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琪景 陳江雁
[摘要] 目的 研究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對眼外肌麻痹患者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眼外肌麻痹患者40例,依據干預方法分為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組(觀察組)、常規護理模式組(對照組)兩組,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視力情況、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程度、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19/20),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15/20)(χ2=12.830,P<0.05)。觀察組患者的HAM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6.965,P<0.05),視力、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4.303、4.541,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2/20),顯著低于對照組35.00%(7/20)(χ2=14.450,P<0.05)。結論? 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較常規護理模式更能有效提升眼外肌麻痹患者的臨床療效、視力、疾病認知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改善預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值得推廣。
[關鍵詞] MDT;認知行為干預;眼外肌麻痹;護理效果;視力;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程度;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777.4+5;R473.77?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2)17-0204-03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DT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JIANG Qijing1? ?CHEN Jiangyan2
1.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Jiujiang No. 1 People's Hospital, Jiujiang 332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Jiujiang No. 1 People's Hospital,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DT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son patients with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uly 2021 were retrospectively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MDT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routine nursing mode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The clinical efficacy, visual acuity, psychological state, disease cogni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9/20 cases, 95.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5/20 cases, 75.00%) (χ2=12.830, P<0.05). The HAMA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6.965, P<0.05), and the scores of visual acuity and disease cogni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4.303, 4.541, all 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2/20 cases, 10.00%)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20 cases, 35.00%) (χ2=14.450, P<0.05). Conclusion MDT combined with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icacy, visual acuity and disease cognition,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prognosi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Therefore,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MDT; Cogn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 Nursing effect; Visual acuity; Psychological state; Disease cognition; Complications
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work nursing model,MDT)是一種醫學護理模式,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已經在臨床各科室的疾病治療與護理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2]。認知行為干預是一種第二代認知療法,現階段,在國內外醫院均得到了廣泛關注,其通過將患者的傳統信念及思維改變,對患者的錯誤行為進行干預,糾正其認識誤區,使患者對自身疾病進行正確認識,在接受治療與護理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為患者疾病康復提供有利條件[3,4]。其比常規健康教育具有更強的針對性、系統性、科學性[5]。本研究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眼外肌麻痹患者40例,采用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進行研究,分析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對眼外肌麻痹患者的影響,為眼外肌麻痹患者的有效護理治療提供經驗與依據,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眼外肌麻痹患者40例,依據干預方法分為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組(觀察組)和常規護理模式組(對照組)。納入標準:①有復視、惡心嘔吐、混淆視等臨床癥狀;②符合眼外肌麻痹的診斷標準[6]。排除標準:①有甲狀腺相關眼病;②有顱內占位性病變。對照組(n=20)年齡26~86歲,平均(56.9±9.4)歲;女7例(35.0%),男13例(65.0%);病因:血管疾病15例(75.0%),外傷2例(10.0%),病因不明3例(15.0%)。觀察組(n=20)年齡27~87歲,平均(57.5±9.8)歲;女8例(40.0%),男12例(60.0%);病因:血管疾病14例(70.0%),外傷3例(15.0%),病因不明3例(15.0%)。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筆者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前提前準備好器械及藥物,在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對患者的心理變化進行觀察與了解,將一般性的疏導、撫慰提供給患者,向患者普及自我護理知識等。持續護理1個月。
1.2.2 觀察組? (1)MDT:首先將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小組成立起來,組員為主治醫生、營養師、理療師、護理人員、心理咨詢師,對多學科團隊協作護理模式進行實施,護理人員負責對各項護理措施進行執行,并對治療結果進行跟蹤與反饋。將商討會定期召開,小組確定護理方案,從而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護士長將會議定期召開,組織多學科醫護人員組內交流所有病例,并定期抽查小組執行與落實護理工作情況。在患者將入院手續辦好后,護理人員主要負責將基礎護理指導提供給患者,責任護士負責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與一般資料,并在小組會議上進一步探討,從而制訂出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案,并將各學科護理對策與建議整合提出來。
(2)認知行為干預:將認知行為干預小組成立起來,組員為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均接受系統培訓并考核合格。干預方法包括:①對患者的認知情況進行評估。在患者入院后,護士對患者認知眼外肌麻痹治療的程度進行了解,對患者的認知能力及行為能力進行評估,制訂出有針對性的認知行為干預方案;②將良好的護患關系構建起來。護士將個體化的健康宣教提供給患者,將醫院環境、住院期間相關注意事項等介紹給患者,在和患者溝通過程中保持態度熱情。通過和患者溝通,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認知,使患者掌握眼外肌麻痹的認知誤區,并將健康教育卡發放給患者;③疾病認知干預。護士主動演示給患者準確測量眼壓、按摩眼球等方法,將眼外肌麻痹的病因、治療方法等講解給患者;④日常生活認知干預。治療后讓患者盡可能保持平臥位,嚴格避免進行劇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的現象;⑤行為干預。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在病房中播放優美、舒緩的輕音樂,讓患者對舒適體位進行保持,對患者進行引導,使其冥想,對快樂、美好的事情進行回憶。將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創造給患者。持續護理1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隨訪1個月。①視力情況。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滿分為2.0;②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自評量表(Hamilton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HAMA),總分0~100分,表示由差至好;③疾病認知程度。采用疾病認知程度問卷調查,信度為0.896,效度為0.914,總分0~100分,表示由低至高。共發放4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④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⑤療效評定標準。痊愈:治療與護理后患者具有較正的眼位、正常的眼球運動,無復視癥狀;好轉:治療與護理后患者具有較小的復視像距離、患眼斜視角、基本正常的眼球運動、較輕的復視癥狀;無效:治療與護理后患者的眼球運動障礙、復視癥狀均沒有減輕或加重,仍然有眼位偏斜[7]。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19/2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15/20)(χ2=12.830,P<0.05)。
2.2 兩組患者的視力情況、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HAM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t=6.965,P<0.05),視力、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4.303、4.541,均P<0.05)。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2/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5.00%(7/20)(χ2=14.450,P<0.05)。
3 討論
眼外肌麻痹指眼外肌本身及眼球運動神經系統在后天因素或先天發育不良的影響下發生器質性病變[8]。眼外肌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最常見是上斜肌麻痹、下斜肌亢進,會出現歪頭,嚴重的需要手術治療。后天麻痹性斜視有外直肌麻痹。麻痹性斜視原因有很多,包括外傷、糖尿病、顱內其他因素如中毒等都會導致眼外肌神經出現麻痹,相對應肌肉不能收縮、對應的另一條拮抗肌亢進。現階段,眼外肌麻痹的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病因繁雜多樣,個體化治療與護理措施仍然缺乏。對于眼外肌麻痹患者采用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的研究,經各大數據庫檢索,國內外未見相關研究[9]。近年來,眼外肌麻痹檢查費用在深入發展的醫療改革的作用下進一步降低,依據其平均發病率,如果能夠將檢查與治療費用降低,獲取成本效益,會改變相關分析結論,從不具成本效益相成本效益轉變,在一些情況下可極具成本效益[10]。
多學科團隊協作是一種醫學模式,在國際上均推薦應用,已經廣泛應用于腫瘤等相關疾病的治療中,通過用現代小組協作模式取代傳統醫學模式,將專業化、規范化、全方位的治療提供給患者,并對醫療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合理利用[11,12]。相關研究者認為MDT護理模式在于解決本科疑難護理問題,筆者所在科室護士自然是主要參與者,同時由與疾病相關的多學科護士全程參與其中,通過與多學科協作為患者提供全方位診療模式。也有相關研究者認為,MDT護理模式基礎即以綜合治療為主的整體服務模式,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團隊成員在明確分工基礎上相互合作,促使患者獲得專業化、全程化、整體化的治療護理多學科協作模式。當前臨床普遍認為MDT護理即由兩個以上不同學科加入其中并建立固定工作小組,小組圍繞某種疾病展開以MDT為基礎的定址、定時、定期護理討論以及科學合理護理方案,為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等開展的護理工作。雖然不同研究者對MDT護理模式定義與具體操作模式提出不同看法,但MDT本質意義即以筆者所在科室護士為主導且由多學科參與的團隊合作模式。認知行為干預能夠進一步提升護理針對性[13,14];良好的護患關系能夠促進患者參與積極性的提升,并將患者的錯誤認知糾正過來,準確引導患者[15];對患者認知疾病與日常生活的程度進行強化能夠為眼外肌麻痹患者的有效治療起到重要促進作用[16]。
本次研究回顧性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眼外肌麻痹患者40例,采用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護理效果、視力情況、心理狀態、疾病認知程度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等相關指標,分析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對眼外肌麻痹患者的影響,為眼外肌麻痹患者的有效護理治療提供經驗與依據。結果表明,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有效恢復眼外肌麻痹患者視力,促進患者認知健康知識能力的提升、住院時間的縮短、并發癥發生的減少,為眼外肌麻痹患者的有效護理治療提供經驗與方法。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多學科團隊協助護理模式首先將專業護理小組成立起來,其包含多學科主治醫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責任護士、理療師,相互配合將治療與護理提供給患者[17]。比傳統護理模式更能在極大程度上促進患者住院時間的縮短、術后康復速度的加快[18]。行為認知干預屬于一種新興的行為干預方法,能將患者的錯誤認知糾正過來,并對患者進行指導,使其行為認知準確,從而消除患者的消極心理,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非常重要[19,20]。對于眼外肌麻痹病而言,需要患者長期治療控制疾病發展,由于患者缺少對疾病正確了解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對疾病遠期控制效果造成影響。應用MDT與行為認知干預相結合方式能提升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MDT由醫生、護士、營養師、藥劑師等多個專業主體組成,可提升眼外肌麻痹病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并增強臨床治療效果與生活質量。該團隊成員包括1名副主任護師,主要負責對出院患者實施健康教育,主管護師與護師各2名,指導患者正確了解疾病知識、樹立健康意識與行為等,同時營養師、藥劑師、醫師各1名,主要負責結合患者病情擬定膳食食譜、用藥方案并給予合理指導。通過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后由患者、家屬以及責任護士共同實施,切實提升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MDT聯合認知行為干預較常規護理模式更能有效改善眼外肌麻痹患者預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趙堪興.斜視弱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15.
[2]? ?陳猛福,胡艷紅.眼外肌麻痹病因及治療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醫藥,2017,13(18):88-91.
[3]? ?韓潔,王娟,劉毓英.小切口白內障術后立即開放滴眼的護理觀察[J].貴州醫藥,2017,41(6):668-669.
[4]? ?黃曉晶,李曉君,李愛華.認知行為護理對青光眼患者自護能力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1):194-195.
[5]? ?鄭劍秋,畢蓓.健康教育對降低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復發率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2,27(1):58-59.
[6]? ?毛桂英,康建芳,林熨芬.認知行為干預對C3 基因治療青光眼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9, 35(1):86-87.
[7]? ?高雁,欒瑛,徐俊,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后天性眼外肌麻痹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9(10):43-44.
[8]? ?莊朋,錢丹,曹燕.1例神經調節輔助通氣治療重癥肌無力危象的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2):155-157.
[9]? ?李然,于磊,景筠.非胸腺瘤性眼外肌麻痹起病重癥肌無力胸腺切除時機探討[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20,27(1):25-29.
[10]? 劉亞妮,王春雨,周柯,等.復方樟柳堿太陽穴位注射聯合中西醫治療眼肌麻痹的護理[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 19(8):1372-1373.
[11]? 周彩紅,桂伶俐.1例跌倒致腦震蕩合并右眼眼外肌麻痹患者的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7):129-130.
[12]? 李寶花,寧博彪,徐宇秋,等.從"風"探討對眼外肌麻痹的中醫認識[J].環球中醫藥,2020,13(4):702-704.
[13]? 劉金霞,胡佳麗,廖陽,等.一例腦出血致眼外肌麻痹性旋轉斜視患者康復護理[J].健康管理,2021,6(4):203,156.
[14]? 路愛軍,董春霞,趙倩倩,等.慢性進行性眼外肌麻痹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20,33(5):360-361.
[15]? 李斌,李超,徐慶,等.顯微鏡下垂直直肌部分移位聯合內直肌后徙術治療外展神經麻痹性內斜視的效果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0,40(7):990-994.
[16]? 周凌云,郭曉雪,蘇暢,等.眶內電針治療Fisher綜合征所致眼肌麻痹臨床觀察[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0,15(4):204-206.
[17]? 常現超,俞虎,嚴旺,等.以復視為主要癥狀的眼肌麻痹病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20,58(12):106-109.
[18]? 季嫻,溫積權,陳益丹,等.針刺聯合藥物治療中老年人眼外肌麻痹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2):73-76.
[19]? Rafael RO,David PM,Thomas P,et al. Extraocular muscle reveals selective vulnerability of type ⅡB fibers to respiratory chain defects induced by mitochondrial DNA alteration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20,61(12):14.
[20]? Zhi J,Yan H,Sun L. Establishment of an acute extraocular muscle injury model in cats[J].Int J Ophthalmol,2018,11(9):1475-1481.
(收稿日期:2021-11-24)