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的生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與運行模式已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推進新媒體建設成為傳統媒體的首要任務。四川日報全媒體作為地方報社的典范,在推進新媒體建設的過程中處于領銜位置,成為地方傳統媒體轉型的標桿與典型代表。本文通過分析四川日報全媒體在推進新媒體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實踐,為地方媒體推進新媒體建設提供啟發。
關鍵詞:傳統媒體 新媒體建設 媒體融合 四川日報全媒體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更新,傳統媒體線性的內容呈現與復雜的新聞生產流程已無法適應信息傳播的發展趨勢,導致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中逐漸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傳統媒體的持續發展。為應對新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影響,傳統媒體需積極推進新媒體建設,在把握媒介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搭建內容聚合服務平臺,并將智能媒介技術應用于新聞信息呈現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傳統媒體的更新與變革。
傳統媒體推進新媒體建設具有多重價值導向:搭建傳播矩陣,傳遞主流價值,提升傳統媒體的傳播力與引導力;豐富新聞信息內涵,增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與公信力。
1.搭建傳播矩陣,提升媒體傳播力。傳統媒體利用新興媒介搭建新媒體傳播矩陣,暢通新聞傳播渠道,增強媒體傳播時效性,提升媒體傳播力。在推進新媒體建設過程中,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結合,利用新媒體快速、便捷的傳播優勢,拓寬新聞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中的覆蓋范圍,在相互連接的新媒體矩陣中傳遞新聞信息,強化了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效果。
2.傳遞主流價值,增強媒體引導力。隨著新媒體的不斷變革,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發生了相應變化,用戶可通過新媒體平臺隨時發布信息、言論,圍繞某一社會事件在網絡環境中形成群體輿論。傳統媒體可通過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掌握輿論風向,用新聞事實引導輿論走勢,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幫助用戶理性看待社會事件,不被負面輿論所牽制。
3.豐富內容信息,擴大媒體影響力。傳統媒體因版面或節目時長的因素,導致新聞內容的呈現存在諸多限制。而新媒體平臺則可以彌補傳統信息載體在內容呈現方面的不足,豐富信息呈現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現新聞信息的價值深度與人文情懷,有效擴大媒體影響力。
4.肅清信息環境,確保媒體公信力。隨著更多用戶參與新聞傳播過程,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在網絡環境中,虛假信息與不實謠言嚴重阻礙了專業、真實的新聞信息傳播,消解了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對此,傳統媒體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延伸至新媒體環境中,為用戶提供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肅清網絡信息環境。
四川日報全媒體積極把握新媒體發展趨勢,創新推進新媒體建設,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標桿與典例。在推進新媒體建設過程中,四川日報全媒體采用內部流程改革與外部平臺搭建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共生,為川報全媒體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1.找準融合路徑,開啟新媒體建設風潮。四川日報全媒體立足于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找準新時期全媒體融合路徑,打造出“一支隊伍、一個平臺、三大終端、全媒一體”的新興融合方式,開啟新媒體建設風潮。四川日報進行新媒體建設不僅體現在客戶端的更迭與社交矩陣的搭建中,更是基于未來的全盤邁進,力求通過報業集團的整體創新與深融為四川日報全媒體建設提供強勁動力。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四川日報全媒體成立以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四川在線為主力傳播終端的媒體隊伍,旨在通過不同平臺的協同驅動有效推進四川日報全媒體的建設與深融。在四川日報全媒體隊伍的支持下,四川日報內部也進行相應變革。四川日報將川觀新聞作為主要信息傳播平臺,為用戶呈現深度新聞、政務資訊、觀點評論等多樣化信息內容,真正實現一站式新聞傳遞,提升新聞信息的制作與傳播效率,為四川日報全媒體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2.創新采編流程,完善媒體運行機制。四川日報全媒體對內部組織機構進行重塑,推動終端平臺一體化改革,打通傳統媒體與全媒體之間的新聞采編壁壘,為新媒體建設搭建暢通渠道。四川日報全媒體將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四川在線三個終端平臺的采編流程相連接,通過一次采集、多種內容發布、實時更新新聞信息的傳播模式,實現新聞信息的多元發布,提升新聞內容生產的效率。同時,四川日報全媒體完善媒體運行機制,按照川報全媒體平臺的特征分配媒體人才資源,為各終端平臺賦予采編與運營自主權,實現川報全媒體終端平臺的結構優化與同頻共振,為推動新媒體建設提供制度支持。
3.搭建政務平臺,提供內容聚合服務。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政務新媒體聚合平臺“川觀號”,為各類政府新聞內容的聚合與分發提供了專業平臺,嚴格把關平臺信息內容,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川觀號”是四川日報全媒體打造的政務新媒體平臺,旨在聚合各類政務優質內容,為全省媒體、黨政機關提供高質量政務內容平臺。在“川觀號”的支持下,四川各級各地黨政機關、高校、企事業單位等紛紛入駐“川觀號”,展示行業內的新聞故事,共同凝聚主流新聞內容,傳播社會價值輿論。
與此同時,四川日報全媒體將“川觀號”中的優質政務內容發布至各個新聞終端中,實現政務信息的裂變式傳遞,提升政務聚合平臺的公信力與影響力,為用戶提供便捷與優質的政務服務。
4.聯合智能技術,推進媒體縱深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緊隨智能傳播的發展趨勢,將先進的智能媒介技術應用于新聞信息的生產制作中,實現新媒體建設的縱深融合。四川日報全媒體組建智能采編團隊,優化新聞采編流程,通過AI智能機器人對相關新聞信息進行即時的追蹤與采集,并利用智能技術提取關鍵內容,幫助記者整理第一手信息,有效簡化新聞報道前期的內容搜集與整合工作,極大地提升了記者的新聞生產效率。四川日報全媒體將AI機器人“大川”加入到川觀新聞客戶端中,使其自主采編與分發關于天氣預報、體育賽事、自然災害預警等領域的相關新聞,“大川”自主寫稿與實時分發的優勢極大地提升了新聞發布的時效性,為用戶提供即時新聞內容。AI智能機器人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是四川日報全媒體對智能傳播技術的一次大膽嘗試,是在新聞報道實踐中開展人機協同生產的典型案例,為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動媒體縱深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四川日報全媒體的成功實踐為傳統地方媒體推進新媒體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發。傳統媒體一方面要及時跟蹤媒介發展趨勢、更新傳播思維,積極與新媒體平臺相融合,提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與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發揮媒體平臺的聚合優勢,將智能媒介運用于新聞信息報道中,促使新聞傳播的更新與變革。
1.把握媒介發展機遇,延伸媒體傳播渠道。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變革,媒體融合已經是新聞傳播的必然趨勢,傳統媒體要及時跟進媒介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傳統媒體需要突破傳統思維,發揮傳統媒體的主流優勢,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相結合。一方面,主動擁抱新媒體平臺,根據不同平臺的傳播規律和特征推送新聞信息,延伸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傳播渠道,擴大媒體影響力;另一方面,要及時與用戶進行交流互動,并根據用戶反饋強化新聞內容與表現形式,使新聞內容表達符合用戶需求,從而增強用戶黏性,有效提升傳統媒體競爭力。
2.優化媒體內容,建設產品聚合平臺。網絡平臺成為傳統媒體推進新媒體建設的關鍵要素。傳統媒體搭建內容產品聚合平臺,借助網絡平臺的力量建設內容產品聚合場域,可吸引內容生產主體廣泛參與,實現信息傳播的同頻共振,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深度融合。
3.運用媒介技術,實現媒體智能變革。媒介技術是傳統媒體推進新媒體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如今,智能媒介逐漸融入媒體傳播中,成為傳統媒體變革中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傳統媒體在推進新媒體建設過程中,需要將新興媒介技術應用于新聞信息的呈現中,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和審美需求,獲得獨特的新聞體驗,并使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 新疆藝術學院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趙軼.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四力”構建——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09).
[2]衛志春.“四全媒體”框架下傳統媒體“四力”發展探析[J].視聽,2021(04).
[3]高敬.探索媒體技術開發類項目中的新管理辦法——以四川日報全媒體“智慧黨建”項目的實踐為例[J].新聞戰線,2022(02).
[4]孟珂帆.融媒體時代地方媒體新聞生產轉型策略研究——以四川日報全媒體報道三星堆遺址重大考古發現為例[J].新聞文化建設,2021(20).
[5]李鵬.以智媒體為抓手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探索媒體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J].新聞與寫作,2020(12).
【編輯:陳文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