮頸分泌物樣本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查均符合《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性傳播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3]中淋病相關診斷標準;②未合并其他傳染病病原體。70例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26例,年齡分布23~64歲,平均(45.89±3.23)歲。男性尿道樣本提取:采用無菌拭子探入尿道2~3cm處,輕柔轉動粘取尿道分泌物后取出;女性宮頸樣本提取:子宮頸經陰道窺器充分暴露后,先用無菌拭子清理宮頸口分泌物后,另取一根探入宮頸1~2cm處充分浸潤后取出。樣本菌經革蘭染色鏡檢、糖發酵實驗、氧化酶實驗等確認為淋球菌后懸浮保存至-70℃冰箱內待用。
1.2 抗生素及培養基:青霉素、環丙沙星、四環素、阿奇霉素、頭孢克肟、頭孢哌酮、頭孢曲松。培養基選用淋球菌基礎培養基并加入10%脫纖維新鮮羊血。
1.3 檢測方法:最小抑菌濃度(MIC)測定:采用瓊脂稀釋法,將7種抗生素純品采用無菌蒸餾水稀釋,加入至培養基中,配成含梯狀濃度抗生素的瓊脂平皿,將分純后的淋球菌懸液(濃度約為107cfu/mL)用多頭移液槍將菌懸液接種于各培養皿,置于37℃,5%CO2培養箱中培養36h,記錄無菌落生長的MIC。以WHO標準淋球菌菌株D、G、J、L、P作為質控。藥物敏感性:參照WHO西太區淋球菌耐藥監測推薦標準,青霉素、環丙沙星敏感:≤0.03mg/L,中敏:0.06~0.50mg/L,耐藥:≥1mg/L;四環素敏感:≤0.5mg/L,耐藥:≥1mg/L;大觀霉素敏感:≤64mg/L,中敏:64~128mg/L,耐藥:≥128mg/L;頭孢克肟敏感:≤0.125mg/L,中敏:0.25~0.50mg/L,耐藥:≥1mg/L;頭孢曲松敏感:≤0.06mg/L,0.125~0.500mg/L,耐藥:≥1mg/L;頭孢西丁敏感:≤1mg/L,中敏:1~16mg/L,耐藥:≥16mg/L;β-內酰胺酶測定:采用紙片碘法測定,β-內酰胺酶陽性:混合試劑由藍色變為無色,陰性:混合試劑無顏色變化。β-內酰胺酶陽性則判定為該菌株為產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高度耐四環素株(TRNG):采用瓊脂稀釋法,若四環素MIC≥16mg/L則為TRNG株。
2.1 70株淋球菌對7種抗生素的MIC分布:70株淋球菌中有33(47.14%)株青霉素耐藥,58(82.86%)株環丙沙星耐藥,37(52.86%)株四環素耐藥,1(1.43%)株頭孢克肟耐藥,詳見表1,表2。

表1 70株淋球菌對7種抗生素的MIC分布(n)

表2 70株淋球菌對7種抗生素的敏感性結果 [n(%)]
2.2 PPNG及TRNG檢測結果:從70株菌株中共檢測出21株PPNG,占比為30.00%,共檢測出26株TRNG,占比為37.14%。
作為一種古老而廣泛傳播的疾病,淋病的致病菌-淋球菌僅在人類機體內發現,該病菌通常造成黏膜感染,引發男性尿道炎、婦女宮頸炎;同行或雙性戀者則能夠引發咽部、肛門直腸感染;若感染者為孕產婦,則新生兒經引導分娩時還可造成淋菌性眼炎[4]。由于最初感染時的狀態缺乏特異性,往往造成貽誤治療,甚至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根據2000至2014年我國淋病流行調查報告已知,淋病報告病例數為7.25/10萬,男性高于女性[2]。
自20世紀30年代磺胺類抗生素首次用于淋病治療以來,淋球菌耐藥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由于抗生素的濫用和誤用,致病菌在大范圍選擇性壓力下能夠保留其中耐藥性最強的菌株,并加以在菌群間傳播,進而使得耐藥菌株在全國范圍內散播[5]。本研究選取了7種抗生素對廣東臺山地區70株淋球菌耐藥進行調查,PPNG的檢出率為30.00%,TRNG檢出率為37.14%。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青霉素及四環素不再是淋病治療的首選藥物,曹文苓等[6]對廣州地區2013年淋球菌耐藥監測結果進行分析顯示,青霉素和四環素的耐藥率為48.40%和48.80%,PPNG和TRNG的檢出率分別為34.5%和38.6%,本研究與其結果較為接近,說明淋球菌對青霉素和四環素的耐藥率均處于高水平。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對抗菌藥物的使用建議,若某一抗菌藥的耐藥率超過5%,則該項藥物不再適用于治療一線藥物[7]。環丙沙星在20世紀90年代曾被用作淋病治療的首選藥物,由于其價格低廉,品種多樣,其使用量大大超過其他藥物,從而導致了高度耐藥[8]。本研究中環丙沙星的耐藥率達到82.86%。大觀霉素對淋球菌敏感度基本穩定,本研究顯示廣東臺山地區淋球菌的大觀霉素、頭孢西丁敏感度達到100.00%,尤其大觀霉素對PPNG、TRNG和淋球菌都具有較好的敏感性[9],因此可以考慮選擇頭孢克肟作為該地區今后淋病治療的首選藥物。另外,本研究250株淋球菌中只有1株對頭孢克肟耐藥菌株,且敏感度較高達到81.43%,而同為頭孢藥物的頭孢曲松,其敏感度高達71.43%,也可作為臨床治療的一線藥物。
綜上所述,由于21世紀以來各地淋球菌對抗生素耐藥性呈現不斷提高態勢,因此還需不斷加強對本地區淋球菌耐藥性的持續監控,規范抗菌藥物的使用,合理制定治療方案,避免耐藥菌株的不斷產生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