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德
【摘要】以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為例,以其中有關河流的詩歌為對象進行研究,通過與中國古詩詞之間的對比,將和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大致分為“羈旅類”、“豐收類”、“自然頌類”、“戀歌類”、“哀傷類”、“雜歌類”這幾個部分。分析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河流對日本早期社會的影響和日本人對河流所抱有的情感。
【關鍵詞】《萬葉集》;日本和歌;文化意象:情感
1.引言
《萬葉集》作為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收錄了日本自4世紀至8世紀中葉的長短和歌。其詩歌作者上至日本天皇及其親眷,下至平民百姓甚至乞丐妓女,覆蓋面較廣。因此可以較好地表現出日本奈良時期及其前代百余年間的風土人情與政治變化,是研究這一時期日本文化的最佳文獻之一。
日本位于太平洋上的島國,四面環海且處于溫帶季風氣候區,有降水量大的特點,水資源豐富。但因為日本地廣人稀,人員聚居性強的人文特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短且湍急的內陸河流在以農耕為主的時代就成為了寶貴的資源之一。
2.研究現狀
關于對《萬葉集》中內陸河流及“河”這個意象外國研究較少,在筆者查證范圍內,暫無較好的參考方向,因此在這里對國內研究現狀進行概述。
在國內,曹嘉偉(2019)對《萬葉集》中日本農耕漁獵的研究中指出,水稻文化的形成與內陸河流捕魚對這一時期的重要性。同為曹嘉偉寫的另一篇對“雪,月,花”的研究中提到“月”與川水的結合,涉及到日本神話人物“月讀命”與“川水”之間的聯系,賦予了河流神秘感。徐臻對遣唐使和歌的研究中也提到了港口與內陸湖,帶有一定的思鄉與盼歸的情結。同時董晨對色彩意象的研究,韓威的花卉意象考,康會丹對“荻”的研究,和閆秀對“鶴”意象與中國思鄉詩意象文化的研究也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3.《萬葉集》
《萬葉集》是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其在日本文學界的定位可以類比國內的《詩經》。如同詩經可以分為“風,雅,頌”等部分一樣,《萬葉集》也可以根據內容大致分為“雜歌”,“相聞”和“挽歌”。其中“相聞”指戀人之間傳遞情思和表達愛意的詩詞。“挽歌”則是表達對逝去之人哀思的和歌??梢哉f,萬葉很好地展現了上至天皇大夫下至山野鄉民在奈良時代及其前代的精神風貌。
萬葉集成集于日本奈良時代末期,這一時期正是日本吸收漢文化,尊崇漢文化的時期,甚至有一部分和歌被單獨歸類稱之為“遣唐使和歌”,大都描繪日本出使唐朝的所見所聞??梢哉f“和歌”這一文化的形成,于同時期我國繁茂的詩詞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萬葉集成集的時期,日本還沒有完善的“和歌”這一概念,只是將這一文體稱之為“uta”,漢字寫作“歌”??梢钥闯觯缙诘暮透杩梢钥醋魇亲鳛橐环N歌謠或民謠進行傳唱,相較于皇室宗室堆砌辭藻所做的漢詩贊美詩,和歌更加的日?;?,更直觀地反映了日本人的真實情感。能與我國的古詩詞形成對比,是很好的研究對象。
4.文化意象
4.1文化意象的概念
“意象”指在主觀意識中,被選擇有秩序地組織起來的客觀現象。常見于文學作品中,是一種將作者本身的情感寄托于某種物體或現象中,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4.2意象的分類
通??梢苑譃椤靶睦硪庀蟆?,“內心意象”,“泛化意象”,“觀念意象”四類。其區別在于這一情感是由作者個人附加還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具體的分類方法不是本篇研究的主要內容,略過不表??偠灾谝徊克囆g作品中的客觀形象大多都契合作者寫作時的情感。
5.《萬葉集》中“河”文化的有關證實研究
5.1“河”文化意象的特點
在我國古詩詞中,對于“河流”或者說“水”意象的描寫不勝枚舉,其內涵也各不相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惜時之情,感嘆時間如流水,滾滾東逝,不復回轉;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思戀之情,美人兒如水,繞指纏綿,隔水相望兩相思;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之意,此去經年,你順流而下一日千里,或許是天下無人不識君的豪邁,也或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后的惘然;也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怨,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人這一生,多少煩惱多少愁怨,都如同這一江春水,滾滾而來又滾滾而去了。多少歡喜,多少憂愁,多少復雜的情感被一代代一位位的詩人作家注入水中,匯進河流。人的情感,人的需求是相通的,中國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世界各國人民也好。文化作品的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總有那么一瞬間是相同的,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見數千年前的人一面,從厚重的歷史中發掘屬于文化的一隅,這又如何不是時間長河的魅力呢。
5.2對《萬葉集》中河流意象情感的分析
5.2.1羈旅類
例1柿本朝臣人麻呂從近江國上來時,至宇治河邊做歌一首
王臣之士,八十其氏;
氏河之水駛駛,槮魚之材齒齒,
白浪湢域,逝莫知所之。
譯:有數不清的臣子來來往往于連綿不絕的氏河之上,從一張張漁網間回轉,不知道走到何處才會停止。
這篇和歌是作者柿本人麻呂從“近江國”(約為現日本滋賀縣)來到宇治市的一條河邊時所作。宇治市位于京都府南部,連接奈良市與京都,這條河流是連接兩地的交通要道。從詩中可以看出,“逝莫知所之”,不知道何時停下。柿本人麻呂隨波逐流,沿河而下,在旅行中產生了迷茫羈旅之意。
例2高市連黑人羈旅歌八首(其一)
一體吾與妹,今我也獨西;
三河二見道,臨別不勝凄。
譯:與我相親相愛的妹妹啊,如今我將要西行。去往三河之國的二見之處,臨別之時感到不勝凄涼。
“三河二見道”中的“三河”指三河之國,也就是現如今日本的愛知縣附近。有三條河流:豊川、矢作川、木曾川。
例3羈旅作
斐陀人伐木,同流丹生河;
聞道雨將至,歸來乎我哥。
譯:斐陀人伐木做舟,順丹生河而下。聽說雨季就要來了,你什么時候回來啊我的哥哥?
可以見得,河流已經成為了國內一種重要的交通樞紐,連通內陸和渡口。因此家人遠去時,河流往往被當成寄托情思的事物,“河流”這一意象就與“思念”和“羈旅”的感情產生了聯系。
5.2.2豐收類歌
例1佐婆海中忽遭逆風,漲浪漂流;經宿而后,幸得順風,到著豐前國下毛郡分間浦。于是追怛艱難凄惆作歌八首(其一)
大海之上,漁火其煌;
俾予得望,大河之鄉!
譯:在廣闊的湖面上,漁舟泛著明亮的光。何時才能達成我心中所想啊,這大河歸入的故鄉。
例2:潛鸕歌一首
珠走歲更迭,春來花又芬;
辟田川泛泛,山下激汾沄;
河瀨清且澈,年魚激水紋。
譯:又是一年歲月流逝,春天到來花朵又展現出了她們的芬芳。辟田川水上漲,山下的河流激蕩。在這清澈的河水中,肥碩的游魚躍出激起一圈圈的紋路。
例3.宇治河作歌二首(其一)
溶溶巨椋灣,泊泊動蕩波;
諒是群飛雁,伏見田上過。
譯:寬廣的巨椋灣上水波動蕩,原來是一群飛過的大雁撫過了伏見的稻田。
日本農耕漁獵的時代與我國農耕社會有許多相似處,在我國早期農耕業畜牧業主要是看天吃飯,降水量與產量直接相關。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的降水量雖然充沛,但適合種植的耕地面積較少,蓄水能力差。因此較為平緩的內陸河流附近就成為了,農業發展的黃金地段。從這幾首和歌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漁獵的發展,還是稻田的豐收,都與“河流”有密切的聯系,也因此賦予了“河流”這一,意象“豐收”的內涵。
5.2.3自然頌類
例1反歌二首(節選)
山高水瀉下,
滾滾木棉花;
這瀧上的河內,
看不盡的清雅
譯:高高的山上有木棉花隨著流水傾瀉而下,在這隴上的河水里,有著看不完的清雅景致。
例2歌一首厚見王
甘南備河,蛙亦其歌;
棠棣花矣乎,泛影夫流波。
譯:在甘南的備河之上,青蛙也在放聲高歌。海棠花的影子折射在水面上,隨波逐流。
例3:詠河
玄天如黛玉,夜色忽已集;
卷向水聲高,從知山風急。
譯:天陰沉沉的如同墨玉,忽然之間夜色遍布整個天空。河水被卷起落下的濤聲越來越高,原來是山間吹起了大風。
河流本就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在萬葉集中亦有許多和歌對其進行了描寫。這些和歌或表達對春天到來的喜悅,或表達對滾滾波濤的敬畏,又或者單純得表達了在旅途中對自然景觀的贊嘆。以河為主體,對河的贊嘆,歸根結底是對大自然造物力量的贊嘆,看似寫“河流”,實則頌“自然”。
5.2.4戀歌類
例1紀皇女御歌一首
曲曲輕池岸,回沿鳧鴨游;
不聞柔藻上,清夜宿無儔。
譯:在彎彎曲曲的小池塘邊,有小鴨子在游來游去。不知道在這柔軟的水草之上,又有什么能讓我在這清夜里安眠呢?
例2.相聞歌(節選)
信濃筑摩川,中多石如拳;
茍君所嘗踐,珍拾當璣璇。
譯:在信濃地區的筑摩川中,有許多拳頭大小的石頭。親愛的你是不是從這些石頭上走過呢?一想到這里我便將這些石頭當做珍寶一樣撿回家了。
例3.反歌三首(其一)
阿胡海上磯,波打長不息;
戀戀我相思,脈脈無已時。
譯:阿胡海上的一塊石頭,水波啊不停地撲打在上邊。愛人啊我相思如此,含情脈脈永不停止。
“戀歌”也就是“相聞歌”在《萬葉集》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部分,甚至為其劃分出了一個單獨的分類“相聞”。究其根本與日本古代的一種特殊婚姻制度有很大關系,這種制度就是“妻問婚”。在日本古代,男子與女子婚后并不住在同一個房子里,由丈夫每晚前往妻子家過夜,夜寢晝分。如果有的夫妻居住較遠,常常會出現二人數日甚至數周不能相見的情況?!皯俑琛本统蔀榱朔蚱揲g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有一首很有趣的和歌很好地體現出了夫妻間的相思之苦和盼望愛人時的表現。(如例4)
例4.大伴郎女和歌四首(其一)
佐保川兮涓涓,涉礫石兮蹁蹁;
乘玄馬兮夜來,期亦得兮歲一見。
(另一)
其曰來兮,時亦不來兮;
不曰來兮,自無待來兮,曰不來兮。
譯:(其一)佐保川的水流啊流,走在河邊的石子路上心不在焉。我的愛人將在夜晚騎著駿馬來看我,我等了那么久怕不是一年才能見到你一面。
(另一)他一會兒說來,一會兒說不來;他要是不說來我就不等他了,還是說不來了?
這兩首和歌從妻子的角度出發,描繪了一個徘徊在河邊忐忑不安地等待丈夫的女子形象,十分的嬌俏可人。與“羈旅詩”類似,在羈旅詩中河流作為分別的意象出現,而在戀歌中,“河流”則常常寄托著分居兩地的夫妻之間的愛意與思念。
5.2.5哀傷類
例1.柿本朝臣人麻呂獻泊瀨部皇女、忍坂部皇子歌一首(節選)
明日香河水,逝者如飛鳥;
上游水藻生,漂漂流下沼;
譯:明日香河河水奔流,逝去的人啊如飛鳥般遠行。從上游長出的水藻順流而下糾纏不已。
例3.十市皇女薨時,高市皇子尊御作歌三首(其一)
棠棣方開花,山中清泉滴;
將欲汲清泉,忽不知焉適。
譯:海棠剛剛開花的時候,山中的泉水就滴落下來了。我想彎腰掬一捧泉水,卻忽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了。
《萬葉集》中的另一個大類為“挽歌”,也就是生者對逝者的追憶。在這里“河流”或是因滾滾流逝象征了生命的飛逝,或是使人觸景生情追憶往昔,“河流”這一意象被賦予了一種“物哀之美”,確確實實地表達了一種哀傷的情感。
5.2.6雜歌類
《萬葉集》中的最后一個部分被稱為“雜歌”。錢稻孫先生在翻譯萬葉集時對其做了這樣的解釋:凡不入相聞,不為挽歌,例當入此。因此我便用“雜歌類”當做收尾,把萬葉集中并未經常出現,但確實有研究價值的幾種“河流”意象的情感單獨拿出來,逐一分析。
例1.問答歌
正唯其若然,八載我遷延。
垂髫未到肩,中間幾許年;
身齊橘樹顛,寒暑又幾旋。
我意空拳拳,沉潛在深淵;
君情獨不宣,長日如流川。
這首問答歌的重點全在最后一句“君情獨不宣,長日如流川”上。翻譯過來也就是:你的情意卻偏偏不告訴我,時間飛逝如川水滾滾而去。這確實是一篇“相聞”歌,但與其他相聞歌不同之處在于,“河流”這一意象在這里不僅僅代表著男女之間的情感,也有時間流逝的“惜時”之情。
例2.山背作
溶溶氏河水,蕩蕩無涯涘;
守籪漁家子,互相聞彼此。
譯:廣闊的氏河之水啊,搖來搖去卻沒有太大的風浪。看守漁欄的小孩子們相互呼喊嬉戲。
水波平緩的河面無比的溫柔,在河邊看守捕魚陷阱的小孩子們嬉戲打鬧,一片平和溫馨的景象。“河流”的這種溫柔賦予了,其“溫馨”的情感。
5.3結果討論
將“河流”的意象分為了“羈旅類”“豐收類”“自然頌類”“戀歌類”“悲傷類”“雜歌類”六個部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古代的人民對于“河流”所產生的喜怒哀樂。歷史的河流深邃而久遠,上千年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語言文字,文化風韻之間雖然相差甚遠,但我們仍能從詩歌和諸多文化作品中體會到千年前的異域文化。也許國家有別,但我們的情感相通。
6、研究局限與建對未來的展望
6.1研究的局限性
《萬葉集》作為日本古代的詩集,其用語和文字與現代日語有較大差別,這無形中給研究增添了許多困難。在國內有錢稻孫先生,趙樂甡先生,李芒先生等老師對《萬葉集》進行了翻譯,其譯本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獨特的美感。但由于《萬葉集》在國內的影響力較低,除了錢稻孫先生的譯本較容易入手,其余譯本已經停止生產不易找到。因此本文使用和歌多為錢稻孫先生的譯文,在這里向先生致以感謝與敬意。
6.2對研究未來的展望
現代文學與古詩詞之間的區別很大,大多數古詩詞相較于現代白話文都很晦澀難懂,是一代代的譯者與學者們對其進行提煉和簡化,才讓我們在今天也能欣賞到古詩詞的美好。希望在將來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對古代詩歌的研究中來,讓著瑰麗的詩詞再次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日)辰巳正明著,(中)石觀海譯.萬葉集與中國文學[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12
[2]井上宗雄.『百人一首.王朝和歌から中世和歌へ』[M].笠間書院,1996:39
[3]樋口芳麻呂.『百人一首(宮內廳書陵部藏)』[M].國語國文學出版會,2013:12-37
[4]曹嘉偉.日本《萬葉集》天地山海神與儒佛道三教[J].傳播力研究,2019,3(01):122-123.
[5]董晨.日本古典文學中色彩詞的意象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8:31-33
[6]韓威.《萬葉集》花卉意象考之“萩”“梅”[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71-74.
[7]康會丹.淺析和歌中的“萩”意象——以《萬葉集》為中心[J].名作欣賞,2020(15):161-163.
[8]梁青,日本古代漢詩對和歌的受容研究:以《新撰萬葉集》為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11
[9]錢稻孫譯,萬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10-14
[10]鐵軍.『百人一首』的山情結[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1):44-46
[11]鐵軍,潘小多,王靜,施旻,日本古典和歌審美新視點:以《小倉百人一首》為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6-18
[12]萬芳.《萬葉集》中“杜鵑啼鳴”的意象研究[J].文學教育(上),2021(09):166-168.
[13]徐臻.論《萬葉集》的遣唐使和歌[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20,32(06):27-33.
[14]閆秀.《萬葉集》中鶴意象的中國文學體現[J].日語學習與研究,2020(04):118-127.
[15]閆秀.中日思鄉詩的意象文化論考——以唐詩和《萬葉集》為例[J].外國語言與文化,2018,2(01):38-47.
[16]丁紅衛,丁伊麗.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之比較與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20,38(06):38-44.
[17]佟欣,陳愛民.日本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及啟示[J].中國德育,2021(10):39-43.
[18]黃東濤,曾譽清,吳家敏.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的進階特點及對地球科學教育的啟示——基于《理科·地球》課程的文本分析[J].地理教學,2021(17):42-47.
[19]李姍鴻,張勝前.中日高中地理課標中的災害教育比較[J].地理教學,2021(04):45-48.
[20]江俐.日本中小學的職業教育模式[J].商業文化,2020(33):118-120.
[21]劉合榮,廖兆慧.新中國中小學教學改革:歷程、特征與經驗[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04):66-79.
[22]潘燕婷,楊再峰.日本中小學勞動教育及其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1(18):120-124.
[23]邵力民,閻曉東.中日藝術設計類大學教育比較研究——以環境設計專業為例[J].大學,2021(25):39-45.
[24]于麗雯,許釋文,陳亦水.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的日本中小學美術課程理念流變[J].藝術教育,2021(07):135-138.
[25]王慧,王莉欣.新中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特點與經驗[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1(03):16-21.
[26]王謇樞.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時代報告(奔流),2021(04):154-155.
[27]吳海榮.全球化挑戰下的國家應對:日本中小學德育改革的價值擇取[J].青少年學刊,2021(04):56-64.
[28]徐敏芝.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再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1(27):77-78.
[29]周曉霞.日本中小學德育聚焦愛國主義教育[J].青春期健康,2021,19(09):12-13.
[30]Liang Hui-e, Cui Rongrong, See Zhengzi Temple. Japan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culture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J]. Social scientist.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