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頸肩腰腿痛是由多種疾病導致的常見癥候群,近年來我國頸椎病、腰椎病變及四肢關節疾病發病率呈升高趨勢,導致頸肩腰腿痛發病率也隨之升高。頸肩腰腿痛病因及機制較復雜,主要表現為肢體活動不便、關節腫痛及功能障礙等,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以抗炎、鎮痛治療為主,但持續性疼痛不僅對患者日常活動及生活質量造成影響,還可引發消極情緒,影響患者依從性。疼痛評估干預模式是通過對疼痛進行量化評估并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以降低疼痛程度[2]。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疼痛評估干預模式在老年頸肩腰腿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門診就診的頸肩腰腿痛的老年患者100例,以就診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n=50)及對照組(n=50)。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1~73歲,平均年齡(67.13±2.05)歲,病程3~9年,平均(6.03±1.17)年;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0~73歲,平均年齡(67.52±1.85)歲,病程2~9年,平均(5.87±1.22)年。對比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知情同意書由親屬及本人自愿簽署。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參照《疼痛病臨床指南》中相關標準確診[3];②無外傷或骨折;③護理依從性較好。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伴有精神障礙;③合并心腦血管疾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輔助完善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常規入院宣教,向患者介紹治療期間和日常生活的相關事宜,并提供飲食干預、藥物指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叮囑患者臥床時多變換體位,注意勞逸結合,勿超負荷運動,并可補充鈣劑。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入院后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4]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據線性視覺模擬標尺,將疼痛分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感,1~3分代表輕微疼痛,不影響工作;4~6分: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7~10級:重度疼痛,不能正常工作生活。根據以上評估結果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靜脈鎮痛藥,緩解患者疼痛癥狀,對于輕微疼痛的患者,可通過意識轉移法如聽歌、聊天等方式,緩解疼痛刺激。此外,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及宣傳教育,向患者講解頸肩腰腿痛的病因、機制及治療方式,并采用文字、圖畫、視頻等方式清晰、直觀的為患者展示,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由于患者長期遭受病痛折磨,身心均受到一定影響,護理人員主動和患者交流溝通,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此外,通過向患者介紹康復病例,提升患者治療信心及治療依從性,緩解患者負面情緒,進而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敏感性。
1.4 評價指標:疼痛程度評估: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采用VAS評估疼痛程度,評分范圍在0~10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日常生活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周后,以Barthel指數(BI)[5]測定,如刷牙、行走、修飾等,合計100分,生活能力好則分數高。生存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生存質量調查表(SF-36)[6]對患者情感職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等方面進行評估,共100分,生活治療好則分數高。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24.0軟件分析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兩組干預后VAS評分明顯較干預前低,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對比(±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50) 7.46±1.18 3.42±0.58 21.727 0.000對照組(n=50) 7.53±1.24 5.64±0.67 9.482 0.000 t 0.289 17.714 P 0.773 0.000
2.2 兩組BI評分對比:兩組干預后BI評分較干預前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BI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BI評分對比(±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50)21.45±2.36 59.38±4.57 52.146 0.000對照組(n=50)21.87±2.41 46.42±4.13 36.304 0.000 t 0.880 14.878 P 0.381 0.000
2.3 兩組生存質量對比:兩組干預后SF-36評分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質量對比(±s)

表3 兩組生存質量對比(±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n=50)55.23±2.36 86.58±4.57 42.100 0.000對照組(n=50)55.18±2.41 73.46±4.13 27.032 0.000 t 0.105 15.061 P 0.917 0.000
頸肩腰腿痛是老年人常見的頑固性病癥,且病程較長難以治愈,經勞累、著涼后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7]。相關研究表示,機體直接受外力作用下或軟組織長期經受牽拉、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等,會造成肌肉、韌帶及腱膜慢性損傷積累,致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充血、粘連,造成神經壓迫刺激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由此誘發疼痛,逐漸發展為頸椎疾病、腰椎疾病及其他骨關節疾病[8-9]。頸肩腰腿痛患者常有神經根部酸脹、疼痛、麻木,病情發展及嚴重程度和神經根壓迫程度呈正相關,癥狀逐漸向肢體遠端擴散,部分患者會伴有感覺異常。
疼痛評估干預模式中,首先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宣教疼痛評估的重要性,使患者正確認識疼痛,并對患者進行疼痛分級,針對疼痛評估結果采用不同的干預方式,并注意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心理壓力,使患者及時調整好治療心態。疼痛評估可以指導醫護人員正確使用止痛藥物,指導使用藥物劑量及方法,此外應用穩定情緒、意識轉移等方法,有助于患者減少用藥次數及藥量。護理人員可依據疼痛評估了解患者病情變化,了解患者疼痛部位、性質及程度,并根據上述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適當活動,通過分散注意力,減輕患者疼痛[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干預后的VAS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低,提示疼痛評估干預模式可減輕頸肩腰腿痛患者疼痛程度;干預后,兩組BI、SF-36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疼痛評估干預模式可改善頸肩腰腿痛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疼痛評估干預模式可改善頸肩腰腿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提升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