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要:伴隨著教育的發展,課堂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不斷改革與創新。初中思政教育開始從實際的有效性出發,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發展狀況,不斷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而初中思政教育的相關要求不斷提高,要求真正教會學生了解思想政治,關心思想和政治的發展,并且要為初中思政教學制定相關的教育計劃,不斷改革初中思政教學結構,改革思政課堂教學模式。讓初中思政課堂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發展,落實初中思政新課程的核心素養理念。
關鍵詞:初中思政、創新、改革、有效教學
一、初中思政課的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思政課教學難度較大導致課堂乏味
初中思政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思想層面的理論知識,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會涉及許多的抽象的思想意識。而初中生由于思想深度不夠,視野不夠全面,面對思想性很強的思政學科就會手足無措。而且教師在講授時往往沒有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素材,只注重完成理論知識的教學目標,導致思政課堂十分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調動,初中思政課死氣沉沉,學生就會對初中思政課失去興趣。
(二)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導致初中思政課堂教學效率差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多數教師多在乎成績,重視語數外等科目的教學,忽視對初中思政課堂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導致了初中思政課堂教學的效率不佳,思政課堂死氣沉沉。同時,教師的教學觀念影響了教學方式,教師多采取講解練習的傳統教學方法,沒有意識到新時代信息化教具的教學功能,沒有利用信息技術讓思政理論知識實體化和可視化,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缺乏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學方式固化也不符合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思政課堂教學要求,無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無法拔高學生的思想高度。
(三)學生對初中思政課程學習不感興趣導致學習意識淡薄
在經歷了多年的學習,很多學生都知道初中思政學科十分重要,但是真正地對初中思政課感興趣并且經常開展課外思政探索活動的學生少之又少。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地進行初中思政課程學習,目的是在考試中拿到理想的分數。但是學生只是機械記憶了理論,處于“會背卻不理解”的狀態。這樣雖然能完成教學目標,但是不利于學生的三觀發展和思想發展。初中思政課堂沒有了興趣的支撐,學生無法發揮學習的主動作用,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就無法實現初中思政課堂的可持續發展。
二、初中思政課程優化改革創新的相關教學策略
(一)增加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高科技在課堂上的出現越來越頻繁,這些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原本枯燥的思政知識點變得有趣,并使得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知識的結構系統。老師講課時,要懂得綜合運用各種科技手段,積極挖掘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原本枯燥的思政知識變得有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上課時播放一些關于思政教材的錄像,再進行問題的精心設計,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在課堂提問進行中,啟發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有效性。另外,通過多媒體的方式,還能整合學生生活中遇見的思政場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方式呈現出來,既易于教師的講解,又能讓課堂生動起來,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會對思政學習產生興趣。又如,在學習文化傳播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和多媒體設備播放文化異彩紛呈的各種視頻,讓學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枯燥的思政知識更加生動。在拉近學生與思政距離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發展。
(二)有效開展導課,設計教學情境
新奇有趣的導入是一堂成功思政課的必備條件。好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求知欲,自然過渡到新的教學內容。在初中思政改革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佳的教學推進方式,利用巧妙的角度和新的切入點取得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就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導入環節。像教師最常見的設問導入:“你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哪些內容嗎?”“他們分別是什么意思呢?”在學生基本了解了核心價值觀的含義和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場景,說出哪些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行為。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好人好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來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了思政知識點的內涵,提升了實踐能力,并且得到了熏陶,這就是初中思政課程改革教學模式的優點。
(三)教學內容生活化
初中思政課程改革改革教學模式中,為了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入手,使思政教學內容得到充分利用,從而在教學中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激發學生探索、發現思政知識的積極性。教師在講授思政相關內容時,應善于發現思政內容的問題。把遙遠的思政知識與面向生活的案例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經歷或生活實驗,深入理解思政理論及其相關內容。
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例,為了讓學生對我國人大代表選拔制度有全面的理解,教師可以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內容進行教學,并對學生提出問題:你知道我國目前的人大代表選拔制度是怎么樣的呢?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教師這時候就可以引入官員選拔演變進程的知識點,讓學生明晰選拔中民主性的增強。在思政教學中,把教學內容帶入生活,把抽象的思政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進行評價,按照簡單而深入的教學方法來學習思政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四)將抽象化問題實際直觀化
思政學科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因為抽象的思政知識點而喪失學習興趣,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將抽象問題直觀化,促進學生的簡單化學習。例如,價值觀是一種難以用肉眼看見的特殊思想意識,在教授時學生無法用視覺觀察,會大大影響情境教學的效果。這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實際生活中的事例,將抽象的思政觀念寓于事例之中,引導學生更好的認知和踐行。這樣一來,抽象的思政知識就能變成可見可感的德育現象,教師的情境教學就更加生動,初中思政課堂教學的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結語:
可以說,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初中思政課堂教學,是初中思政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僅要提升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對思政課堂產生興趣。此外,還要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章可循,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政學習習慣,為以后的思政知識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未來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石書臣.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念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6.
[2]高彥.創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C]//2019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2019.
本文系:婁底市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農村初中思政課堂轉型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LJK21Z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