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要:本文結合銅陵縣董店舒山采石廠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介紹生態植生棒在高陡順層巖質坡面復綠施工技術,包括錨桿、生態棒安裝、掛網及客土噴播等全過程施工工藝,并結合施工實際分析了客土噴播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順層;巖質坡面;生態棒;掛網;客土噴播
1工程概況
銅陵縣董店舒山采石廠閉坑礦山位于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董店,治理區現狀地質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地挖損和植被資源、地貌景觀的破壞,宕底基巖裸露,閑置土地資源無法合理利用,裸露巖質高邊坡存在崩塌地質災害隱患。
宕底挖損區:宕底主要為原山體部分被開采形成平臺區域,近橢圓形,長軸呈近東西向,長軸長約370m,短軸長約240m,宕底標高70~75m,地勢總體西高東低;宕底基巖裸露地表,基本無植被覆蓋;破壞土地面積62284m2,破壞土地類型為采礦用地30692m2及林地31592m2。
邊坡挖損區:分布于采場南部,挖損破壞土地面積約58902m2,無植被覆蓋,存在視覺污染和地質災害隱患。破壞土地類型主要為林地55579m2及采礦用地3323m2。
工業場地壓占區:分布在治理區北部,原地形為山腳平坦地段,原地形標高62m,坡降0.2:1,現狀標高64.5m,壓占土地面積39030m2,堆場地表為碎石覆蓋,碎石主要為團塊狀灰巖,碎石粒徑5~35mm不等。壓占土地類型為采礦用地27932m2、村莊用地9294m2、水田1205m2及其它林地599m2。
邊坡巖層為灰巖或灰質角礫巖,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風化剝蝕較嚴重,巖體結構破碎,有產生局部崩塌的可能。本項目治理方案主要為邊坡客土噴播綠化,綠化總面積約75000㎡。
2工程治理方案設計
在削坡成型后的巖質坡面進行客土噴播綠化,將草種、肥料、保水劑、土壤、有機物、穩定劑等混合物按設計配合比充分混合后,通過噴射機按設計厚度均勻噴到需復綠施工的坡面上,通過改善綠色植物的生長發育環境和促進目標樹種生長的雙重功能,以達到景觀近似于自然綠化目的。
客土噴播施工流程:削坡→邊坡清理→錨桿鉆孔、安裝→鋪網、生態棒安裝、釘網→客土材料攪拌、噴射→無紡布覆蓋→養護
2.1削坡
針對治理區高陡邊坡,采用分臺階爆破卸載方法,采剝順序為自上而下分臺階卸載,首先根據設計要求開拓出施工便道,在開拓施工便道與設計平臺水平標高的交匯處,開挖并逐步擴幫形成采剝工作線,生產臺階設計高度為15m,坡面夾角45°,各開采水平工作面盡量與巖層面呈同一夾角,當上部開采臺階采剝即將結束時,便可進行下一級開采的準備工作,以形成連續穩定的生產條件,同時也形成自上而下開采順序。
2.2邊坡清理及錨桿施工
爆破后采用人工對邊坡面進行細致整平,清除所有突兀的巖石、碎石和其他可能使網在坡面被頂起的障礙物。設計錨固件呈梅花狀布置,主錨固件為Φ18mm的螺紋鋼,長100cm,孔間距垂向×水平間距2m×2m;次錨固件為Φ10mm的圓鋼,長50cm,垂向×水平間距2m×2m。利用電錘(或風機)鉆孔,孔徑30mm,水平夾角15°,錨固件利用水泥漿錨固,露出巖面10cm。
2.3生態棒安裝
該順層坡面位于+109m以下東側區域,面光坡陡層薄,順層角度50~70度。爆破削坡后采用錨桿加固、增加生態棒掛網、客土噴播進行復綠;生態棒單根規格φ15cm*100cm,灌裝后直徑約9cm,水平方向通長布設,垂直方向間距1m,錨釘按照橫向間距30cm,豎向間距1m設置,錨釘外露10cm,每根生態棒下設置3根錨釘。將灌裝好的生態棒,首尾相連、水平相接放置在錨釘上;生態棒灌裝材料包括:種植土、有機質土、長效肥、速效肥、草灌混合種子以及適量爬藤種子,上述材料灌裝前應充分攪拌均勻,部分灌木、喬木爬藤種子,應按照其特性進行浸種催芽;增設加密格擋:因局部坡面既陡且光滑,不利于植被生長,生態棒安裝結束后,于相鄰兩排生態棒之間,水平方向通長設置一道格擋。格擋布設要求:厚1.5cm*寬度10cm*長度180cm的木工板,橫向間距50cm,在坡上鉆孔植入錨釘,錨釘外露10cm,每米木工板下設2根錨釘,用于固定水平格擋;生態棒及加密格擋安裝完成后,鋪設鍍鋅鐵絲網后再進行客土噴播。
2.4掛網
鋪設的金屬網為φ3@50×50mm鍍鋅菱形鐵絲網,鋪網作業自上而下進行,坡頂翻邊延伸50cm,金屬網的搭接長度應橫向控制在10cm,縱向15cm,搭接處所有接頭間隔50cm采用火燒絲綁扎固定,以連成整體網片結構,網片須繃緊,搭接允許偏差±2cm,綁絲間距允許偏差±5cm。上下兩張網搭接時,下面的網要放在底層;搭接的結以梅花型排列,鐵絲網與坡面保持一定間隙,不小于8cm,并均勻一致。
2.5客土噴播
基材拌合比例按種植土:纖維:綠化基材=2:2:1(體積比)用攪拌機混合,在噴射層拌料時加入混合植物種子,種植用量保證草本覆蓋率在95%以上,喬灌木≥2株/㎡。根據植物生長所需土壤厚度,設計噴播厚度為8cm。綠化基材由有機質、肥料、保水劑、穩定劑、團粒劑、PH值調節劑、消毒劑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2.6養護
在面層噴射層完成后,覆蓋200g/m2熱合或熱粘型無紡布,覆蓋無紡布的目的:一是防止植物種子和營養液受暴雨沖刷造成流失,二是還能起到遮蔭作用,使種子的生長環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噴播后要保持土壤濕潤。澆水應呈霧狀噴灑,噴灑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使基質充分吸水而又不至于因水量太大而造成種子客土流失。施工完成一月后,普查生長情況,對于生長明顯不均勻的位置應予以補播,設計養護期兩年。本項目設計養護系統為噴灌系統與人工澆水相結合的方式。
3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1)巖石坡面綠化施工完成3個月時,坡面綠化覆蓋率達到30-50%;(2)巖石坡面綠化施工完成3個月時,灌木密度達到10株/平方米以上,草密度不小于500株/平方米;(3)交工驗收時坡面綠草覆蓋率達到100%,形成木本植物群落;(4)每年植物綠期在9個月以上,觀賞度良好。
4施工體會
4.1調整種子配比:施工過程中,根據坡面的高度和不同地段以及植物對不同環境的生長要求,適當調整種子配比,選擇塑性指數較高的粘性土;根據不同高度及坡度選擇不同固化劑用量;適當增加配合比中水分比例。因地制宜,達到更好的效果。
4.2生態棒安裝:+109m以下東側區域及+139~+124m東側部分區域為順層光面陡坡,根據設計現狀描述,此坡面高差約30m,巖層傾角約60°,設計坡頂線與現狀坡頂線幾乎重合,根據現場測量與計算,無法按照設計要求形成+94m臺階,且此處為順層坡面,修坡后坡面坡度取決于巖層傾角(巖層傾角約60°),若按原設計采用客土噴播工藝,不能完全保證綠化效果,在采用生態棒后,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4.3加強養護管理:施工完成后,采用專業的養護隊伍進行養護管理,灑水做到勤灑少灑;噴播后20~30日要對坡面植物進行全面檢查,生長不理想的或種子出芽少時應及時補種或扦插等方法進行補齊,出苗多時采用拔除方法使其均勻,并適期對植物進行葉面施肥和病蟲害防治。
結束語
在高陡巖質坡面復綠治理施工中,按上述施工方法組織施工,坡面綠化可取得較好的復綠效果,木本植物邊坡覆蓋率可達100%,灌木密度達16株/m2,滿足了設計要求。本項目錨桿與生態棒相結合運用,既滿足了邊坡穩定性,又達到了恢復生態環境目的,將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做成真正的生態塘口、環保塘口、景觀塘口。
參考文獻
[1]張志芬.客土噴播植被護坡技術的應用[J].內蒙古水利,2010,(3)。
[2]佟永錄.客土噴播在風化巖石路塹邊坡中的應用[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